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眾森淼
-
2 # 回眸滿清
八旗軍是滿清獨具特色的一支軍隊,從努爾哈赤時代就是後金南征北戰的主力軍,一直延續到大清滅亡,從某種意義上講,八旗軍的沒落和大清的興衰緊密相連,八旗軍也是清王朝滅亡的見證者
八旗軍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看懂這幾個時期,也就明白八旗軍沒落的原因了
一:努爾哈赤的起始期
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後,隨著勢力的不斷增強,在四旗的基礎上將後金的軍隊演變成八旗,除了自己統率正黃、鑲黃旗兩旗外,其餘各旗分別交給自己的幾個兒子管理,這些人就是後來“八王議政”的主要構成人物。
八旗軍建立的目的,有內、外兩種因素,一方面是為了應對明朝的威脅;另一方面是為了削弱四大貝勒的權勢。由於當時後金實施的依然是奴隸制,所以,八旗軍在建立之初是以搶、掠、戰爭為目的。
後金是在女真的基礎上建立的,所以,彪悍的遊牧作風得到了傳承。後來後金統一了整個女真各部,俘虜了大批奴隸,這些人也都被分到八旗軍中擴充實力。可以說,早期的八旗軍完全就是由少數民族組成的軍隊,他們對武力的推崇使他們的戰鬥力十分強大。可是由於缺乏相應的約束,此時的八旗軍儼然是“野蠻”的代言詞
二:皇太極、多爾袞的輝煌期
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繼位,他在擴張的過程中深受漢文化的薰陶,所以,對於軍隊作風十分重視,多次下令整頓軍紀,除了不準欺辱、騷擾百姓外,甚至連踐踏平民莊稼都要受到處罰。
在一系列軍規軍紀頒佈實施後,八旗軍的野蠻行徑大為減少,與此同時,皇太極還出臺了很多獎勵軍功的措施,這極大刺激了八旗軍站前殺敵的積極性,所以,八旗軍在皇太極時期逐步規範化的同時,戰力也是有增無減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攝政,八旗軍延續了皇太極的執政理念,而八旗軍在大清建立和遷都北京的過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這一時期屬於八旗軍的鼎盛時期
三:康熙時的平淡期
到了康熙時期,八旗軍依然是大清的主力軍,但是,在平三藩、收臺灣的過程中,由於招撫鄭策力度空前,使得很多人前來歸順,於是,康熙就萌發了“以漢制漢”的念頭
起初,只是為了儲存八旗軍的實力,減少八旗軍的傷亡,可是,歸降的漢人在戰爭中的接觸表現完全出乎康熙的意料。在平定三藩後,由漢人組成的綠營軍就開始受到重視和發展。八旗軍“一家獨大”的局面被打破,但是,八旗軍依然是主導,在沒有戰事時,綠營軍更多的是擔任地方維穩的任務。
這一時期的八旗軍開始進入平淡期,統治者在軍隊的選擇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四:道光後的衰敗期
大清在乾隆時期達到最高峰,但是之後就走上衰落。在“盛世”的光環下,腐敗的不僅僅是朝廷的官員,八旗軍也在安逸中日漸消沉,驍勇善戰已經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茶館、戲院、以及風月場所。
這種弊端帶來的惡果在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中表露無遺,別說和曾國藩的“湘軍”相比,就是個綠營軍相比,八旗軍也沒有任何優勢。只可惜,由於猜忌心理太強,在平息太平天國後,新興的實力軍團----湘軍,也被慈禧給分化,至此,大清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軍事力量。
慈禧也意識到八旗軍的無能,陸續組建了新軍,只可惜,當時的滿清已經滿目瘡痍、病入膏肓,再加上列強的虎視眈眈,滅亡,已經是種必然
