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標籤小編

    德國在歐盟中,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工業最強,尤其汽車工業。經濟最好。

    德國以高科技製造業主導,不搞房地產經濟。出口導向。科研人員一絲不苟。敬業。

    如果不是被美國按住個頭,歐盟可能是德國領導。

  • 2 # 雙馬尾班長

    首先,德國是歐盟乃至整個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並且遙遙領先於英國和法國。德國經濟以出口為基礎,輔以工程技術的良好聲譽為後盾,這有助於德國維護自己歐洲第一經濟體的稱號。德國是歐洲高新技術領域和工業機械的領跑者,就為歐盟其他國家的人們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機會,也造就了德國在歐洲無可置疑的領袖地位。

    圖也華沙之跪

    其次,德國是西歐地區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是歐盟各國中人口最接近或者是最有望達到1億的經濟體國家,由於英國和法國不再擁有殖民地,德國本土人口的優勢就顯露了出來。在一個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的情況下,能否擁有更多的工人和更多的勞動力成為了這個國家繼續發展的基礎,很明顯,人口在西歐佔絕對組成的德國在貿易競爭上有著更大的優勢。

    圖為德國西門子工業

    而且,德國雖然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和戰敗國,但卻反省的一直都非常深刻。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德意志民族一樣可以在多次對周邊國家發動戰爭之後仍然能獲得周邊國家的徹底原諒,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屠殺紀念碑前下跪,德國在2009年都在償還凡爾賽條約的賠款,這是對過去錯誤的一種態度,是一種負責。

    圖為德國工人

    不難想象,一個擁有技術、人口、責任心的國家怎麼可能在西歐各國中不出類拔萃。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和今天的強盛並不是偶然,德國的政治手段和經濟發展在歐洲都是被稱為模板的存在。

  • 3 # 老譚有聲

    謝邀。簡單講,一是德華人素質高,根底深,你可以炸燬它的高樓大夏,但炸不了它的文化科技素養。二是德華人低調,你看它在許多國際重大國際爭端上從不與人過不去,極管很發達,從來不吹牛逼。三是堅持實用主義,你能知道德國堅持什麼主義走什麼路嗎?只要符合生產力發展,符合社會進步,他們就堅持,不會固化自己的思想。四,他們是一心一意發展經濟,沒什麼政治鬥爭,思想開放,允許百花開放。五,社會相對公平公正,這是社會永恆發展的動力。

  • 4 # 雲石

    二戰後,歐洲一片焦土,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歐洲的整體實力,影響了歐洲各國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在加上美國和蘇聯的強勢崛起,歐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成為美蘇兩國爭霸的前線。

    貧困潦倒讓歐洲各國意識到,只有抱團取暖——組建經濟政治聯合體才能從政治經濟的危機中走出來,才能得到和平和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西德主導了歐洲一體化的程序。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德國的積極倡導,歐洲一體化不會這麼快到來。

    二戰後,英國垂暮,美國和蘇聯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在新的地緣政治格局下,法國與德國聯手,於1952年組建了歐洲六國煤鋼聯合體,並逐步升級成歐洲經濟共同體。隨著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的加入,1993年,在德國的主導下,共同體升級為集政治、外交和安全合作為一體的歐洲聯盟。1999年,在德國的一力倡導下,“歐元”成為歐盟的共同貨幣,歐盟一體化程序進一步深化。

    在從煤鋼聯合體到歐共體再到歐盟這一過程中,德國的主導作用越來越明顯。

    或許有人會問,德國為什麼如此積極的推動歐洲整合?這對德國有何益處?

