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看三國風雲

    反駁這個觀點要從兩個角度,一個是從小說《三國演義》的角度,另外一個是從歷史事實的角度,兩個角度的因果關係略有不同。

    我們一起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其中原委。

    從小說《三國演義》的角度來分析

    龐統之死的前因後果發生在《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當時龐統正準備向雒城進發,劉備收到一封來自諸葛亮的書信,其內容是這樣的:

    略曰:“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

    這封信的內容用現代眼光來看比較玄幻,有神化諸葛亮的嫌疑。根據天象推算,他認為在雒城附近即將發生有災異發生,而且會應在主將帥身上。

    諸葛亮跟隨劉備的時間比較長,算無遺策,可謂百戰百勝,即使赤壁之戰取得勝利,也有一半的功勞來自他的籌劃,因此非常認可他的能力。

    劉備謹慎起見,就想回荊州和諸葛亮再商議一下這個天象表現出來的災異問題,可是這個事遭到龐統的反對。龐統對於這個星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點,罡星在西並非凶兆,應該是吉兆,預示主公合得西川;

    二點,太白臨於雒城的事情已經應在蜀將泠苞的身上,無需過慮。

    龐統還補充說,既然這兩點已經應驗,那麼主公也就是不用回荊州白白消耗時光,浪費機會攻打雒城的機會。劉備也很相信龐統,認為龐統說的也很對,就繼續出發。

    在這裡,龐統有自己的小算盤。他認為,諸葛亮是害怕自己搶奪了奪取益州的功勞,故意阻擋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

    諸葛亮有沒有這樣的想法,世人不知道,但是龐統確實有這樣的想法。畢竟諸葛亮在劉備佔領荊州的事情上立下不少功勞,而龐統則是在佔領荊州之後才歸順劉備,資歷尚淺,因此龐統遠比諸葛亮更加迫切建功立業。

    所以,龐統以婉轉的方式勸誡劉備不要回荊州,應該繼續攻打近在眼前的雒城。

    劉備聽從了龐統的建言,於是立即兵發雒城。正當遠在荊州的諸葛亮焦急萬分的時候,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龐統在落鳳坡被張任的亂箭射死,可憐一心建功立業,卻出師未捷身先死。

    龐統死後,劉備身邊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謀士,因此不得不把諸葛亮從荊州召到身邊出謀劃策。

    因此這才有世人傳說的“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就不用入川”,從這裡看,確實有一定的前因後果。

    有龐統戰死的“因”,才有諸葛亮入西川的“果”,確實有非常嚴密的邏輯順序,做到環環相扣,一個坑也不拉下,都有合理的情節推理,這個大概是羅貫中的高明之處。

    從歷史事實的角度來分析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龐統之死和諸葛亮入川之間並沒有特別的嚴密的邏輯因果關係,並不是龐統戰死之後,諸葛亮才需要入川。真實的史實是在龐統還沒有死之前,諸葛亮已經奉命入川。

    我們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諸葛亮入川和龐統之死。

    01.諸葛亮為何要入川?

    諸葛亮和關羽呆在荊州不是好好的嗎?幹嘛要跑到西川來?諸葛亮之所以要來到西川,涉及到以下幾個原因,這些原因環環相扣。

    首先,荊州經過幾年的治理,已經比較穩固。

    荊州在劉備,諸葛亮以及關羽等人的先後治理下,做出了卓越的成效,能夠為入川提供充足的糧草和大量的兵員,並且進一步的鞏固了和東吳之間的盟友關係。

    荊州的內政和外交方面均處於穩定階段,因此諸葛亮才能夠和張飛,趙雲等人起兵入川,協助劉備攻克益州。

    其次,孫權和曹操的主力不在荊州。

    諸葛亮入川的時候,孫權的主力並不在荊州,而是在合肥一帶和曹操爭奪淮南。此時的孫權的主要目標並不是荊州,而是企圖奪取合肥,進攻淮南,進而開啟進入徐州,豫州的大門,掌握戰略主動權,將自己的戰略縱深向北移。

    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標,孫權率領東吳主力部隊多次在合肥一帶發動攻擊,因此留在荊州的兵力也僅夠防禦而已。

    孫權在東線攻打合肥,曹操則將主要的力量放在東線防禦孫權的進攻和西線的關中爭奪,這樣有利的局面促使劉備無需將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囤積在荊州,因此可以抽調有效的兵馬支援益州的戰事。

    再次,劉備圍攻雒城的戰事不順利。

    劉備在攻打益州的戰事進展得非常不順利,特別是在圍攻雒城的戰事上更是一籌莫展。

    公元213年5月,劉備在攻克涪城之後,劉璝、張任與劉璋的兒子劉循退守雒城,劉備進軍把雒城圍住。張任率軍出城,在雁橋與劉備軍大戰,張任軍戰敗,張任戰死。在此後大約一年的時間裡面,劉璝等人堅守不出,以堅城對抗劉備的圍攻,而劉備在雒城下徘徊不進。

    雒城戰事不順嚴重的拖累了劉備奪取成都的目標,因此,劉備不得不命諸葛亮等人入川協助。

    最後,曹操嚴重的威脅到劉備奪取益州。

    當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曹操也沒有閒著,一方面在東線和孫權鏖戰爭奪合肥,阻擋孫權的進攻,另外一方面進攻關中,攻打馬超為首的關中聯軍,進而入漢中奪取益州。

    在戰略上,劉備和曹操已經同時處於一個賽道,往一個共同的方向進發,這個方向就是成都。

    到公元214年春,曹操已經掃滅關中勢力,將馬超等人逼入漢中,並且已經準備發兵漢中,而劉備還在雒城外圍徘徊,難進一步。

    假如劉備還繼續在雒城附近躊躇不進,那麼曹操就極有可能搶先一步奪取成都佔領益州,那麼劉備此前的努力就白費。

    02.龐統是怎麼死的?

    公元213年5月,劉備在攻克涪城之後,率軍攻打雒城,可是一直到公元214年四月,雒城依然聳立在眼前,無法攻克。

    如此長時間的攻城讓雙方異常疲憊,也讓龐統感到非常著急,於是親自率隊攻城,結果在城下被流矢射中而死。

    龐統之死和張任無關,龐統被射死的時候,張任已經死了快一年了。

    03.龐統之死和諸葛亮入川之間的某種聯絡。

    那麼龐統之死和諸葛亮入川之間有沒有一定的聯絡呢?我想,應該是有,一方面雒城被攻打了一年之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損兵折將卻無法前進一步,可是曹操那邊的進展順利,已經逼近漢中,因此讓龐統乃至劉備非常著急;另外一方面,隨著諸葛亮的到來,必然會從劉備那裡分享一部分權力和地位,這就導致龐統的壓力更加大,作為劉備身邊主要的謀士,戰事打了一年卻毫無進展,這讓龐統無法直面對諸葛亮這個昔日的好友,因此一時心急,竟然不顧危險,親自率隊攻城,這應該是導致龐統戰死的直接原因。

    按照常理,以龐統的地位而言,劉備軍中自有牙門將或者攻城督負責攻城,完全不用龐統親自帶隊攻城,由此可見,龐統迫於現實壓力,對於雒城久攻不下已經失去了理智,從而不顧生命安全,做出了喪失理智的行為。

    由此可見,“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就不用入川”的說法並不準確,龐統即使沒有去世,諸葛亮也必須入川,這是當時局勢決定了的,與龐統之死沒有任何關係,然而,諸葛亮入川在某種意義上和龐統之死卻有著某種千絲萬縷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R·史密斯最後時刻的“短路”操作是否就此宣告了騎士總決賽的命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