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嚴師說字

    一、偉大的漢字與神奇的《易經》伴生,有超高的思想起點,與時俱進,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跨越“實物交換”“能量交換”“資訊交換”三大時空的表意文字。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控制漢字的構形與演變的有序發展,這就是《易經》。因為造字的人深受易學思想文化的影響,所以自覺或不自覺地規範漢字的構造與形體演變。

    二、漢字的思維方式與表達方法同《易經》,是“生成論”(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象,四象生八卦;筆畫生文,文中生字)與“概括論”(象形,象事,象意,象聲,部首,詞性)的統一,表達產生指稱,指稱產生選擇,選擇產生抽象,抽象產生歸類,歸類產生概括。據象聯想,據象選擇,據象組合,據象定義,據象引申,是漢字與卦形的共同特徵。

    三、漢字的認知規律是三千年前西周產生的“舊六書”(象形、象聲、象事、象意、假借、轉註)。歸納起來就是“天人合一,散點散視;構形會意,諧音補義;形聲相生,音義相轉”。其他任何文字理論,包括“新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註)、“舊三論”(象形、象意、象事)、“新三論”(象形、會意、指事)都無法通解漢字。

    四、漢字(楷書)的構形與變形深受易學的影響。楷書的構形與變形遵循兩大原則:一是總體結構原則。易之象天圓地方,地之道厚德載物。漢字師法地道,字形“方正端莊,結構平穩,重心明確,筆式向心”,反映的是漢魏以來“合而不同”的“大一統”文化觀念。二是變形性原則。其分兩類:①便於安排結構而作出的變形,但變形必須服從總體原則。如:旅、次、賊、賴、疒等。②意義性變形,凡不影響結構而變形屬意義性變形,每種變形都增加了一層意義。如“暴”(pú音鋪;bào同曓,音豹),下面是“米”,變形為“氺”(不可寫成水),表示端米去太陽下曝曬去水分。“水”是二人相推予,水(精液)從中出,生命出於水;“氺”是兩個“橫八”字,八在漢字裡作構件表示分、合,這裡表示米的水分散發。還有走、去、定、幸等均屬意義性變形。

    五、漢字(楷書)的筆畫衍生於《周易》陰陽二爻(一陰一陽謂之道),是漢字最小的書寫單位與意義元素。漢字的八畫與易理相通。點是明燈,與“太極”的思想相通。你可以想象為:太極像燈一樣,由一點向外無限擴充套件,由無限逐層收縮到一點,以至於無。一橫是陽,兩橫是陰,三橫是陰陽相合生萬物。豎與橫結合表示面積、三維空間。撇是陰,表陰柔;捺是陽,表陽剛。折與彎是圓弧的省寫,表示萬物陰陽的具象。鉤表示陰陽的相對運動。如:一是陽,從無到有;二是“兩儀”,三是“三才”,四是“四象”,五是天地陰陽交合生“五行”,六是天地四方“六合”(空間),七是陰陽轉化,八是萬物的分合,九是極端,十是同合新生。漢字的每種筆畫都有確定的形態與意義,在成文中又有“隨形賦義”的靈活性,這就很好地解決了用有限的文字符號表示覆雜多樣事物的矛盾。透過“筆畫拓樸”可通解獨體文。由於受構形、讀音、意義、造字鏈的制約,又很好地消除了見仁見智的隨意性與模糊性(見筆畫拓樸)。

  • 2 # 新知榜聊文史

    先來看看漢字和易經的起源

    漢字源遠流長,據目前的研究,應該是源於象形文字。例如,夏商時期的甲骨文大多是象形文字。這些字和原作非常接近,就像一幅圖畫。所以現在我們說的是一個書法世家。

    象形文字不斷髮展,形成了今天的漢字

    在《易經》中,它是大象。孔子說:“變化者是大象。大象也是翻譯的易經,是大象;大象是什麼樣子的?”例如,瀨,瀨只是一隻大象,這大象就像水。

    我們可以看到,這和象形文字中的水或者水很相似,或者和水有關。

    文字並不是基於《易經》

    寫作是以文字的寫作原則為基礎的。如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字形等。《易經》是一切律法的集合,是偉大的智慧。

