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時聊人文歷史

    當一種選拔制度無法完成人才選拔,就需要改革建立一種新的選拔制度。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關鍵詞:

    九品中正制

    南北榜

    八旗制度

    西式學堂制度與私塾

    重男輕女

    比較:

    西歐騎士制度與日本武士制度

    女性繼承王位

    九品中正制:

    隋唐時代的九品中正制已經無法正常選拔管理人才。九品中正制的人才評定權在各級中正官手中。中正官由朝廷委派,這種選拔制度有利於瓦解地方勢力的權力世襲。但是時間一長,中正官的委派就落入屬於中央派系的世家豪族手中。

    相對來講,中正制的選拔沒有統一的規範與標準,不利於統一評定人才。

    隋唐時代中國進入大一統王朝時代,權力需要集中在皇帝手中,為此,科舉制度由此誕生,科舉制度最大的特點是公平合理,無法產生權力世襲。科舉的題目由朝廷決定,地方以及豪門無法插手。理論上講,無論任何出身的人都可以透過科舉考試擔任管理人才。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科舉制度的生動寫照。

    由此,中中國產生了“士大夫階層”。這個透過考試獲取身份,不能世襲的階層成為千年內實際統治中國的精英階層。士大夫階層在古代中國總人口中的佔比很少,一個家族內通常不會有多個同時期中舉的人,說是百裡挑一絕不為過。士大夫階層長期對封建中國施加影響,形成了封建中國重文輕武的傳統。

    而官僚階層出於同樣經歷,能夠感同身受,他們或讚賞,或加入,或資助。

    古代中國極其繁盛的文化藝術成就得益於士大夫階層的形成與持續。併產生了“文人畫”這種特殊的藝術表現門類,審美極富特色。

    科舉制度導致古代中國重男輕女思想的產生,女子因為被排除出科舉制度之外,地位直線下降。

    南北榜事件:

    明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會試。北方諸省無一人上榜,稱為南榜。此結果,導致北方落榜生激烈反對。最終導致明朝皇帝查辦考官、重新考審、發榜。六月,發榜,南方諸省無一人上榜,稱為北榜。

    此事件說明科舉制度的複雜性,公平有時必須讓位於封建王朝的實際統治需要。

    同時,科舉制度也顯露出科目落後、僵化的特點,不利於自然科學人才的培養,也不利於教育的普及。

    八旗制度:

    最終廢除科舉制度的清朝實際上一直採取多元選拔制,其核心為八旗制度。

    科舉制實際上只是清朝選拔人才的幾種方式之一。絕不是唯一重要的。

    以滿蒙血統出身為選拔依據的八旗制度,實際上是一種軍事貴族制度。清初,清朝統治族群在中國農業人口中的佔比約為千分之三。(德川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階層的總人口約佔日本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且為同族。)這樣少量的人口使得清朝統治者必須對統治族群加權以維護其統治,最終導致了八旗的脫離生產與完全軍事貴族化。同時,清朝在廣大漢族地區施行漢族傳統的科舉制度以維持對漢族地區的穩定統治。而在其他清代少數民族地區,清朝採取適應當地傳統的選拔制度——多為貴族制度或者是政教合一制度。

    到了20世紀初,僵化的科舉制度已經無法滿足近代教育的需要。同時,無法讓大部分人口——尤其是女性得到教育。於是,清朝廢除科舉,施行西式學堂制度。西式學堂制度有利於大部分人口接受教育。

    需要說明,直到民國時期,西式學堂制度也沒有完全在中國普及。中國鄉村教育仍然以科舉時期遺留的私塾教育為主。

    比較:

    古代的歐洲和日本分別施行騎士制度和武士制度。他們之間有區別,區別在於騎士有實際領地,即采邑。日本武士制度到了後期以貨幣地租形式為貴族等級與收入來源,實際上脫離了領地。但本質上這兩者都是一種封建軍事貴族制度。施行封建軍事貴族制度的地區的重要特點就是地區的分裂,軍事貴族制度不利於統一。古代歐洲國家林立,古代日本有諸多大名藩國就是這種制度的後遺症。

    而俄羅斯貴族制度保留了更為落後的農奴制。

    施行封建軍事貴族制度的地區,另外一個重要特點是崇尚武力,其族群具有較強的擴張性。

    西歐貴族制度選拔人才的依據是血統,導致西歐女性地位相對較高,女性繼承人可以繼承王位。而這在男性士大夫社會主導的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 2 # 紙上煙雲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選官制度,今天是西方政治選舉加上文官考試,職業文職人員和選舉上臺的政客相結合,這的確是一種方式。

    但是任何脫離時代背景來評價一個制度優劣,不是耍流氓就是扯淡。

    科舉制誕於隋唐,至明清鼎盛,從本質上,他就是服務於封建社會統治的一把利器,首先,科舉制度滿足了君主集權的渴求,至此制度確立,即宣告了中國皇權獨尊時代真正的到來。科舉制度下,人人都是天子門生,世俗百姓能否發達,完全依附皇權,以魏晉門閥為代表計程車族勢力被打碎,平民階層獲得了相對穩定平和的上層通道,用現代時髦話講就是避免階層固化,緩和社會矛盾。

    封建時代達到頂峰的明清時期,同樣也是科舉制度最後的巔峰,兩相作證,已經說明了科舉制度強大的威力。

    但是誠然如此,探究歷史總不能停留於歷史本身,總需要一點延伸性,時代總在向前,科舉制度作為舊社會牢籠志士的工具,穩定了社會階層,但當志士思想需要解放,迎接新事物的時候,這種工具立刻成了枷鎖,束縛思想,導致社會價值取向單一,這是他的侷限性。

  • 3 # 樂閆

    我認為是的,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創舉。科舉制度創建於隋朝,在明清達到鼎盛,於清朝末年廢止,共實行了1300多年。

    在科舉制度創立之前,魏晉以來的選拔人才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用這種方法選拔民間的人才,看似很好。然而當時士族勢力強大,考核人才的官員都被士族把持,導致選出的“人才”皆出身門第,不僅阻塞了從民間取材的通道,還讓士族把持了朝政。

    科舉制度的創立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透過嚴格規範的科舉考試,不管你是貴門子弟還是寒門庶族,只要你又才能就能透過科舉考試晉升統治階層。科舉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打擊了門閥世襲,也讓底層讀書人有了施展才智的機會。所以說科舉制的創立是歷史的進步。

    那麼為什麼說科舉制的廢除是歷史的進步也對了,這要從科舉制的弊端說起。科舉制在它漫長的1300多年裡,沒有變得更加開放,反而是越來越故步自封。要知道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改朝換代都幾次了,科舉制度卻一直存在著,這本來就是不正常的。

    雖說在不斷的發展中,科舉考試的科目增加了不少,但是真正受到學子重視的還是文學。而且正式將八股文定為科舉考試文體後,科舉形式太過單一,成為統治階級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從此學子在學術和思想上難以創新,而且科舉制度中缺少數理、科學技術等科目,也束縛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試想如果科舉制度開放的加入了這些科目,工業革命保不準會發生在中國。

    科舉制度創立以來,雖說讓寒門學子有了出人頭地的途徑,然而上千年來只通過這種途徑選拔人才。也讓學子們進入了一個誤區,只知科舉考試,考中飛黃騰達,卻忘了做官的目的是為民請命為國爭光。像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就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

    清末,受西方文化衝擊,新式學校漸漸發展起來,科舉制度也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斷實木地板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