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玄玄玄奘
-
2 # 潯陽鹹魚
司馬昭之所以不殺文鴦,是因形勢所然。
諸葛誕之叛魏甘露二年(257年)五月,徵東大將軍諸葛誕殺揚州刺史樂綝(樂進之子),宣佈背叛魏國(司馬昭)。這就是史書上說的“淮南三叛”中的最後一次叛亂。
前兩次叛亂的領導者分別是王凌和毌丘儉,諸葛誕也吸取了他們失敗的經驗,及早地向孫吳帝國方面聯絡援軍(派長史吳綱和兒子諸葛靚),同時積極備戰。
孫吳方面當時是孫綝主政,他先派出唐諮、文欽、全端、全懌、王祚率軍三萬增援諸葛誕,隨後又有朱異、丁奉、黎斐等五萬人繼續增援。
朱異突襲夏口,夏口督孫壹對孫綝不滿,便帶著家人投魏去了,這是第一次叛逃。
曹魏帝國主政的是司馬昭,他對孫壹加官進爵,以示恩寵,同時司馬昭動員曹魏帝國二十餘萬人進攻壽春。
六月,魏鎮南將軍王基和吳方面的唐諮、文欽基本上同時到達,王基並未完成對壽春的包圍,唐諮、文欽也入了壽春城。
請大家注意的是:唐諮、文欽這兩人本是曹魏方面的將領。
唐諮投魏的時間並不準確,大致是在魏文帝曹丕時期就投了孫吳,可以說迄今都為孫吳帝國效力幾十年了,
文欽則是在淮南第二次叛亂(毌丘儉)時,戰敗後投靠孫吳的。當時平定毌丘儉的主力軍之一還有諸葛誕,可以說,文欽和諸葛誕是有私仇的,只不過這一次,兩人為了共同的目標,又成為同一個戰壕的戰友了。
全氏兄弟叛變孫吳帝國內部的矛盾也很多,孫綝這個人沒有什麼威望、才能,靠著從兄孫峻的專政而上位,對方異己就是高舉屠刀,所以很多人對他心懷不服。
九月,朱異在作戰時吃了敗仗,孫綝就以此藉口將他殺了。
全端、全懌兄弟二人對魏作戰同樣也不利,朱異之死,他們同樣對孫綝不服,感到恐慌,同時,對所謂的主帥文欽、諸葛誕也不抱有信心,感覺是:輸了就是自己的鍋,贏了,就是他們的功勞。
在孫吳首都建業方面,全氏家族的全輝、全儀也在醞釀叛變,他們聯合部曲數十家人,趁機出了建業,渡江投了魏軍。隨後,鍾會提議讓全輝寫信給正在前線作戰的全端兄弟勸降,全端見信,立刻知道,這仗打不下去了,自己只能也跟著投魏了。
十二月,全端兄弟出了壽春城,投司馬昭而來。
文欽之死如此,壽春城內只有諸葛誕、文欽、唐諮三人了,增援的丁奉等軍隊也被魏軍阻擋,又無法擊敗魏軍。壽春城內一片灰心失望,唯一有信心的就是諸葛誕所宣稱的,城內糧食可以維持一年,堅持到司馬昭方面斷糧撤退就能贏。
實際上,真實情況不容樂觀,城內的糧食不足維持一年,甘露三年(258年)正月,文欽、唐諮率軍突圍,結果被魏軍擊潰,死傷慘重,又有一萬多人投降。
這時候,諸葛誕也發現,城內的糧食可能真的不能支援多久,在這樣的情況下,文欽提議把城內的北方人(魏人)放走,讓他們去投魏,留下南方人(吳人)來堅守壽春城。
這個建議也不錯,但是諸葛誕不聽。
文欽這個人性格、脾氣並不好,軍事才能也是一般般,他父親文稷,是追隨曹操打天下的鄉里人,所以受到曹魏帝國的提拔。在當時重文輕武的社會氛圍下,出身世家的諸葛誕自然看不上文欽這個“武夫”了。
《諸葛誕傳》就說文欽和諸葛誕向來不和,這次戰事兩人雖然在一起,但是並不齊心,甚至在發生矛盾時,互相猜疑。最終,諸葛誕藉機殺了文欽。
如此,文欽的兒子文鴦、文虎聽聞父親被害,立刻率兵突圍出城,投降司馬昭。
司馬昭之心文鴦投奔司馬昭後,當時就有魏軍軍官提出按照軍法,應當追究文鴦當年在毌丘儉叛亂時的罪責,將其誅殺,司馬昭下令說:“文欽確實罪該至死,他兒子文鴦也應該受罰處死,然而現在壽春城並未攻克,如果我這時候殺了文鴦他們,不利於攻城。”
於是司馬昭讓文鴦兄弟二人帶著數百騎兵繞著壽春城走,邊走邊對著城上守軍高喊:“文欽之子都不會死,你們還怕什麼呢?”
