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urethritis)為泌尿系統之常見病,是前、後尿道及其所屬腺體的化膿性感染。其中淋病在有關章節中論述。
尿道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期屬中醫“淋證”之範疇;慢性期可形成尿道狹窄。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為溼熱下注肝經,瘀阻尿道;或肝鬱化火,氣滯不宣,氣火鬱於下焦而成。
發病機制及病理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多由於細菌感染所致,常見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腸球菌、變形桿菌、假單胞菌、克雷伯產氣桿菌等,往往多種細菌混合感染。與尿道炎發生有關的誘因包括:①尿道口或尿道內梗阻(如尿道狹窄、結石、腫瘤、包莖及後尿道瓣膜等)使尿液引流不暢。②尿道及其周圍腺體感染(如前列腺炎、精囊炎、陰道炎、子宮頸炎等)。③由於器械檢查、性生活或外傷等引起尿道損傷。
尿道急性炎症時,尿道外口紅腫,邊緣外翻,黏膜表面常被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所黏合,有時有淺潰瘍。鏡下可見黏膜水腫,其中有白細胞、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毛細血管擴張,尿道旁腺體充血或被成堆膿細胞所填塞。
慢性尿道炎病變主要在後尿道、膀胱頸和膀胱三角區,有時蔓延整個尿道。尿道黏膜表面粗糙呈暗紅色顆粒狀,因有疤痕收縮,尿道外口較正常小。鏡下可見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少數白細胞,纖維組織母細胞增加。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1)本病好發於女性,常合併腸道寄生蟲、黴菌感染等。若見於男性,則多為包莖或包皮過長患者,常合併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睪炎。
(2)急性期均有尿頻、尿急、尿痛。在恥骨上區及會陰部有鈍痛,尿道口發紅、水腫,尿道部壓痛,少數病例可有肉眼血尿。慢性期臨床症狀輕微;部分患者無任何症狀,或僅在清晨可見少量漿性分泌物黏著尿道外口,炎症消退後出現疤痕,導致尿道狹窄。
(3)男性患者以尿道分泌物為急性期最主要的症狀,分泌物初為黏液性,逐漸轉變為膿性,其量亦隨之增加;女性患者則少見尿道分泌物。
(4)尿液檢查可見紅、白細胞,尿液培養可找到細菌。尿沉渣中白細胞數>5個/HP。男性患者應做尿三杯試驗(即前尿道炎第1杯尿渾濁,有大量膿細胞、白細胞,第2、3杯清晰。後尿道炎第1、3杯渾濁,有大量膿細胞、白細胞,第2杯清晰);慢性患者進行前列腺及其分泌物的檢查,必要時做尿道膀胱鏡檢查觀察後尿道炎症情況。
2.鑑別診斷
(1)淋病性尿道炎:淋病性尿道炎是一種特異性感染的性病,尿道有膿性分泌物,膿液塗片染色檢查可見在分葉核粒細胞內有革蘭陰性雙球菌。
(2)非淋菌性尿道炎及滴蟲性尿道炎:女性容易在陰道內找到滴蟲,而在男性不易找到滴蟲,常需在包皮下、尿道口分泌物,前列腺液以及尿液中檢查有無滴蟲,作出診斷。
辨證施治
1.溼熱下注證
證候:多見於急性期。尿道口紅腫,有膿液,小便頻數而急,有灼熱刺痛感,尿黃赤而渾濁,痛引腰部,伴惡寒發熱,口中幹苦而黏,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帶數。
分析:溼熱下注肝經,故見尿道口紅腫,有膿液,小便頻數而急,有灼熱刺痛感,尿黃赤而渾濁,痛引腰部;正邪交爭,則見惡寒發熱;口中幹苦而黏,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帶數均為溼熱之象。
