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搖曳11

    眾所周知,玄武門之變的領導者為李世民,主要參與者有尉遲恭、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尉遲恭告訴李世民,二人不肯回來共商大事,李世民頓時憤怒,取下佩刀交給尉遲恭,並對他說:“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之後尉遲恭再去,房杜二人才同意去秦王府。當時房玄齡讓尉遲恭回話,說皇帝李淵已經將他們趕出秦王府,因此他們不能再替秦王辦事了。如果私下去見秦王,就是犯了大罪,明知死路一條,他們便不敢回去。

    房玄齡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他是想告訴李世民,他們私下回去是大罪,如果李世民決定不起事,他們最後的結果就是死。既然這樣,他們還不如不回去。如果李世民願意起事,將來天下就是他做主,到時候他說房杜等人無罪,他們自然就無罪。李世民將佩刀交給尉遲恭,尉遲恭再度見到房杜時,對他們說:“王已決計,公宜速入共謀之。”就是說秦王已經答應此事,你們應該趕緊去秦王府共商大事,這佩刀並不是想取他們性命,而是作為信物。於是房杜二人穿上道士服裝,偷偷回到了秦王府。

    由此可見,李世民後來之所以能成功,還是有賴於房玄齡、杜如晦這些謀臣。要不是有他們相逼,李世民也不會下定決心。要是他真等李建成暗殺之後再行動,就不知是什麼結果了。

  • 2 # 往事無多

    並非二人不助世民.實因明目參與將禍自身.世民欲起事.由是杜力勸以堅其心.夜至.二人婦裝至.共議大事.由此見.文人謀士到底異於糾糾武夫.遇事則慮周全.

  • 3 # 幻中詩

    在玄武門事變中,由於房、杜(房玄齡、杜如晦)二人對李世民的意義重大,李世民才會派遣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兩次前去邀請。一旦身為朝官的房玄齡和杜如晦來到秦王府,對整個秦王集團計程車氣鼓舞將是巨大的。然而房、杜二人並不這麼看,他們更為關心的是李世民的態度和決心究竟有多大。

    發動備政變,風險巨大,不可不察。在之前,李世民始終未能下定決心與太子翻臉,導致房玄齡和杜如晦遭太子李建成的誣告,而被唐高祖李淵調離秦王府。那麼如今身為朝臣的二人貿然前往,會否將自己和秦王府一同陷入危局呢。

    正因如此,當長孫無忌初次邀請之時,二人均選擇了拒絕。然而及至尉遲敬德宣讀了李世民要求二人必定前往,否則必誅殺之的命令後,房玄齡和杜如晦卻立即起身前往議事。正是因為李世民這份殺氣騰騰的命令,讓房、杜二人看到了李世民的態度和決心。或許這正是李世民有意而為之的,畢竟如若果真要誅殺二人,他也不必讓尉遲敬德言明自己的命令。

    玄武門事變前夕,李世民之所以給尉遲敬德下達命令,要求房玄齡和杜如晦如若不前往共商大事就必定誅殺,是因為需要向房玄齡和杜如晦,也是向其他幕僚展露自己的態度和決心。正是在李世民的鼓舞之下,秦王一系上下同心協力,最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贏得了奪嫡之戰的勝利。

  • 4 # 雨沐青峰

    首先說明一下,題目中所提到的房杜二人指的是當時秦王李世民手下的兩個心腹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

    那既然是李世民的心腹,在自己主子要做這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時怎麼不在他身邊出謀劃策,甚至在李世民派尉遲恭接他們回秦王府商議事情時,他們不願意回去呢,他倆是有了異心,還是害怕?

