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豫魯劉哥

    選種育苗茨菇在生產上利用球莖進行無性繁殖,選種時應採用田間選株與室內球莖個選相結合。選單株球莖數約為10~15個,肥大整齊,具有本品種特性的優良單株。室內個選球莖肥大,每公斤平均40~50個,無病蟲傷痕,形狀符合本品種特性,充分成熟;頂芽粗短,橫徑0.8釐米以上,頂芽單重3克以上,每公斤頂芽約340~350個。每畝以3000株計算,需種球70~80公斤,摘其上的頂芽9~10公斤;晚水茨菇每畝4000~5000株,需頂芽12~15公斤。

    正常情況下,早水茨菇,於清明~穀雨插芽,株行距為7×7釐米;伏水茨菇,株行距10×10釐米,於立夏~小滿進行插芽;晚水茨菇在清明~穀雨插芽,立夏~小滿選擇地勢高的水田進行假植一次,株行距12×15釐米。秧田與大田比例為1:12~15。要施足基肥,精做秧板,雷同水稻秧池要求。插芽時必須把倒數第三節插入土中,達到頂芽入土2/3,因鬚根多數發生在這第三個節上,插頂芽一週後開始發芽生根。秧田開始乾乾溼溼,以後保持薄膜水,防止生長過旺。

    (2)適時早栽早水茨菇一般套栽在秧溝、蘑草、菱白田中,在2葉期就可定植,株行距50×50釐米左右,畝栽2000~2500株。伏水茨菇在4~5葉期定植,株行距(40~45)×(40~55)釐米,每畝栽3000~3500株左右。晚水茨菇要抓緊搶栽,否則產量難以提高;株行距約(35~40)×(35~40)釐米,密度要達到每畝4000~5000株。茨菇定植大田,尤其晚水茨菇,營養生長期只有35~40天,更要施足基肥,畝施豬灰3000公斤以上,碳胺30公斤,磷肥30~40公斤。對於套栽的茨菇田,可以不施基肥。

    (3)及時早管栽後保持淺水8~5釐米,活棵後讓其自然落幹,輕擱一下,促進發根。高溫季節水層應加深到10釐米,一般情況下保持5~8釐米。栽後一週,畝追碳胺20公斤左右,同時進行耘除草,以促進茨菇早發。一般耘莉2~3次。再過半個月看苗施肥,苗弱就追,苗健壯可以不施。9月下旬地下球莖開始膨大,地上部也是茨菇一生中最旺盛的時期,植株需求大量養分。因此,8月底、9月初必須排水輕擱,擱到田間出現裂縫,腳踩不陷時開始覆水,面追人糞尿1500公斤或尿素10公斤,氯化鉀15公斤。

    晚水茨菇,在立秋~白露捺葉後,新葉抽生很快,不能斷水,應保持5~8釐米的水層,使茨菇在足肥足水情況下生長;9月中旬可以排水擱田8~4天,控制匍匈莖伸長,促使結球莖;結球莖後,茨菇田一般均不能斷水,以利養分輸送;10月上中旬,球莖基本定型,葉片逐片枯黃,應排水防球莖頂芽萌芽。如茨菇在田間越冬,則應保持土壤溼潤。

    (4)定期捺葉捺葉是茨菇豐產密植栽培的一項重要措施。在8~9月高溫、高溼期間,植株互相遮蔭,通風透光不良,應每15~20天將中央心葉8~4片以外的黃老葉全部捺掉,圍在基部短縮莖下,既可抑制過早抽生的匍匐莖.又可使穿出葉柄外的匍匐枝不見光,發芽萌生分株,同時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害。早水茨菇到立秋可視情停止捺葉,晚水茨薪可到白露再停止捺葉。

    (5)防治病蟲徒長的植株,在高溫、高溼期間易感染黑粉病,除輪作換茬,減少病源,捺葉、擱田降低田間混度,使植棟老健外,應增施磷鉀肥;還要用25%多菌靈500倍藥液與25%粉鏽寧1000倍藥液交替定期噴施病株及周圍的植株,每10天一次,噴2~3次。如發現蚜蟲、鑽心蟲要隨時用速滅殺丁或樂果、敵百蟲等農藥進行撲殺。

