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浮六大白
-
2 # 戰略論
也就是說將歐洲的義大利換成日本,這將使歐洲局勢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日本和義大利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義大利實質算是一個“偽強國”,它的陸軍和海軍都只是表面上看起強大,實際卻非常虛弱,稱不上是一支現代化的武裝力量。而日本則不同,日本海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之一,是除美國外唯一擁有重型航空母艦的海軍,鑑於航空母艦所爆發出的巨大戰鬥力,日本海軍的戰鬥力甚至超過了英國海軍,唯一能夠與之匹敵的就是美國海軍。日本陸軍的裝備水平確實不高,甚至都不如義大利陸軍,不過日本陸軍應該是世界上戰鬥意志最強的軍隊,而且國內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潛力非常之大。
首當其衝的就是地中海戰場,回顧這場戰爭,雙方裝甲部隊驚心動魄的沙漠大戰確實令人歎服,但是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勝負的決出就不在陸地上,而是海洋上。儘管隆美爾的裝甲部隊總是技勝一籌,多次打敗英軍,但是英軍只打敗德軍一次就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這就是制海權的決定性作用,擁有制海權的英軍可以快速恢復實力,而德軍卻不行。所以地中海戰場的勝負將取決於雙方的海軍,如果在地中海的是日本海軍而不是義大利海軍,那麼地中海戰場早就被日本拿下了,1940年英軍在地中海的實力非常羸弱,在德軍傘兵部隊的協助下,日本海軍可以輕而易舉的將英軍逐出地中海,從而保證了整個南歐的絕對安全。希特勒遲遲不願意涉足地中海戰場,就是苦於英國的海上優勢,義大利海軍無法與地中海的英國海軍抗衡,假如換乘日本海軍,相信希特勒會毫不猶豫的出兵地中海。
日本還有一股強大的力量那就是陸軍,日本陸軍以步兵單位為主,機械化部隊的規模和裝備水平都非常低,不過對於德軍來說,他們最需要的就是步兵部隊,而不是裝甲部隊。造成德軍在1941年以及以後一系列失敗最根本因素就是戰線的長度遠遠超過了德國陸軍的承受能力,德軍總能達成突破並殲滅前線的蘇軍,但是蘇軍可以快速彌補損失併發起反攻,但是德軍卻由於進攻導致兵力的分散,最終由於防線薄弱而發生崩潰。也就是說德軍可以取得很大的勝利果實,卻沒有足夠的步兵來守住這些成果,這樣來看,日本陸軍就可以給予德軍很大的幫助了,和其他僕從國軍隊一樣,德國只要給予日本陸軍加強反坦克武器後便能讓日本的步兵師團成為防禦的中堅,其作戰能力甚至比德國的步兵師還要強,在次要的防禦地段解放出大量德軍,使德軍全力投入戰略進攻之中。義大利和其他僕從國陸軍則連基本的防禦任務都難以勝任,拖累德軍輸掉了最關鍵的1942年決戰,如果掩護的是日本陸軍,是不可能出現一觸即潰的現象的。
從總體戰來看,日本也比義大利更要有優勢,日本的人力資源非常豐富,最高時軍隊的總數達到過700多萬人,如果再加上德國強大的工業支援,將會給歐洲的軸心國實力帶來根本性的增長,而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決定性戰場一直都是在歐洲,所以將義大利替換成日本,雖不能說軸心國一定勝利,至少會大大增加他們勝利的機率。
-
3 # 靜夜史
墨索里尼:你們這是看不起我咯?
