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歸根結底,是因為滿清奉行叢林法則。

    滿清自努爾哈赤開始,皇位繼承就從來奉行所謂賢者居之的傳統。而何為賢?

    不是真正的賢德能,而是以實力說話。

    以努爾哈赤為例:

    第一位繼承人祁英,本身功勳卓著,但當了三個月就被五長老與弟弟們聯合幹掉。祁英真實情況怎麼樣,努爾哈赤會不知道?當然完全知道,只是面對這麼多兒子大臣們的反對,努爾哈赤也只能廢黜祁英。

    第二位繼承人代善,甚至還只是被努爾哈赤口頭上表示(本汗死後,幼子與大妃都歸代善撫養。這算是委婉地託孤給代善)將給予代善繼承者地位,馬上就有內宮妃子揭發大妃阿巴亥私下結交代善,贈送飲食酒肉,意圖現在就巴結示好代善(這個將來會成為阿巴亥新男人的兒子)。努爾哈赤當然也明白原因,卻知道這就是其他兒子們的激烈反對錶示,如果不收回對代善的繼承安排,能夠伸手到自己內宮的兒子們還會繼續做出反應。所以努爾哈赤再次向貴族皇子們讓步,假裝處分阿巴亥,收回了代善的繼承人地位。

    第三位繼承人則是幼子多鐸。多鐸之所以被稱呼為繼承者,是因為努爾哈赤親將的兩黃旗65牛錄被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而且各領一旗,其中阿濟格多爾袞只各15牛錄,多鐸不僅有旗主位,還有努爾哈赤分給的親兵35牛錄,比其他任何一旗都多。然而,多鐸三兄弟年幼,努爾哈赤死後不僅沒有繼承汗位,而且連親孃阿巴亥都被四大貝勒合作逼殉。

    所以,康熙之前的皇位繼承,根本不是皇帝說了算,而是八旗貴族們議定。不僅努爾哈赤死亡後如此,皇太極死亡後依舊如此。原因就在於這兩個時期,滿清皇位繼承是誰拳頭大誰說了算。皇帝也要被貴族會議所約束,比如皇太極就當眾盟誓,即便貴族宗室犯罪,他的兵馬也只能分給兄弟子侄,皇帝不能私吞。

    因此,到了順治死亡,初步掌握權力的孝莊等人議定由得過天花的康熙繼位,算是以皇帝遺命確定皇位繼承的先例。但此時各旗主依舊掌握巨大權力,只是康熙運氣好,幹掉鰲拜、滅三藩之後權力得以集中,才最終確定皇權的無上統治地位,各旗主的權力被逐步剝奪,對朝政的影響力基本消失。

    所以,康熙時期才會出現皇子奪嫡。

    而康熙本人喜歡玩弄權術。

    對廢太子好得失去理智,默許其擴張勢力,結果廢太子集團龐大得令自己都坐臥不安,立即放出大阿哥來平衡勢力,這才是最終九子奪嫡的根源。後面,廢太子與大阿哥一起倒臺,八阿哥又跳出來接管大阿哥黨羽,康熙再次故技重施,不僅重立廢太子,又允許老三,老四這些參與朝政,分薄廢太子與八阿哥勢力。

    因此,歸結到底,就是滿清沒有嫡長繼承製的基礎,為了皇權穩固,乾脆讓皇子們各自去奮鬥,似養蠱一般培養繼承人。

    但是,這樣的繼承人確實很會玩弄權術,但幾乎都是不會治國的。

  • 2 # 有得觀史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是地地道道的漢人王朝,漢族建立的王朝,自商周起就有“嫡長子繼承製”這一宗法制度。

    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對於皇帝來說,皇后就是妻,其他都是妾,所謂嫡長子,就是皇后生的大兒子。老皇帝去世,讓皇后生的大兒子繼位,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經過一千多年實施,嫡長子繼承製在人們思想中已經根深蒂固,由於這種制度的確能有效化解皇權交接中的爭鬥,實現平穩過度,因此得到整個社會的認可。一直以來,漢人建立的政權大都採取這種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沿用了嫡長子繼承製,立馬皇后的大兒子朱標為太子。其他皇子根本沒份,所以也沒必要爭。

    大清朝起源於後金,是少數名族的一個部落,他們的首領稱汗王,沒有一夫一妻制,而是大妃、二妃、三妃……,很多妻子。汗王傳位實施貴族公推制,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這樣。

