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千功滿拜天顏

    有過感情經歷的人都知道,兩個人的第一印象基本就左右了八成的緣分。首先說“ 劉備陣營 ”?太誇張了,當時的劉備哪有什麼陣營,用“ 惶惶如喪家之犬 ”來形容也並不為過。劉備與趙雲初次結識是在公孫瓚軍中,後來趙雲真正來投奔,是在劉備依附袁紹期間。這兩次分別是劉備被黃巾軍和曹操軍擊敗,均喪家失所。

    要想說清楚趙雲為何選擇了劉備,就需要對於二人早年間的結識經歷有所瞭解,稍微有點繞,我在這裡描述一下。這段時期主要圍繞著青州這個地方,可以說青州是劉備從一個寂寂無名的路人甲,走進東漢末年割據諸侯博弈圈的重要里程。

    平原國在建安十一年(206年)後改為平原郡

    起初劉備參與到何進組織的朝廷軍隊,因為立功先後在冀州、青州一帶為官(多是縣尉、縣令的小官,鞭打都郵就是在這一段時期),後來被賊軍擊敗投奔公孫瓚。以下是劉備和趙雲的緣分。

    袁紹攻打公孫瓚在青州的地盤,公孫瓚便派遣劉備和趙雲前去援救,這是二人初次結識、是戰友的關係,且感情迅速升溫。兩個人互相瞭解、互相深知,也許還互談了為事業奮鬥終身的理想,都是在這段時期。

    時先主亦依託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託。––––《雲別傳》

    兩個人的交情好到了這樣的程度:趙雲以自己兄長的喪事為由,要暫時歸鄉而且不會再回到公孫瓚身邊。這麼重要的事,公孫瓚渾然不察,但是劉備卻知道。趙雲甚至在告別劉備時說道:終不背德也。意思大概就是,我們暫時分開後,我也不會出軌。趙雲不會再回來這件事,無論是他親口告訴劉備的,亦或是劉備心領神會,都足以證明,二人此時的關係,已經可以用“ 知己 ”來形容了。

  • 2 # 北域風影

    趙雲是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最初被本郡所推舉,率領一干鄉勇民兵,投奔在“白馬將軍”公孫瓚的麾下。

    當時袁紹已經離開大漢中央朝廷,憑藉袁家四世三公的威望,以及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的人脈,奪取了韓馥的冀州,自稱冀州牧。公孫瓚在幽州,對於袁紹的聲望以及號召力感到很苦惱,擔心人心歸附於袁紹,這時正好趙雲率軍來投,喜出望外,自以為幽默地和趙雲開玩笑,問他你本是冀州人,袁紹現在在冀州又很有人望,你怎麼迷途知返來投奔我呢?公孫瓚的本意是想聽到趙雲拍他的馬屁,諸如“明公將略,天下聞名”“將軍威名,漢胡震怖”之類的官方禮貌用語拜年話。

    結果,趙雲一點沒慣著公孫瓚,啪啪打臉回答說,現在天下大亂,我也不知道誰對誰錯,民生艱難,我們冀州人私下議論,你們幽州這施行的是仁政,所以才來投奔,並不是覺得你是正義的,袁紹是邪惡的。(雲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這裡需要稍微說明一下,公孫瓚只是掌管幽州的軍事,幽州的仁政跟他一毛錢關係都沒有,而且幽州政軍不睦,公孫瓚和劉虞之間有很深的矛盾,後期發展到兵戎相見,最終公孫瓚擊敗劉虞並把他殺害,趙雲來投的時候,還沒有互相攻打,但至少已經互相看不上了。趙雲當面誇幽州的仁政,和打公孫瓚的臉沒什麼區別,所以我猜測公孫瓚應該不是很喜歡趙雲。後面劉備也來投奔,公孫瓚安排劉備去青州田楷那裡抵抗袁紹,直接藉機會把自己不喜歡的趙雲也打發到劉備那掌管騎兵了,這是趙雲和劉備最開始的接觸,但此時趙雲和劉備都屬於公孫瓚的手下,算是同事關係,劉備官比趙雲大一點。《三國志》原文寫到:“(劉備)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託”,兩個人在青州的時候互相看對眼了。

    趙雲知道公孫瓚不喜歡自己,沒有什麼出頭之日,而施行仁政的劉虞軍事上不太行,在幽州明顯幹不過公孫瓚,敗亡只是遲早的事,於是生出了離去之心。正好趙雲的哥哥去世了,給了他離開公孫瓚的理由,於是就向公孫瓚告辭,回鄉給哥哥治喪守孝去了。劉備跟趙雲關係已經很鐵了,知道趙雲心裡的真實想法,送行的時候,兩個好基友執手相看淚眼,雲辭曰:“終不背德也。”意思就是跟劉備表白,我不會背棄劉大人您的恩德,以後有機會我再為您效力。果然,劉備幾經輾轉,在被曹操打跑短暫投奔袁紹的時候,在袁紹的大本營鄴城,終於再次見到了趙雲。

