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圖影觀史

    楊繼盛,

    上書彈劾奸臣嚴嵩,列舉其十大罪五奸,被汙下獄,並受到嚴刑摧殘。臨刑,還吟詩明志“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被廷杖60,一同僚好心送蛇膽一副,告訴他:用此物可以止痛。“我楊椒山(楊繼盛號椒山)自己有膽,用不著這個!”嗟乎,真英雄也廷杖最終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一片血肉模糊,在蠅蟲滋生,骯髒陰冷的牢房,傷口開始惡化感染。  

        在那個深夜,楊繼盛被腿上的劇痛喚醒,藉著微光,他看見了自己的殘腿和碎肉,卻並沒有大聲呻吟叫喊,只是叫來了一個看守:   “這裡太暗,請幫我點一盞燈借光。”

      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要求,看守答應了,他點亮一盞燈,靠近了楊繼盛的牢房。

      就在光亮灑入黑暗角落的那一刻,這位看守看見了一幕讓他魂飛魄散、永生難忘的可怕景象:   楊繼盛十分安靜地坐在那裡,他低著頭,手中拿著一片破碎碗片,聚精會神地颳著腿上的肉,那裡已經感染腐爛了。  

     他沒有麻藥,也不用鐵環,更沒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帶著一副平靜的表情,不停地颳著腐肉,碗片並不鋒利,腐肉也不易割斷,這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然而楊繼盛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在這個深夜,單調的摩擦聲回映在監房裡,在寂靜中訴說著這無與倫比的勇敢與剛強。

      在昏暗的燈光下,楊繼盛獨立完成著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以肯定)的手術,當年關老爺刮骨療毒(真假還不一定),也還有個醫生(特級醫師華佗),用的是專用手術刀,旁邊一大群人圍著,陪他下棋解悶。

      相比而言,楊繼盛先生的手術是自助式的,沒有手術燈,沒有寬敞的營房,陪伴他的只有蒼蠅蚊子,他沒有消毒的手術刀,只有往日吃飯用的碎碗片。

      楊繼盛繼續著他的工作,腐肉已經颳得差不多了,骨頭露了出來,他開始截去附在骨頭上面的筋膜。   

    掌燈的看守快要崩潰了,看著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雙腿卻被牢牢地釘在原地,動彈不得。  

     他曾見過無數個被拷打得慘不忍睹的犯人,聽到過無數次悽慘而恐怖的哀嚎,但在這個平靜的夜裡,他提著油燈,面對這個鎮定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懼和震撼。   於是他開始顫抖,光影隨著他的手不斷地搖動著。  

     一個沉悶的聲音終於打破了這片死一般的寂靜:   “不要動 我看不清了。”

  • 2 # 羅西小南多

    腓特烈大帝貴為國王,在他豪華的宮殿旁邊有一個又舊又破的小磨坊。由於和他美麗的宮殿在一起太不和諧了,他想出高價購買然後就可以拆掉啦!可是磨坊主不賣,有人對國王說直接派人拆去得了,順便把磨坊主抓起來,看他還敢不敢這麼橫?可是腓特烈回答說,在我的國家不管國民富裕還是窮困,都有自己的權利。後來,腓特烈就再也沒打擾那個磨坊主,而那個小磨坊至今仍矗立在華麗的宮殿旁邊。你是不是很感動呀?反正這件“小事”讓我動容了。

  • 3 # 王老師17033

    歷史上吒叱風雲的人物舉不勝舉,震撼人心的大事件也有千萬,

    然而觸動最深刻是一張美華人留下照片,南京大屠殺之後,僥倖活下來的那幼小的男孩,呆坐在屍體遍地的廢墟上,一張小臉髒兮兮的,目光呆滯,沒有淚水,沒有恐懼……

    每當我不忍看又總想看的時候,那雙無助的眼神如劍一樣刺痛我的心,我恨慘無人道的日本人,永遠。

  • 4 # 青梅煮酒論劍

    說起這個,不得不提一下“江陰八十一日”。

    明末清初之時,滿清在明朝將領吳三桂協助下入關,隨即就頒佈一條命令,“剃髮令”。

    大家都知道,古代漢人十分重視髮式與衣冠服飾。

    《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因此漢人成年之後,除了必要修剪,不可隨意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而滿洲人的風俗則與我們不同,他們中的男性傳統髮型是剃髮留辮,將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所謂的“剃髮令”就是漢人如果想活命,就必須將頭髮剃成滿洲人的樣式,不然就死。