    皇太極向漢民族學習,自稱皇帝,建立大清國,逐步向漢制過度,實施一夫一妻制,才有了皇后。到順治時,他採取了遺詔制,傳位給康熙。到康熙時才第一次釆用“嫡長子繼承製”,立胤礽為太子。

    康熙朝,“嫡長子繼承製”的思想基礎不牢,所以才有康熙廢太子之事。廢掉太子其實就是宣佈,放棄“嫡長子繼承製”,這樣所有皇子都有了繼承皇位的權利,“九子奪嫡”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 3 # 西堤讀文史

    因為朱元璋早早就確定了要建文帝繼承大統,並且做了充足的準備。首先是封建文帝為皇太孫,其次是令各地藩王都到各封地待著,沒有命令不準隨便進京。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把建文帝的叔叔王們都叫了過來,當面告訴他們,你們都別爭了,以後他就是皇帝。雖然私下裡,建文帝見了叔叔們,還得行叔侄禮,但是這是家禮,是晚輩和長輩的關係。如果到了外面,見了東宮太孫,這些叔叔王們,得向太孫行禮,建文帝就是皇儲,朱元璋早早地確定了建文帝和各地藩王的尊卑關係,如果有哪個王膽敢有奪嫡之心,不用說,肯定會天下共討之。

    在建文帝成為太孫以後,朱元璋著意培養,親自教導他怎麼做皇帝。《明史》上說:“初,太祖命太子省決章奏,太子性仁厚,於刑獄多所減省。”

    皇太孫已經可以批閱奏章了,什麼意思?這些奏章都要打回去的,打回去的時候,都要有御批或者蓋印的,當然都是用皇太孫的名號。朱元璋此舉意在告訴天下臣子和各地藩王,皇帝由建文帝來繼承,已經板上釘釘了,各地藩王絕無理由再去爭奪了。如果有敢爭奪的,那豈不是自作聰明,成為叛臣賊子了。

    此外,朱元璋在死前已經為建文帝削藩做準備了,他在晚年不斷地調動一些藩王的封地,目的就是防止各種王在當地勢力過於強大。而且朱元璋死前留下遺詔說:“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意思是不讓藩王隨便進京,從而各地藩王無法在京城活動,以使剛繼位的建文帝穩定局面。

    建文帝在繼位之初,接連削了四個藩王,並把朱棣的嫡子弄到南京城作人質。從此可以看出,朱元璋死前的安排是很妥當的,建文帝不費吹灰之力,沒遇到什麼抵抗就輕易地削藩了。只是到了燕王朱棣那裡遇上了問題。

    而燕王朱棣的問題在於他還有兵權,其他的藩王已經沒有兵權了。之所以燕王有兵權,是因為朱元璋死前,北韓老是挑事,有大臣建議對北韓用兵,只是朱元璋病了,所以擱置了下來,但是兵馬已經準備齊當了,還有要防備北方蒙古用兵。據《明史》記載:夏四月庚辰,廷臣以北韓屢生釁隙請討,不許。戊午,都督楊文從燕王棣,武定侯郭英從遼王植,備禦開平,俱聽燕王節制。

    因此燕王朱棣才有的兵權,所以建文帝削藩削到燕王那裡出了問題。而燕王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逼著靖難的,皆因為建文帝削藩的操作太急切了,剛登基第一年就要急著把所有藩王都削掉,甚至有一個王還自焚而亡,燕王兒子還在建文帝手裡,這時候燕王能不鋌而走險嗎?

    在此之前,各藩王應該都沒有爭奪皇位的心思的。

    至於康熙帝所面臨的情況就有所不同,他兩次廢過太子,給其他王子以可乘之機,死前又沒有明確一個繼承人,所以才演化成九子奪嫡的慘烈局面。

    而且康熙帝的皇子們有一點還跟朱元璋的皇子們不同,朱家的皇子都封了王,分駐各自的封地,跟朝中大臣來往不頻繁,而康熙的皇子們不但生下來就一直住在北京城,而且都不同程度地參與朝政,跟朝中重臣勾勾連連,甚至結黨,這就造成他們各自已經具備了奪嫡的實力和團結了各自的支持者。

    而康熙皇帝老年時已經力不從心,被朝中黨爭和朝廷官員的腐敗折騰的夠嗆,更沒有精力去捋清各皇子之間的鬥爭以及他們跟朝中派系千絲萬縷的關係了。

    總體上,就是上面所講的那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恐龍蛋化石真的值錢麼?能賣多少錢呢?我有一個該怎麼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