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崑崙2563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及時,過去近17年,新中國的信託業務從無到有,業務量從幾百億至22萬億,從金融業的無名小弟到今天除銀行業外資產量最大的金融機構,發展速度驚人。信託業務的發展其實和監管機構促使《信託法》的出臺,以及及時的推出相關管理規定有極大的關係,《信託法》和金融信託最早的業務管理辦法出臺在2000年和2002年間,而在此刻,社會財富迅速積累,眾多投資人有龐大的理財需求,社會經濟水平持續增長,這都促進了信託業務的快速發展。同時由於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其發展紅利也客觀影響了信託的剛性兌付,以至於到了2至3年前(或更早),由於經濟下行,信託專案出現大量的風險,為信託公司市場聲譽,有些信託公司形成資金池業務,以保持對客戶的剛性兌付。但剛性兌付至少有兩個特點影響金融市場的良性發展:第一,剛性兌付累積風險,積重難返;第二,剛性兌付擾亂市場利率,投資人認為其收益率是風險利率,從而提高實業融資人的融資成本,致使實業經營困難,影響市場經濟的正常執行。同樣,銀行理財也是資金池業務。2018年5月,監管方推出資管新政,明確要求各金融機構去資金池業務,打破剛兌,資產管理底層資產標準化,淨值化管理,在此前提下,對於各信託公司提出了嚴竣的挑戰,近15年的經濟紅利,以使得絕大多數信託公司只發展金融信託業務即可獲得豐厚的利潤,而金融信託業務絕大多數又是非標債權,過往最重要的的兩個領域是房地產和政府融資,現在政府融資已徹底關閉,前幾天做為信託公司裡的實力最強的中信和建信信託又因為向房地產開發的通道業務吃了兩張罰單。今後信託公司業務的主要方向在哪裡,是各信託公司在去資金池業務的大限,2020年底前應該考慮清楚甚至開始實施的。

  • 2 # 財思思

    信託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未來迎來的是更加理性的信託投資。

    一是剛性兌付已經結束

    所謂“剛性兌付”,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這是信託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2014年前是信託的黃金時期,那時投資者可以講是閉著眼睛買信託,因為有剛性兌付的存在。在2014年後,打破剛性兌付的呼聲慢慢地出來了,直至2018年3月資管新規出臺後,正式打破剛兌。這意味著投資者再也不能閉著眼睛買信託了,也就是說當信託專案出現風險後,信託公司不兜底,只能透過市場化的方式(延期或抵押物變現)解決。

    二是信託的融資渠道縮小

    2019年64號文出臺,限制信託資金投向房地產,房地產信託收縮已成為定局。這是730政治局會議之後對房地產的又一大調控。要知道,過去信託是除銀行之外的第二大房地產融資渠道。這對過於依賴房地產信託的公司影響很大。

    三是政信信託不允許地方出具承諾函

    過去地方政府平臺在信託方面融資是出具承諾函的,吸引了很多投資者購買,投資者們認可地方承諾函是安全的,因此地方平臺不易違約,這也是信託火熱的時候。

    後來為了規範政信融資,更加市場化,政府融資平臺不得出具承諾函,而且政信融資實行終身負責制約束地方債務,不能因為離任或退休而耽擱地方債務問題處理。慢慢地政信信託投資變得更加理性化。

    結語

    信託的黃金期已過,實則是投資者閉著眼睛買信託的火熱期已經過去了,未來會更理性化,更加市場化,迴歸本源,未來才是真正屬於信託的新週期,比如家族信託,比如高淨值客戶的資產配置。

  • 3 # 信託者

    作為從業信託5年的工作人員,針對這個話題,筆者還是有一些東西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筆者以為最近這幾年最明顯的分水嶺就是資管新規的出臺,實施,發酵以及真正生效。

    在資管新規前,大家都知道信託是以剛性兌付著稱的,基本上沒有什麼風險。

    這是從2015Q1開始的風險專案走勢圖,很明顯可以看出,之前風險數量以百位計量,而且當時的資管規模更高,可以達到24萬億。為啥呢——外部經濟環境較好,可以借新還舊,流動性支撐,而且有資金池的允許運轉,兌付本息不是問題。而且在專案上主要也是以通道業務,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為主。大家也都明白信託基本上做的銀行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兒(政策指向原因)。而信託和銀行同受銀監會監管,本就是一奶同胞!!

    所以,這業務做得很順呀!!

    但是資管新規出來,首先讓銀行成立專門從事資管業務的理財子公司,此後不需要藉助信託通道了,這也是的大量機構資金,這源頭就斷了,通道業務也必將縮水。而房地產行業已經步入白銀時代,自然也地產信託也隨之而變,當下處於經濟下行期,政府也是在大力藉助基建類業務提振經濟,所以時下的政信信託可投!!!

    另一方面,資管新規引導金融機構迴歸資管業務本源,機構必須從提升自身業務能力著手,自然這信託機構轉型也是迫在眉睫!!!

    關注下信託行業,信託機構都在積極佈局新業務——不良資產,消費金融、慈善信託、ABS業務等等。

    如題中所提到的藉助信託牌照優勢所得來的通道業務獲利的黃金時代,一定是不在了。後期必須靠真刀真槍了!!

    不過信託未來可期,為啥呢

    68家信託機構多為國字背景,不存在政策風險,背靠各大股東,資源豐富,實力雄厚。

    其二,各家都有幾十年的運營經驗,已經累積了豐富的資管經驗,也有相對成熟的產業鏈。

    簡而言之——要政策有政策,要錢有錢,要人才有人才,要技術有技術,經驗也有,在當下的國內體制下,信託還是很有發展潛力!!

    一點愚見,感謝閱讀!!!

  • 4 # 瘋狂的門徒

    過去近17年,新中國的信託業務從無到有,業務量從幾百億至22萬億,從金融業的無名小弟到今天除銀行業外資產量最大的金融機構,發展速度驚人。信託業務的發展其實和監管機構促使《信託法》的出臺,以及及時的推出相關管理規定有極大的關係,《信託法》和金融信託最早的業務管理辦法出臺在2000年和2002年間,而在此刻,社會財富迅速積累,眾多投資人有龐大的理財需求,社會經濟水平持續增長,這都促進了信託業務的快速發展。同時由於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其發展紅利也客觀影響了信託的剛性兌付,以至於到了2至3年前(或更早),由於經濟下行,信託專案出現大量的風險,為信託公司市場聲譽,有些信託公司形成資金池業務,以保持對客戶的剛性兌付。但剛性兌付至少有兩個特點影響金融市場的良性發展:第一,剛性兌付累積風險,積重難返;第二,剛性兌付擾亂市場利率,投資人認為其收益率是風險利率,從而提高實業融資人的融資成本,致使實業經營困難,影響市場經濟的正常執行。同樣,銀行理財也是資金池業務。2018年5月,監管方推出資管新政,明確要求各金融機構去資金池業務,打破剛兌,資產管理底層資產標準化,淨值化管理,在此前提下,對於各信託公司提出了嚴竣的挑戰,近15年的經濟紅利,以使得絕大多數信託公司只發展金融信託業務即可獲得豐厚的利潤,而金融信託業務絕大多數又是非標債權,過往最重要的的兩個領域是房地產和政府融資,現在政府融資已徹底關閉,前幾天做為信託公司裡的實力最強的中信和建信信託又因為向房地產開發的通道業務吃了兩張罰單。今後信託公司業務的主要方向在哪裡,是各信託公司在去資金池業務的大限,2020年底前應該考慮清楚甚至開始實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經期能吃婦炎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