    然而這不僅僅是改變一個髮型那麼簡單,當時的清朝統治者是希望藉此摧垮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其中上層士人的民族精神;強化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

    此令一出,可以說是掀起了漢族人的滿腔怒火,他們高呼:"寧為束髮鬼,不做剃頭人!"紛紛奮起反抗,其中,最為激烈的要數江陰人民。

    為了抵制“剃髮令”,江陰人民在典史閻應元和陳明遇、馮厚敦等人領導下,一城的百姓齊心盡力,與清軍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激烈抗爭。十萬江陰百姓堅守孤城,面對二十四萬清軍,兩百多門紅衣大炮,血戰了八十一日,硬是殺死了清軍七萬五千餘人。但最後城破時,面對清軍的招降,他們也無一人低頭,仍是舉刀反抗,拼死巷戰。待到此役結束,江陰十餘萬百姓只有五十三人躲在寺觀塔上保全了性命,其餘滿城被屠。

    可以說在當時,正是因為有了江陰百姓這樣的人,我們才能撐起我們的脊樑,不至於淪為滿族都是奴才。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 5 # 東方評史

    常言說得好,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動情處。

    但有時遇到書中的某一件事確有為之動容的時候,在小說《說唐》中有這麼一段我就覺得很感人。

    小說《說唐》第五十六回:秦瓊建祠報雄信,羅成奮勇擒五王中這樣寫道:再說秦叔寶在紅桃山,招安侯君達等,聞得擒了雄信飛馬來救,待走到前面頭已落地。

    叔寶抱住雄信的頭放聲大哭道:“我那雄信兄呀,我秦瓊受你大恩不曾報得,今日不能救你,真乃忘恩負義,日後九泉之下怎好見你?”跪在地上哭個不住。

    眾將勸了半日方才止哭,即忙進營向秦王哭訴道:“臣受雄信大恩,欲把他屍首安葬,以報昔日之恩!”秦王准奏。

    我覺得這一段作者寫的很是感人,一方面單雄信在秦瓊落難時曾經對秦瓊有大恩,而秦瓊也是一個重義氣,講親情的人。

    此情此景沒有不讓秦瓊傷心欲絕的理由,就是我第一次看到這一回時也好感動。

  • 6 # 達摩說

    1937年7月,北平淪陷於日寇之手。日軍派人遊說陳三立,曉以利害,欲納其於麾下。陳三立罵道:“華人豈狗彘耶?豈貼耳俯首,任人宰割?”遂不食周粟,絕食五日而死。

    其時,陳三立之子陳寅恪任教於清華,感國仇家恨之辱,急火攻心,右眼視網膜脫落。如不立即入院治療,必然失明。但若入院治療,則必然要滯留於北平,為日寇驅使。

    寅恪想都未想,便舉家南遷,路經香港時妻女先後病倒,遂孤身一人走水路趕赴昆明。途中又被小偷盜去皮包,大量珍貴手稿遺失。至昆明,右眼已徹底失明。

    寅恪感時傷懷,遂枯坐於油燈之微光下,以一半殘之左眼,憑記憶整理手稿,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時有日寇空襲,寅恪跑警報不便,便藏身於地下防空洞,亦不以為意,潛心創作。該鉅著耗時兩年,於1940年完成,其左眼亦接近失明。

    1941年,寅恪受牛津大學之邀,赴英任漢學教授。途經香港不久,香港淪陷於日寇之手,遂滯留於港。日學者禮遇寅恪,主動送來食物和研究經費,寅恪不納,遂至斷糧之境。1942年再度舉家流亡至桂林,1943年又奔赴成都,期間筆耕不輟,創作頗豐。

    然流亡多年,條件艱苦,照明不良,加之過度用眼。至1944年,寅恪左眼亦失明。

    “國可亡,史不可斷。”命懸一線間,寅恪為儲存國史而痛失雙目,令人動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幾年,有沒有幾個有真才實學,而且有影響力的小說作者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