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顏開犇

    隨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程序,央行已然放開了存貸款利率浮動比例限制。商業銀行為了市場競爭的需要,採取利率差異化策略,這完全可以理解,也非常正常,十分合理。

    定期存款利率5.3%,一般是五年定期存款才能這麼高,而且一般是經營規模較小、受地域範圍限制的城商行、農商行、信用社或者新興的民營銀行、網際網路銀行,才會採取高利率競爭策略。

    同樣是五年定存,國有銀行、大銀行最高給定的利率可能只有3.5%左右。不僅存款利率如此低,而且它們好像結成了同盟一樣,心照不宣地執行的利率水平基本一致。

    說到底,存款和貸款都屬於不完全競爭市場上的交易行為,一方是債權人而另一方是債務人,就看哪一方的議價能力強,而利率高低就是議價和市場競爭的結果。

  • 2 # 洛邑財經

    只要是銀行官方釋出的資訊,肯定是合規並且合理的,至於為什麼會出現有些銀行利率高,有些銀行利率低,這完全是利率市場化的結果。很簡單的道理,和是市場上賣水果一樣,在一些城市的老城區水果攤可能10塊錢3斤,但是在高階社群的洋果店可能是10塊錢1斤,完全是市場化的結果。

    利率市場化自1993年確立以來,25年來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到今年才可以說真正意義上擺脫了雙軌制的束縛,開始邁開步伐交給市場來處理。下面先簡單的說一下利率市場化的程序中幾個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

    第一階段:1993年確立了利率市場化的設想

    在1993年確立的《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利率改革的長期設想,要求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調控核心,由市場供求決定各種利率水平的市場化利率管理體系,這就是最近幾十年來一直實行的雙軌制的雛形。

    第二階段:1996年-2006年,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嘗試和深化

    這一階段的十年中,利率市場化開始邁開步伐,不斷的嘗試和深化,期間經歷了1996年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1998年放開貼現與轉貼現利率;2000年放開外幣貸款利率與3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2002年統一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2003年放開部分外幣小額存款利率管理;2004年完全放開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上限;2006年擴大商業化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的浮動範圍。

    第三階段:2012年至今,利率市場化完全放開

    在2012年以後半市場化已經形成,開始走向完全的市場化。2012年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2013年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2014年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調整至基準利率的1.2倍;2015年10月央行宣佈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定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制,自此意味著不再對利率進行管理,利率的調控更加側重市場的調節;2018年4月,銀行自律機構組織取消了預設的上浮50%上限,自此,市場化利率完全放開,雙軌制消失。

    25年的時間,由政策約束逐步轉變成為市場供求關係調控,利率市場化走了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而今年存款利率上限的取消,也給了各大銀行完全的自由,像一些客戶基數比較大,自身資源佔很大優勢的國有銀行,利率政策一般給的就比較低,大部分銀行對長期的存款執行的仍然是基準上浮30%-40%的政策;而對於一些沒有客戶基礎的民營銀行或者競爭力比較薄弱的城商行、農商行,基準利率上浮超過50%的比比皆是。比如:天府銀行的安心存單可以給出5.4%的定期存款利率,錦州商業銀行、瀘州商業銀行業都有超出5%的利率政策。

    這些就是利率市場化的功勞,引入完全的市場競爭,可能以後還會出現更高的存款利率,對於一些大銀行給出很低的存款利率,客戶為了品牌,為了安心,一樣會有很多人去選擇,這就是利率市場化的魅力所在。無論是高還是低,都有特定的客戶群體,這些都是合理的,千篇一律的大一統才是我們不想看到的,那是壟斷!

  • 3 # 空谷財譚

    題主所說這個利率水平,基本上都是屬於長期限的存款利率,大體應該是五年期。

    最近一次調息(2015年10月24日)並沒有公佈五年期的基準利率,也就是說,五年期的存款利率沒有指導標準,由各家銀行自行確定。

    中國已經實現利率市場化,因此銀行對於存款利率的執行都是有自主定價權。這些年來,銀行之間透過競爭和妥協,初步形成了三個存款利率集團:第一集團是國有商業銀行,存款利率最低;第二集團是股份制銀行,利率稍高;第三集團是地方性銀行和信用社,利率最高。

    從題主所說,相信給出存款利率最高的是地方性銀行,而存款利率最低的是國有銀行。存款利率有差距,是銀行對資金的需求程度所決定的,實際也是銀行市場地位的體現:

    國有銀行分支機構眾多,規模龐大,屬於系統性重要銀行,有國家信用的背書,因此其市場地位較高,資金來源較為廣泛:首先,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的存款大多在國有銀行;其次,高評級的央企,外資企業開戶首選是國有企業;再次,眾多網點為銀行帶來大量居民存款。所以國有銀行給出的存款利率低,是他們不太差錢;

    股份制銀行規模相對較大,網點覆蓋全國,機制較為靈活,能夠創造較高的利潤,但是因為他們網點不如國有銀行、吸儲能力弱於國有銀行,因此他們給出的存款利率比國有銀行略高。

    而地方性銀行由於偏於一地,網點較少,吸儲能力較弱,因此之前國家給予他們較高的存款利率標準,逐步形成了目前的利率格局。

    在國家允許銀行破產之後,存款利率還包含了風險對價:根據高風險高收益的原則,國有銀行倒閉風險最小,因此存款利率最低;股份制銀行風險稍高,因此存款利率稍高;地方性銀行和信用社倒閉風險最高,因此存款利率最高。

    因此,存款利率是銀行對資金需求程度的體現,也是銀行風險程度的體現。

    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 4 # 厚金說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城鎮商業銀行、民營銀行、外資銀行,對於市場資金儲蓄的渴望程度不一樣,把控風險的要求不一樣,所以呈現給予儲蓄的年化利率也就不同。普遍來講,國有大型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小於城鎮商業銀行。

    每一家銀行的基準利率是相同的,也就是央行所進行公佈的調整利率,年化利率活期為0.35%,3個月為1.1%,6個月為1.3%,1年期為1.5%,2年期為2.1%,3年期為2.75%。但是,不同的銀行存在著的上浮比例不同,有的上浮5%、10%,但有的卻是上浮15%、20%。並且各個銀行間存在的大額存單上浮比例也是不同,40%、45%、50%、55%。所以最終呈現的,各個銀行間的年化利率水平也就有所不同。

    一般銀行定期存款年化利率水平超過5%的為城鎮銀行,並且為大額存單專案,可能不是3年期的定期存款,而是5年期的定期存款。而對於大型銀行來講,5年期的定期存款專案是已經取消了的,只有3年期的定期存款。並且年化利率上浮的比例並不大,所以給予的年化回報率也就低於其他商業銀行。

    當然,每一家銀行的成本並不相同。小規模銀行雖然給予的年化回報率更高,但相對應貸款的利率的貸出也會相對高於大型銀行。並且小規模銀行的攬儲能力並沒有大型銀行強,需要更高的攬儲成本,所以還不如直接提高年化收益率進而吸引更多的儲蓄存款。

    而大型銀行雖然年化收益率低,但是相對貸款年化利率也是相對較低。並且擁有品牌強的優勢,攬儲能力更強,所以給予市場較低的年化利率水平。在近些年P2P理財、貨幣基金以及小規模銀行的競爭下,大型銀行的年化利率上浮也是在逐漸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清時期,皇帝用膳之後剩下的飯菜都是怎樣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