    可以肯定地說,都不是,我們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唐朝建立,隋朝滅亡。在李淵起兵反隋和以後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次子李世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幾個皇子中立的功勞最大,甚至可以說他已經成為了唐朝軍隊的最重要的領導人。與此同時他也網路了眾多的謀臣和良將,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治集團。

    無奈的是,雖然李世民的才幹超過他的兄弟們,也最得人心,可自古以來都是長子繼承皇位,李淵也是這麼做的。長子李建成被立為了太子,協助皇帝處理軍國大事,這樣就形成了太子和秦王兩大政治勢力。結果就是對於未來皇位的歸屬,太子不放心,秦王不甘心,而且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兩人各自的手下當然都希望自己的主子將來能夠登上皇位,這就使得這兩大勢力集團不可能和平相處。

    為了對付李世民,太子便拉攏齊王李元吉,李元吉對皇位也是虎視眈眈。

    太子和齊王採取各種手段削弱李世民的勢力,甚至到了在李世民酒裡下毒的地步。

    面對太子集團步步緊逼,李世民最後終於下定決心,採取非常手段除掉太子和齊王。而此時他手下的兩個最重要的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卻因為太子和齊王的誣陷,被李淵下旨驅逐出了秦王府。

    李世民讓長孫無忌將房杜二人秘密召回,共商大事,可兩人表示皇帝的旨意不允許兩人再侍奉秦王,如果兩人私下去見李世民,被皇帝知道了是要殺頭的,所以不能回秦王府。

    那真的是這樣嗎,還是他倆有了異心,要背叛李世民?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他們不能確定李世民是不是真的下定了決心,因為他倆曾經力勸秦王,除掉太子和齊王,但李世民一直猶豫不決,沒有同意。

    結果在得知李世民確實是下定決心以後,他兩人便秘密回到了秦王府,參與謀劃了玄武門之變,事後論功行賞,房杜二人與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等居首功。

    唐太宗即位後,房杜二人都身居高位,共同輔佐朝政,因房玄齡善於謀劃,杜如晦處事果斷,所以被人稱作“房謀杜斷”。後來李世民建凌煙閣,陳列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房杜二人均位列其中。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先說說“”房謀杜斷”吧。唐太宗李世民是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他有兩個得力的宰相,分別是"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尚書右僕射"杜如晦。由於大唐開國後,許多規章法律重典都是他們兩人共同商議後製訂出來的。後世把這兩人並稱為"房、杜"。

    太宗同房玄齡共商國勢時,房玄齡總是能夠率先提出意見和辦法,卻往往不能形成決議。這時候,唐太宗就一定會把杜如晦叫過來。杜如晦一來,將問題分析後,就會肯定房玄齡的見解。由於房、杜二人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所以歷史上把這情形叫做"房謀杜斷"。這也說明二人執政各具專長卻又各有特色。房、杜二人同心輔政,合作得非常愉快而協調,人們稱讚他倆"笙磬同音,惟房與杜"。二人在工作上配合得天衣無縫,完美無缺,為大唐帝國作出了貢獻。

    再說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派尉遲恭接回房杜,為何二人堅持不回?

    這哥倆異於常人,他們不是膽小如鼠、貪生怕死之輩,之所以要讓太宗派人接他倆回來,是有深刻道理的。一言以蔽之,他們是為了李世民的前途著想。這在當時房、杜讓尉遲恭的回話中可以看出,他們說:高祖李淵已經將我們趕出了秦王府,因此我們再不能為秦王效勞了。如果再私下回去見秦王,就是犯了死罪。因此,我們是不敢回去的。

    房、杜這是在委婉地告訴秦王,如果你李世民還不決心起事,做出千秋大業,我們是堅決不回去的。如果你李世民當即立斷,願意起事,將來天下就是你做主。到時候我們有功無罪,我們願意回去,希望你早下決心。歸根到底,這二位是在以實際行動促成李世民兵變,堅定李世民反擊的信念!

    李世民是聰明智慧的人,也當即給予給了答覆:同意起事。 李世民將自己的佩劍交給尉遲恭,尉遲恭再次見到二人說:“王已決計,公宜速入共謀之。”,翻譯過來就是:秦王已經答應你們倆,要起事了,您倆應該回去與秦王共商大事了。出示佩劍並非想取他倆性命,而是作為承諾起義的信物。

    二人見了秦王佩劍,心中有了底,就換上服裝,裝成道士,偷偷潛回到秦王府。 及時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能果斷堅決發動政變並一舉成功,少不了房玄齡、杜如晦這些人的出謀劃策,要不是有他們以特殊方式苦苦相逼,李世民很難下定殺兄逼父的堅強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胃又有營養的早飯推薦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