八旗軍雖然一直持續到大清滅亡,但是,後滿清時代的八旗軍非但沒能成為保家衛國的支柱,反而成為制度上的一種隱患,因為八旗軍依然享受著與生俱來的各種優待。在慈禧推行“洋務運動”後,八旗軍的守舊思想再次阻礙了最後一個轉型的時機
八旗軍沒落的原因和大清統治者密切相連,皇帝英明就會根據形勢對八旗軍進行改制;而皇帝平庸,就會墨守成規,任其發展。
都說“滿清無昏君”,起初我也承認這一點,但是,看看八旗軍的沒落之路,我又開始懷疑了
-
3 # 魚羊史話
八旗兵在清朝的享受的待遇是很高的。
其家屬和本人都享有政府的財政補貼。
在清前期中期,八旗兵基本上都屬於那種,拿錢不用幹活的。即便到了後期,軍備荒廢。但八旗兵的待遇依然相當的高。
就是這優越的待遇,使得八旗兵慢慢的變得養尊處優起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八旗兵入關以後,基本分散在各地。每個地方駐紮一點。它的職能也有所改變。從戰鬥職能慢慢轉變為領導職能。這也是導致八旗兵總體戰鬥力下降的原因。
八旗兵入關後,清朝大多數時期都處於和平時期。沒有戰場的磨練。導致八旗兵的實戰能力不斷下降。
與八旗兵相對應還有一個兵種。那就是綠營兵。綠營兵就是統治者為了彌補八旗兵戰鬥力下降的情況,而專門成立的。到了,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綠營兵也不行了。但政府又不能把八旗兵和綠營兵通通裁掉,只能另外讓地方成立團練來對付太平軍。這就是後來的湘軍,淮軍,北洋軍的雛形。
縱觀清朝歷史,綠營兵的設立,展示著清朝開始由盛轉衰,而團練的出現,則表明清朝的統治危機,越來越深。
-
4 # 相簿攝影師的自留地
顧誠在《南明史》中寫過,順治初期八旗兵的戰力基本是曇花一現,還沒到清朝中後期。原因是八旗兵來源於滿族成年男子,而當時滿族人口相對很少,入關時總兵力十萬,其中已包括了漢軍和蒙古軍,進入中原後屢經戰陣,戰病而死的人數已經超過了自然成長數,進入漢人居住區後逐漸生活安逸,遠不像剛入關時勇於戰鬥。在對南明的徵爭中,大多讓綠營兵和漢軍打主力,滿洲兵處於二線,主要將領也是歸順清朝的漢人,如洪承疇、尚可喜這些人。
還有清兵入關後很多染上天花,病死不少大將,清史稿卷244中寫著“滿洲兵入關,畏豆,有染輒死”。
豫親王 多鐸 病死於順治六年
攝政王 多爾袞 病死於順治七年
肅親王 豪格 順治五年死於獄中
英親王 阿濟格 順治八年賜死
巽親王 滿達海順 病死於順治九年
衍禧郡王 羅洛渾 病死於順治三年
順承郡王 勒克德渾 病死於順治九年
饒餘郡王 阿巴泰 病死於順治三年
端重親王 博洛 病死於順治九年
多羅謙郡王 瓦克達 病死於順治九年
敬謹親王 尼堪 順治九年陣亡
鄭親王 濟爾哈郎 順治五年最後一戰後處於半退體狀態,直到病死
回覆列表
八旗兵為什麼會逐漸的衰弱。體質腐敗,不思進取。這八個字形容就應該是足夠了的。
八旗兵八旗兵可以說是清朝前期的最重要的一個戰力。但是他們的侷限,其實早早的就顯示了出來。
早在順治時期,那個時候八旗兵其實還是比較能幹的,但是順治一朝他們養尊處優,到了後來反而有些驕縱,很難管理。這個到了後來,情況就更加的明顯。但是不得不說,他們確實是皇太極,多爾袞時期的最重要的戰力。
到了康熙年間,八旗兵就已經有些沒落了,說到底還真就是體制問題。大清國可以說是在白白的養著這一群靠著前輩功勳維持著的官員。
養尊處優那個年代,八旗兵還是大清國最信任的官兵之一。對於漢臣,即使康熙有心,但是大臣們卻也是多加防備。於是八旗兵自重的現象也是十分的嚴重,有著不少人都會認為,大清沒有八旗不行。
但是真實情況就是養尊處優到他們提不得槍,架不起炮,最後屢次的失利。後來康熙也就開始啟用漢臣了。
到了清朝末期。你想想這些個八旗兵都養了多少年了,後來更是無一勝仗,這樣的軍隊還怎麼留。所以即使是朝中大臣有異議,但是也阻止不了漢臣的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