    (6)視情采收入冬後,茨菇地上莖葉遭霜降逐漸枯死,但縮短莖中貯藏的大量養分仍在不斷向球莖輸送,使球莖進一步充實,因而12月底掘收產量最高。留種田要在田中越冬,到翌年清明前後從土中挖出;也可在小雪後按要年計劃種植面積,每畝大田需芽10~12公斤的比例折芽,適當攤蹤,並與幹細土拌和進行窖藏。

    4.秧田套栽茨菇

    隨著近年耕地面積的日益減少,水田、低法地不斷被開發,除市郊外,利用大面積土地種植茨菇在有些地方已開始受到土地、佈局的限制。近年江蘇省裡下河地區率先在中稻秧田溝套栽茨菇,較好地利用時間、空間,從而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對穩糧擴經、豐富市場、增加種植業比較效益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其套栽技術要點如下。

    (1)培育壯苗利用雜交稻秧田套栽茨菇為好。在水稻育秧前,根據品種特性選擇茨菇高產品種,摘其0.5釐米粗以上、稍帶彎曲的肥大頂芽,每畝秧田選好1700個備用;穀雨前後,按早稻育秧標準做好茨菇秧池,每穴為10釐米見方,穴一芽,並將頂芽大部分埋人秧板淤泥中,插後要保持淺水層,以防太陽曬芽。現青後秧板應保持乾乾溼溼,2~3葉期,適當追施稀薄人糞尿或化肥1~2次,促使菇苗生長健壯整齊。

    (2)合理密植秧池田間茨菇苗密度要適中,密度過大,田間的通透性差,病蟲害嚴重,同時還會導致水稻貪青遲熟,使水稻和茨菇都不能獲得較為理想的產量;反之,若密度過小,套種的優勢同樣不能發揮。因此,水稻秧板仍同於常規,寬1.5~1.7米,但秧溝應放大到20~25釐米寬。採用走馬式的栽插方式,株距50~55釐米,每畝栽足1500~1600株。茨菇苗栽後2~3天,結合水稻秧苗管理進行扶苗。水稻秧苗培育成功後,應進行抽行留苗長水稻。

    (3)摘除老葉為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光合效能,加強田間的通透性,減少病蟲害,應定期摘除老葉。一般移入秧溝後,每隔15~20天,直到白露前,將茨菇植株外葉摘除,埋入株旁土中,先後摘葉2~8次,捺葉後,每株保留中央綠葉4~5片。

    (4)防治病蟲在水稻綜合防治病蟲害的同時,加強茨菇黑粉葉斑病、蚜蟲、稻薊馬、稻飛蝨等病蟲害的防治。

  • 2 # 鄉村小密

    茨菰(學名:Sagittaria sagittifolia),又稱葃菇、燕尾草、白地慄等,俗寫做慈姑、慈菇,是澤瀉科慈姑屬的一種植物,球莖可食用。原產中國華中、華南等。分佈於歐洲與亞洲、大洋洲、歐洲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阿勒泰等地的溫帶溼地,生長於海拔600米(2,000英尺)的地區,一般生長在水塘靜水處、沼澤、湖邊及緩流溪溝。

  • 3 # 蒼松聊三農

    說起茨菇,首先要說明的是,茨菇不是蘑菇,不是菌類,是生長在水田、根部才能食用的水生植物。

    茨菇為澤瀉科多年生沼澤草本, 原產茨菇,在中國東南部, 性喜溫暖溼潤及富合有機質的肥沃土壤,生長期長, 要求通風透光, 不耐霜凍, 生育週期200~210天, 冬季地上部枯死, 以球莖在土中越冬。

    茨菇栽培應選擇灌溉方便, 土壤耕作層在20-30釐米, 土壤肥沃、結構鬆散、質地疏鬆、富含有機質的水田, 土壤酸鹼度微酸或中性比較適宜。栽培茨菇要求精細整地, 灌水深耕。翻犁耙平後灌水泡曬, 嘔田10天左右, 使土壤充分熟化。施足基肥是奪取茨菇高產的一個重要措施。一般結合整田每畝施入農家肥2000-3000千克、尿素15-20千克、過磷酸鈣30-40千克、硫酸鉀25-30千克作基肥。 在茨菇生長的過程中,除了做好基肥以外,一共再施加三次肥料就可以,最好都採用有機複合肥進行施肥,分別是第一次移栽的時候施加,第二次大概是移栽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施加,最後一次是在第二次後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由此可見,種茨菇用磷肥和碳胺作底肥完全可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只能購買一套春節禮包,寵物裝備很有用嗎?應該選擇哪一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