回覆列表
  • 1 # 獻醜了

    李白真的會武功,而且很厲害的那種。

    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李白小時候喜歡劍法,在他的《與韓荊州書》中,他曾這樣介紹,自己“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

  • 2 # 岐黃叟

    李白精通劍術。古代男子成年後講究入仕,而入仕男子都要學點功夫,一為健體防身,二為附庸風雅,功夫中又以劍術為尊。如王維、杜甫、陸游等皆通劍術。李白什麼人?乃西漢名將李廣之27代孫,其母突厥碎葉人,李白的四個舅舅都是突厥名將,所以李白的劍術在古代詩人中幾乎是頂級的。

  • 3 # 純鈞LHGR

    李白會武功,這是一定的。至於具體水平如何,估計應該比較厲害,但究竟到什麼程度,可就不得而知了。

    李白身處唐代。唐代開始,雖然有了科舉,但想要出仕仍需有關係、有靠山。李白於天寶元年(742年),因其文才受玄宗欣賞,並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而吳筠的擊劍之術是學自於李白。這是官方資料,唐代的《會稽郡志》記載的。《郡志》記載,安史之亂,兩京陷落以後,吳筠隱居杭州。吳筠死後,他將自己的生平並書、劍放在“白鹿山房”,其中記錄跟李白學劍。

    既然李白有資格教授其他人,他本身的武術應該不會太差。不過,說他是什麼“青蓮劍仙”,恐怕就言過其實了。

  • 4 # 天香雲外飄

    (一)從科舉制誕生及其發展的角度來看,李白應該是會武功的。中國古代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在隋朝隋煬帝時期正式誕生的,然後到唐朝唐太宗唐玄宗時期逐漸完善。武則天時期,科舉考試之中又專門增設了“殿試”和“武舉”科目。據傳,唐朝末年安史之亂時期的“中興名臣”郭子興,就是出身於武舉的。而李白是活躍在唐玄宗時期的人物,並且李白也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據此可以推測李白應該是會武功的。

    (二)從一些相關的文學作品來看,李白也應該是會武功的。在文學作品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李白的《俠客行》詩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從該作品分析,李白不單只是會武功,而且還是一位絕頂的武功高手!然而文學作品往往過於渲染或者言過其實。譬如說,宋代蘇軾的《密州出獵》詩歌,“……左牽黃,右擎蒼……”作者蘇軾在其中,也儼然是一位武功高手,而事實上貌似沒有文獻記錄說,蘇東坡是會武功的!

    (三)按相關文獻的記載,唐代最著名的武術技擊家是唐玄宗時期的“公孫大娘”。只是公孫大娘還是個舞蹈家,不是詩人!

    此外,李白自號曰:“青蓮居士”。即使李白會武功,也不會又自號曰:“青蓮劍仙”的。自號“青蓮酒仙”則可以,因為人們更喜歡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豪情與感覺,也非常樂意接受李白的“自稱臣是酒中仙”的!

  • 5 # 善良之子86

    他會。是真會。

    這仙人年輕時候是個又帥,又有才,而且武功高超的小混混。

    後來一直……其實也不算懷才不遇,其實他有過最好的機會,但他太急了點,但也許也是不屑走楊貴妃的路線。

    侮辱高力士確實是他不智。

    至於寫給楊貴妃的那首雲想衣裳花想容,估計把楊玉環的芳心都撩動了。

    所以也難怪詩仙后來徹底絕了仕途。

    別覺得我開玩笑。

    試想一下,你要是唐玄宗,敢不敢讓自己身邊的女人長期接觸一個。

    又高又帥,才情無雙,又有異域風情,而且還武藝高強的美公子,不趕跑才怪。要知道,楊玉環好這口,否則也不會和安祿山那個胡人大胖子鬼混。

    要你,尤其女性,在唐玄宗,李太白和安胖子中選,你會喜歡哪一個?