基本治法:清熱利溼。
方藥運用:五淋散加減。方中山梔、黃柏清熱燥溼;車前草、滑石、木通、赤茯苓、淡竹葉、燈心草清熱化溼,利尿通淋;赤芍涼血散瘀以通瘀滯;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溼之功效。
外治法:皮炎洗劑,煎湯待冷洗滌,然後塗以黃連油膏,日四五次。
2.肝氣鬱滯證
證候:多見於慢性期。小便頻急,滴瀝不爽,莖中澀痛,尿道口有黏液,少腹悶痛,會陰作脹,舌淡紫,苔薄白,脈細弦或澀。
分析:肝鬱化火,氣滯不宣,故見小便頻急,滴瀝不爽,莖中澀痛,尿道口有黏液,少腹悶痛,會陰作脹;氣滯則血行不暢,故舌淡紫,苔薄白,脈細弦或澀。
基本治法:理氣行滯。
方藥運用:沉香散合瞿麥東加減。方中沉香、枳殼、大腹皮、延胡索理氣行滯;木通、石韋、瞿麥、滑石利尿通淋;當歸、肉桂養血補腎;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理氣行滯之功。
外治法:配以尿道擴張術,以防尿道狹窄,但需注意切勿損傷黏膜。
轉歸及預後
本病治療及時,大多預後較好,若遷延不愈,可導致尿道狹窄。
預防與調護
1.多飲水,戒房事,勤洗滌,保持陰部清潔衛生。
2.忌食辣椒、蔥、姜、蒜、酒等刺激性食物。
驗案舉例
案一 李某,36歲,1979年9月6日初診。
患者半月來尿道口潮紅疼痛,尤於解小便時灼熱疼痛感加重,引及少腹,並伴尿頻、尿急、尿黃,解時不爽,腰痠頭昏,大便秘結,舌尖紅,苔薄白微黃,脈弦滑帶數。此為溼熱下注而成淋證。治宜清熱利溼為要。
處方:木通5g,赤芍10g,茯苓10g,生山梔10g,竹葉10g,當歸10g,制大黃10g,冬葵子10g,石韋10g,滑石15g。
服藥3劑,大便得通,淋證亦減,再以原方去大黃,續服5劑,諸症悉愈。
案二 任某,48歲。
患者因尿頻、尿急、尿道刺痛,午後伴發低燒而就診。現症見少腹隱隱作痛,脘腹痞悶,腰痛,脈濡細,舌苔薄黃,莖中澀痛,排尿不利,尿路刺激徵(+),尿道口有黏液,此為溼熱留於下焦,氣滯不宣,膀胱氣化不利而成氣淋之候。治擬理氣行滯,佐以清利溼熱。
青木香6g,沉香曲(後下)3g,枳殼10g,延胡索10g,臺烏藥6g,石韋15g,瞿麥10g,萹蓄10g,六一散(包)20g,車前子(包)10g,青陳皮各6克。
上藥連服5劑,尿路刺激徵明顯緩解,但尚有少腹隱痛,脘腹痞悶。於原方中加入柴胡6g,以善其後。
現代研究進展
急性尿道炎多采用抗生素與化學藥物聯合應用的方法。近年來,氟哌酸與磺胺藥聯合應用,臨床效果滿意。全身治療應注意休息,補充足夠液體。急性期間,短期內應避免性生活,否則,會延長病程;慢性期間,若尿道外口或尿道內狹窄,應作尿道擴張術。
患者若有尿路刺激徵,經常規抗菌治療無效,且除外有複雜因素存在時,應考慮為支原體、衣原體或病毒感染,可首先使用四環素治療。對四環素若有耐藥性,則可改用紅黴素、甲基紅黴素或羅紅黴素等。以上藥物對支原體、衣原體有效。若經上述治療仍無效,則可能為急性尿道綜合徵。
小結
尿道炎是指前、後尿道及其所屬腺體的化膿性感染。現代醫學認為多由於細菌感染所致,可以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療。中醫認為與溼熱和氣滯有關,治以清熱利溼或理氣行滯。慢性期會導致尿道狹窄以及附屬腺體的感染等併發症。
尿道炎(urethritis)為泌尿系統之常見病,是前、後尿道及其所屬腺體的化膿性感染。其中淋病在有關章節中論述。
尿道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期屬中醫“淋證”之範疇;慢性期可形成尿道狹窄。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為溼熱下注肝經,瘀阻尿道;或肝鬱化火,氣滯不宣,氣火鬱於下焦而成。