    《三國志》裡沒說趙雲為什麼會在鄴城,我分析無非兩種可能,袁紹佔據四州之地後趙雲的選擇其實並不多了,可能他想在鄴城投靠袁紹,結果巧合的碰到了劉備,抑或是,知道劉備在袁紹那裡,特意投奔而去。總之,這次兩個人徹底的在一起了,“先主與雲同床臥眠”,要知道在這之前都是關於張飛才有資格跟劉備一起睡的,可見二人之基情滿滿,不對,是君臣相得。

  • 3 # 筆上有魂

    因為公孫瓚是三國最寂寞的對外之王,他與趙雲道不同不相為謀。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令人嘆息的是,中原自詡人才輩出,卻沒有人能將目光放眼天下,中原不等於天下!無論是劉備,孫權還是曹操,不過是窩裡橫,只有公孫瓚真正做到了禦敵於國門之外。

    也許是受到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一漢敵五胡的激勵,公孫戰始終不曾垂涎中原這張大餅。他堅持在草原上和胡人玩命,殺得鮮卑,聞白馬心驚,見白馬喪膽,劉虞親近外族,他便斬劉虞頭顱,可惜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上。

    天下諸侯笑他愚蠢,連他計程車卒也不理解他。大概只有被侵略過的我們才能明白,縱然我們能抵擋千次萬次的入侵,只要失敗一次,我們就會一無所有!華夏自古以來一味防守,任由弱者挑釁強者的思想著實奇怪,只要將戰火燃燒在我們的土地上,他們就不曾真正的輸過,不是嗎?

    中原一直有著關於周邊安息,貴霜的記載,他們便是如今的印度,伊朗等地。《史記·大宛列傳》中有著這麼一段描述,大意是漢朝和匈奴如兩頭巨獸般地搏殺,另得安息心驚膽戰。眼見強大的匈奴敗於漢朝,當漢使出使安息時,安息整出了兩萬騎兵迎接,可見其心虛與對漢朝深深的忌憚。

    雖然存在著帝國極壁這樣的說法,但是恆河流域一年三熟的土地,想必沒有人不會眼紅。可是他們從沒有去認真地瞭解過,他們小窺了這個天下!而成吉思汗的戰績更是表明了,我們不是戰不出中原這片土地,那些頂級的謀臣、猛將是帝國的瑰寶,他們不該死於內耗啊!

    哪怕趙雲是武神,他也不可能有這樣的覺悟。所以,當公孫瓚將他借予老同學劉備之後,趙雲才覺得自己的武勇有了用武之地,心向劉備,斷絕了那絲成為外族殺神,成就‘趙人屠’的可能性。

    中原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唯有開疆擴土方為超宗越主,遺憾啊!

  • 4 # 酷跑人生

    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無奈依附與袁紹。趙雲從公孫瓚指令至鄴城求見劉備,暫時助陣。之後公孫瓚被袁紹所滅,趙雲於是落草,一次關羽部將周倉戰馬被盜,尋上山寨找馬,卻被趙雲擊敗,返去並報了之後,劉關張就一同來討伐,結果劉備認出趙雲,趙雲立即下馬來拜,從此便追隨劉備,後來隨他至荊州。 《二十五史新編·三國志》:趙雲身高八尺,姿顏雄偉,早年在郡衙當差。初平二年,袁紹稱冀州牧後,與公孫瓚相爭,常山郡人公推趙雲為頭目,率領大夥去投奔公孫瓚。也在這一年,劉備亦來投奔公孫瓚。劉備對趙雲非常親熱,常給以幫助。趙雲亦視劉備為長者,為知己,有心相依。經過幾年的奔波和反覆觀察,趙雲對公孫瓚的表現明顯感到不滿意,感到他胸無大志,不識大體,只顧自己,不是可以依靠的主人,便尋機離去。不久,趙雲因兄喪請假回家。劉備知道他不會再回來了,依依不捨。趙雲告辭時說,我終不會背叛您對我的恩德。建安五年春,劉備被曹操打敗後去投袁紹。當時,劉備單身逃出,狼狽不堪。在鄴城遇見趙雲,與雲同床眠臥,密派其外出招募隊伍數百人,對外皆稱劉左將軍部曲。從此,趙雲追隨劉備,轉戰南北,終身不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次老闆中午和管理人員一起吃飯,大家就覺得很不自在。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