這個計策應該也是鍾會的計謀,司馬昭還表奏文鴦兄弟繼續擔任將軍,還封關內侯。
反觀城內,果然守城的吳軍士氣崩潰,諸葛誕無計可施。
最終,遭遇戰事不利,缺糧、將領連續背叛等一系列打擊下,魏軍在二月終於攻破壽春城,諸葛誕被誅。司馬昭率領的魏軍取得了全面勝利。
縱觀前後,從孫壹、全氏兄弟,到文鴦兄弟,到最後唐諮在戰敗後也投降魏軍,他也沒有受到懲罰,以及其他沒有留名的低階軍官,都獲得厚待。
司馬昭還把俘虜的吳國士兵全部放回去,從此江東百姓都對司馬昭感恩戴德,感謝司馬昭不殺之恩。
司馬昭只殺忠心於諸葛誕的那部分人,願意投降,表示自己當初是被脅迫參與叛亂的人,都得到赦免。
文欽的遺體也得到妥善處理,司馬昭許可,讓文鴦兄弟給父親置辦喪禮,安葬回故鄉,並不追究文欽生前的罪責。
後世史家習鑿齒對此評價:
自是天下畏威懷德矣。君子謂司馬大將軍(司馬昭)於是役也,可謂能以德攻矣。夫建業者異矣,各有所尚,而不能兼併也。故窮武之雄斃於不仁,存義之國喪於懦退,今一徵而禽三叛,大虜吳眾,席捲淮浦,俘馘十萬,可謂壯矣。而未及安坐,喪王基之功,種惠吳人,結異類之情,寵(文)鴦葬(文)欽,忘疇昔之隙,不咎(諸葛)誕眾,使揚士懷愧,功高而人樂其成,業廣而敵懷其德,武昭既敷,文算又洽,推此道也,天下其孰能當之哉?
很顯然,司馬昭不殺文鴦,不是特例,他赦免了很多人。他之所以這麼做,如此寬宏大量,就是為了養名樹德。
以司馬昭之力,除去一個仇人洩憤固然很輕鬆,但是,天下歸心才是司馬昭追求的目標啊!
-
3 # 南方鵬
司馬家透過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權柄,表面風平浪靜,底下暗流洶湧,僅在淮南一地就出現三次反對司馬家的叛亂,司馬懿在生時有王凌之叛,司馬懿死後長子司馬師掌權,繼續維護家族權勢打壓異己,揚州刺史文欽因為原來依附曹爽,這時也受到打擊,有功不賞或少賞,心懷不滿,255年因張皇后父親張緝等圖謀奪司馬師之權,事洩被殺,連累魏帝曹芳也被廢黜,時駐在壽春的鎮東大將軍毌丘儉感昔日魏明帝知遇之恩,憤怒司馬師專橫,聯同文欽等人一同起兵討伐司馬師。文鴦就是文欽的兒子,驍勇善戰,此時也在軍中。
因諸葛誕平日深得軍心,這時雖城中缺糧,依然頑抗不降,司馬昭在外日久,生怕朝中有變,也心中忐忑不安,這時見文鴦兄弟來降,大喜,接納二人並封為關內侯,並以二人降後的待遇在城下宣傳,“呼語城內雲:文欽之子猶不見殺,其餘何懼”?瓦解壽春軍民之心,終於成功攻克壽春,諸葛誕逃走被殺。文鴦投降後司馬昭雖表面厚待,卻終是記著害兄之仇,司馬炎繼位後,非常討厭文鴦,把他免官,到八王之亂時,東安王司馬繇是諸葛誕的外孫,心常懷恨文鴦的背叛,便誣陷文鴦造反,誅滅三族。
回覆列表
解決疑惑應該深入淺出的來理解,第一個是陣營問題。司馬師死之前一段時間同屬於曹魏陣營的時候沒有理由殺他。再加上文鴦屬於三國後期最猛的武將之一了,更加殺不死了。
第二個,司馬家族廢魏帝的時候等於反叛了,文鴦選擇的還是曹魏陣營,文鴦給我的感覺相當於三國後期的呂布了,敵對陣營之間只有在戰場上才能殺死對方武將。
到現在問題已經解決完,至於後來文鴦之所以會有那些境遇,一個是因為他戰場上有勇有謀的將軍身份。一個卻是朝堂上政治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