    首先,德國處於四戰之地,一旦有衝突,首先被打的就是自己。

    從歐洲大陸的地緣格局來看,德國處在東西歐兩大地緣勢力之間,被法國、英國、俄國等國家包圍。二戰後,美蘇冷戰,德國處於美蘇兩國的夾縫中,是冷戰的前沿陣地,德國的分裂便是冷戰造成的。

    德國的地緣格局決定了它要受到東西方面的制約,再加上國土面積並不大,沒有足夠的戰略縱深,東西南部被歐洲國家包圍,是一個四戰之地。

    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大規模戰爭帶來的傷害不是德國的體量能夠承受的。西德如果想已軍事手段稱霸歐洲,就會被歐洲國家聯合打擊,特別是隨著核武器的出現,戰爭的後果是德國無法承受的。

    西德面對這樣的政治格局,作出了最有利的選擇,那就是與歐洲各國協同合作,融入歐洲區域經濟廣泛合作之中,用和平的方式實現經濟的繁榮。

    其次,推動歐洲一體化,有利於德國拓展自己在歐洲的影響力。

    德國因第二次工業革命成長為工業強國,在一戰前,德國經濟已是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的存在。

    然後,德國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國際地位衰落,不僅國力大減,就連國土也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割槽佔領,國內工業體系全面崩潰。德國在戰勝國的制裁下,原有國土被別國瓜分,剩下的領土被分為東德和西德,成為一個二流國家。

    在美蘇爭霸的大背景下,德國身處夾縫,能否自保都不一定,更別說影響力了。

    一般來說,英法是二戰的戰勝國,在傳統歐洲列強都衰落的情況下,應該更為迫切的整合歐洲才對,如何會讓西德主導呢?

    英法是老牌殖民大國,家底豐厚,即使失去昔日的光輝,依舊可以用剩餘的影響力為自己謀求利益。而德國不行。德國是後發國家,最初的實力就比不上英法等老牌國家,再加上二戰後被各種制裁,家底薄弱。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為了拓展自身地緣影響力,推動歐洲一體化就成為唯一的手段。

    不過德國有推動歐洲一體化的基礎嗎?

    有的。德國雖然因世界大戰而受到重創,大部分工業基礎被摧毀,但是還有技術人才積累和區位優勢,再加上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德國的經濟逐漸復甦。但是,德國的地緣潛力有限,如果不能歐洲一體化,德國的技術人才等優勢,就得不到充分發揮。德國為了得到更大的發展,推動歐洲一體化勢在必行。

    隨著歐洲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深化,西德的人才和區位優勢作用的區域變得更廣,不僅創造的財富變多,還可以控制歐洲資本流動的規模和流向。

    那麼,德國的資本是如何流動的呢?

    德國憑藉自身工業競爭實力,用貿易順差的方式讓歐洲實體經濟中的資本流向德國。同時還在國際資本市場中大規模、低成本地吸納金融資本,再用資本輸出的方式進行“二次分配”到其他歐盟國家,創造更多增量財富。在歐盟內部的資本迴圈中,德國控制著資本的流動和規模,推動著歐洲一體化,加強了自身的影響力。

    再次,德國透過歐盟這個平臺,獲得了較大的國際話語權。

    兩次世界大戰讓傳統歐洲列強普遍衰落,而美蘇大國逐漸成為世界的主角。歐洲各國的話語權大不如前。

    德國是二戰的戰敗國,政治和軍事地位都被嚴重削弱,身處美蘇冷戰對峙的前線,再加上本土地緣潛力的限制,德國無法靠一人之力得到較大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由此另闢新徑——整合歐洲的政治經濟打造歐洲共同體。

    德國將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工業競爭力,轉化為經濟實力和政治領導力,進而取得了歐盟的領導權。在這個基礎上,德國依靠歐盟,將主導作用隱藏在歐洲的集體行動中,投射自身影響力。由此,德國可以憑藉歐盟這個平臺在政治舞臺上獲得了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

    以上三點因素,告訴了我們,德國要想崛起唯一的手段就是推動歐洲一體化。在這個過程中,德國將自身命運與歐盟綁在了一起,隨著歐盟地位的不斷提升,德國的政治經濟優勢逐漸顯現。歐債危機又給了德國一個走上臺前的機會,歐盟已帶有一定程度的德國色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的“善意批評”對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