    《易經》是關於陰陽的。《系詞傳》說:“一陰一陽說為道,下為善,二為成功之性”。《周易》六十四卦都是由陰陽組成的。而陰陽統管所有的規則,所以漢字不能逃脫這個規則。但是我們不會說文字是按照陰陽的方式創造的。

    這就好比,我們的世界起源於混沌,我們現在一切都是從混沌中來,但是你打電話的時候不會說,混沌如何如何。

    再舉個例子吧,占卦的時候,有測字,這就將文字與《易經》結合起來了。而解釋這類卦的時候,既會使用《易經》的知識,也會使用文字的專門知識。

    至於這五行,是很複雜的。誠然,我們在《易經》的原版中找不到我們現在看到的五行。但《易經》只是《周易》中的一本,並非全部。此外,《周易》的研究也是無窮無盡的,《書古傳》對天地的數量也作出瞭解釋。這些指示在後世的研究中,不斷挖掘和闡釋,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初步結合,到漢代,已經進行了五行與《周易》的完美結合。漢代經方易是精方義開始把《天干天事》納入八卦最好證明,從而創造了那甲讖。

    據占卜書上說,天地起源於黃帝。

    八卦是伏羲創作。“五行”的最早記述在《尚書》中,而“五行”則是指夏商時期的甲骨文。因此,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令人困惑的。

    但無論如何,《易經》與陰陽五行是分不開的。讀易經的人,如果不認識陰陽五行,就等於不學習。

    易經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源泉,漢字是一種載體,繼承了這些文化

    讓我給你一個例子。《易經》是用漢字表示的。《易經》本身就包含著多重含義,如東漢的宗師鄭徵鄭玄就提出易具有三重含義,變易,不易,易簡。解釋來說,大致是說,《易經》是變化之學,其變化規律並不變化,其變化方式簡單明瞭。這是用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去表達才能表達出來的含義。而英文翻譯《易經》翻譯為,the book of changes.這個翻譯只能表達出變易的含義,而無法表達另外兩重含義。這便是文字、文化不同。

    做個總結吧,這幾者除了《易經》與陰陽五行之外,並無特別的、直接的關係。但是各種細微的東西,千絲萬縷,自在其中了。

  • 3 # 術數天地

    漢字和易經其實沒有直接的聯絡,而是發展而來的。

    因為《易經》是由卦組成的,最早時候,八卦就是先民的文字,用來代表萬事萬物,由於最該物產不豐富,人類最大的任務就是生存繁衍,情感溝通,文字記錄沒有那麼複雜,用這些符號,可以完成文字記載功能。

    而隨著人類的發展,社會的變化,人們生活日益繁複,所需要的情感表達,也越來越多,所以直到後來的傳說倉頡造字,倉頡造字也只是象形文字,每個字的含義都用簡筆畫來表達的,其實跟伏羲畫卦沒有什麼區別的,只是畫的更復雜的圖案,更加細化了圖案表達的樣式,每個卦可以代表很多事物,而象形文字沒有卦代表的多,但是也能細分好多了。

    因為我們漢字還帶有象形文字的意味,八卦大多也是用卦象來描述事物的,漢字不僅有象形還有每個字的意思,八卦同樣不僅僅只有卦象,也有卦意。《易經》又是用到八卦的,所以漢字和八卦的關係就在於此。

  • 4 # 彭興文1949

    曲字是中華文化的總源,聖人們把曲字中的《易經》開發出來了,還剩下一個比《易經》深奧抽象、超越時空、跨越國界、具備永恆魅力、專門用於改變人的命運的內容,這個內容有很多名稱,按照名稱出現的先後順序依次是:鬼神、止、中、道、一、陰陽、大象。這些名稱的字形與讀音大相徑庭,但是,它們的核心內容完全一樣。《道德經》就是對這七個名稱進行解釋和評論的專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樣看郭德綱的“能賣票的未必是好演員,不能賣票的一定不是好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