的確,義大利在二戰中的表現確實是一言難盡,正如德軍那句名言所說:“如果義大利保持中立,那就相當於增加德國10個師的力量;如果義大利加入對方,德國用20個師就能搞定它;但如果義大利加入己方,德國需要用50個師的力量去保護它。”
可以說,如果沒有義大利矢志不移地幫倒忙,德國法西斯不會敗得這麼快。
1、地理位置決定戰鬥力
將日本換上搞笑的義大利,這片土地就能“嚴肅”和“冷酷”起來嗎?別鬧了。義大利的搞笑,絕不是強行尬演,實在是這片土地就只能孕育搞笑的果實。
讓日本站到義大利的位置上,沒有中國這樣貧弱且資源豐富的鄰居可以侵略,地中海對面的北非是英法等國的殖民地,被資源卡脖子到窒息的日本掙扎來掙扎去,還是喝酒跳舞吧。
日本的戰鬥力,是建立在對外侵略,尤其是對中國的侵略基礎上的,如果沒有甲午戰爭和庚子國亂的鉅額賠款以及民國時期的瘋狂掠奪,日本不會成長為龐然大物。而這在義大利的位置上根本辦不到,畢竟義大利本身資源也很匱乏。
所以不要責備墨索里尼不行,在這樣的位置上,換誰也不行。
2、義大利是獨一無二的
是的,墨索里尼能力小脾氣大,長得醜想得美,但墨索里尼是希特勒的老師,或者說是整個法西斯主義的導師。
如果沒有1922年墨索里尼的“進軍羅馬”進而成功上位的光輝先例,希特勒不會一時腦熱在1923年發動奪取政權的“啤酒館暴動”。
希特勒打心眼裡看不上墨索里尼,但沒有辦法,如果一腳踢開墨索里尼,自己賴以發家的法西斯主義就失去正當性,所以自己選擇的墨索里尼,哭著也要膜拜,跪著也要扶持。
而如果沒有墨索里尼的光輝探索,德日兩國首先建立法西斯主義政權的時間都要待定。雖然經濟危機下法西斯主義上臺是歷史必然,但是不是德日兩國都不好說。
3、德日兩國各懷鬼胎
種族主義是希特勒執政的重要基石,而這個基石在團結了大多數德意志人的情況下,也讓德國在國際社會更加孤立。因為希特勒認為只有日耳曼人才是最優秀的,什麼凱爾特人、盎格魯人、斯拉夫人、猶太人、阿拉伯人什麼,我德意志人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至於日本的大和族人,就更不在希特勒的法眼之內了。
這種強烈的排他性意味著德日合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比理論缺陷更可怕的,是德日兩國南轅北轍的努力方向。作為歐洲十字路口的國家,德國雖有出海口,卻是真正意義上的大陸型國家,它的陸軍最為強悍。而日本作為島國,一直以來都是以海上實力見長,陸軍裝備則相當落後,根本不能在歐洲大陸戰爭中對德國提供更多幫助。而陸軍裝備落後除了高層的固執和短視,最重要的還是資源的掣肘。
不過因為海軍實力較強,如果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合作,是可以拿下英國,完全控制西歐,將美國勢力阻擋在歐洲之外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巴爾幹半島南線的掣肘,蘇聯將會在德國的進攻下土崩瓦解,德日將成為亞歐大陸的實際控制者。
但德日兩國的固有矛盾意味著德日聯盟必定難以長久。而一旦德日聯盟破裂,美國就有了趁虛而入的機會,加上法西斯主義本質上的不可持續性,最後的德日兩國仍然難以逃脫覆亡的命運。
所以,即便將日本放在義大利的位置,二戰的最終結局也難以徹底逆轉。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回覆列表
如兩國相遇,不管在哪,德國將會碾壓日本,且時間越久,優勢越明顯,理由分析如下:
1.工業實力:德國從工業基礎、科研力量、工業資源(煤、鐵)方面,對日本形成非常明顯優勢,工業實力更勝一籌。工業實力是武備力量的持續升級根基。
2.經濟實力:德國是歐洲老牌殖民國家之一,有資本原始積累,且戰前德國經過軍備擴張刺激國內消費,經濟得以恢復;反觀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是國內陷入“經濟大危機”泥潭,要轉移國內矛盾,並掠奪中國及東南亞資源補空國內經濟。經濟實力是戰爭可持續的基礎。
3.軍事實力:德國從軍隊職業素養、武器裝備、海陸空三軍戰力及協同作戰力量、作戰指揮系統、軍官戰略戰術能力、戰爭動員能力,都比日本有明顯優勢。
4.政治實力:德國是以強人希特勒為首的團隊,對作戰(三軍)、宣傳、後勤形成絕對掌控;日本既有天皇掣肘,內部派系林立(最典型的就是陸軍與海軍的矛盾),不能形成強有力的團結力量。
以上分析,還不算兩國各自的盟軍,日本是沒有任何盟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