  • 6 # 折緣

    記得有個香港電視劇,把李白拍成了一個武林高手,我看到有較真的人提出批評:『香港電視劇太湖鬧了,太戲說了,居然把李白演成了武林高手,把李白的故事拍成了武俠片。』

    其實呢,李白或許不是一個武林高手,但其實與歷史事實相差不遠,就像辛棄疾一樣,誰又知道他會是一個千軍萬馬之中取敵上將首級的狠人呢?

    歷史上的李白,武藝,或者說劍術應該是不錯的。

    他15歲開始學習劍術,並且向當時的劍道高手系統學習過,擁有一段長時間的遊俠生活經歷。而且按照他自己的詩中暗示,貌似還兼職做過刺客。想來,不應該是個武功低微的存在。

    他一個人遊歷天下名山大川,那時候又沒有飛機、汽車、火車可以乘坐,大唐的治安肯定沒有現在這麼好,荒野山頭,官道邊上定是有些巨盜大賊出沒,如果沒有兩把刷子,李白不可能行萬里路,留下那麼多想象力天馬行空的詩篇。

    實際上,在古代中國,特別是宋代以前的古代中國,文人灰武功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孔子估計也是個劍道高手,近戰對敵想來也很厲害,畢竟他老爹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數一數二的武林高手,力能託舉千斤閘門,孔子家學淵源,想來也不會太差。

    班超投筆從戎,證明他也是長期鍛鍊身體,並且身強體壯的存在。祖逖聞雞起舞,舞可不是跳勁舞團,而是舞劍,是在聯絡劍術。

    追溯道先秦時期,當時社會對於『士』的要求都是文武雙全的,在那個時代,軍事訓練是貴族的特權,也是貴族安身立命的所在,戰車上的位置,那都是為士以上的貴族所準備的,普通農民沒有這樣的時間也沒有這樣的機會。

    李白並不是這樣文人中會武功的特例,彼時文武其實有點不分家的意思,武將或許不怎麼有文化,但文士之中會劍術懂技擊的並不在少數。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他在向別人推薦自己的時候曾這樣說:" 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而且他還生怕別人會因為他五短身材而看不起他的武功,特別解釋說:"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義氣。"

    唐代流行鬥雞活動,年輕時李白脾氣火爆,在一次鬥雞活動中,大發神威連手刃了好幾個潑皮。“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在鬧市拿刀就砍人,擱在現代來說,李白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古惑仔,首都師範大學的教師檀作文就寫了一本《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實錄》。

    “顧餘不及仕,學劍來山東。”

    李白為了學習劍術,提高個人武藝,又專門去了山東,拜師於大唐劍聖裴旻門下。唐代文人裴敬寫過一篇文章《翰林學士李公墓》,裡面講李白"常心許劍舞。裴將軍,予曾叔祖也。嘗投書曰:‘如白願出將軍門下’。”

    大唐有三絕,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李白作為大唐劍聖的徒弟,想來劍術也是不差的。

    而且還有一點,李白有個徒弟叫武諤,排行十七。有詩可證—《贈武十七諤》。這首詩的序裡這樣寫道:

    "門人武諤,深於義者也。質本沉悍,慕要離之風,潛釣川海,不數數於世間事。聞中原作難,西來訪餘。餘愛子伯禽在魯,許將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筆而贈。"

    這話的意思是什麼呢?

    李白說他有個叫武諤的徒弟,是個講義氣的人,性格沉穩、兇悍。一直很欽慕職業刺客要離的風采,後來安史之亂,就來拜我為師,準備為國效力。我的兒子伯禽在山東,我沒有辦法去看他。可是武諤說他有本事把少主人救出來。我在感激之餘,就寫下了這首詩送給武諤。

    武諤是個以要離為榜樣的刺客,拜師李白,想來不是學怎麼寫詩的,而是學習劍術的,由此可見,李白的劍術在當時必定具有相當知名度,才會有如專注刺客信條的武諤這樣的人來拜師學藝。

    而彼時文人們都傾慕俠客,做遊俠,為大將是當時文人們一種普遍的時髦人生觀,所以說李白會武功,一點也不奇怪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PL夏季賽季後賽開打,RNG怎樣才能去S賽?求最全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