發病機制及病理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多由於細菌感染所致,常見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腸球菌、變形桿菌、假單胞菌、克雷伯產氣桿菌等,往往多種細菌混合感染。與尿道炎發生有關的誘因包括:①尿道口或尿道內梗阻(如尿道狹窄、結石、腫瘤、包莖及後尿道瓣膜等)使尿液引流不暢。②尿道及其周圍腺體感染(如前列腺炎、精囊炎、陰道炎、子宮頸炎等)。③由於器械檢查、性生活或外傷等引起尿道損傷。
尿道急性炎症時,尿道外口紅腫,邊緣外翻,黏膜表面常被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所黏合,有時有淺潰瘍。鏡下可見黏膜水腫,其中有白細胞、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毛細血管擴張,尿道旁腺體充血或被成堆膿細胞所填塞。
慢性尿道炎病變主要在後尿道、膀胱頸和膀胱三角區,有時蔓延整個尿道。尿道黏膜表面粗糙呈暗紅色顆粒狀,因有疤痕收縮,尿道外口較正常小。鏡下可見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少數白細胞,纖維組織母細胞增加。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1)本病好發於女性,常合併腸道寄生蟲、黴菌感染等。若見於男性,則多為包莖或包皮過長患者,常合併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睪炎。
(2)急性期均有尿頻、尿急、尿痛。在恥骨上區及會陰部有鈍痛,尿道口發紅、水腫,尿道部壓痛,少數病例可有肉眼血尿。慢性期臨床症狀輕微;部分患者無任何症狀,或僅在清晨可見少量漿性分泌物黏著尿道外口,炎症消退後出現疤痕,導致尿道狹窄。
(3)男性患者以尿道分泌物為急性期最主要的症狀,分泌物初為黏液性,逐漸轉變為膿性,其量亦隨之增加;女性患者則少見尿道分泌物。
(4)尿液檢查可見紅、白細胞,尿液培養可找到細菌。尿沉渣中白細胞數>5個/HP。男性患者應做尿三杯試驗(即前尿道炎第1杯尿渾濁,有大量膿細胞、白細胞,第2、3杯清晰。後尿道炎第1、3杯渾濁,有大量膿細胞、白細胞,第2杯清晰);慢性患者進行前列腺及其分泌物的檢查,必要時做尿道膀胱鏡檢查觀察後尿道炎症情況。
2.鑑別診斷
(1)淋病性尿道炎:淋病性尿道炎是一種特異性感染的性病,尿道有膿性分泌物,膿液塗片染色檢查可見在分葉核粒細胞內有革蘭陰性雙球菌。
(2)非淋菌性尿道炎及滴蟲性尿道炎:女性容易在陰道內找到滴蟲,而在男性不易找到滴蟲,常需在包皮下、尿道口分泌物,前列腺液以及尿液中檢查有無滴蟲,作出診斷。
辨證施治
1.溼熱下注證
證候:多見於急性期。尿道口紅腫,有膿液,小便頻數而急,有灼熱刺痛感,尿黃赤而渾濁,痛引腰部,伴惡寒發熱,口中幹苦而黏,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帶數。
分析:溼熱下注肝經,故見尿道口紅腫,有膿液,小便頻數而急,有灼熱刺痛感,尿黃赤而渾濁,痛引腰部;正邪交爭,則見惡寒發熱;口中幹苦而黏,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帶數均為溼熱之象。
基本治法:清熱利溼。
方藥運用:五淋散加減。方中山梔、黃柏清熱燥溼;車前草、滑石、木通、赤茯苓、淡竹葉、燈心草清熱化溼,利尿通淋;赤芍涼血散瘀以通瘀滯;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溼之功效。
外治法:皮炎洗劑,煎湯待冷洗滌,然後塗以黃連油膏,日四五次。
2.肝氣鬱滯證
證候:多見於慢性期。小便頻急,滴瀝不爽,莖中澀痛,尿道口有黏液,少腹悶痛,會陰作脹,舌淡紫,苔薄白,脈細弦或澀。
分析:肝鬱化火,氣滯不宣,故見小便頻急,滴瀝不爽,莖中澀痛,尿道口有黏液,少腹悶痛,會陰作脹;氣滯則血行不暢,故舌淡紫,苔薄白,脈細弦或澀。
基本治法:理氣行滯。
方藥運用:沉香散合瞿麥東加減。方中沉香、枳殼、大腹皮、延胡索理氣行滯;木通、石韋、瞿麥、滑石利尿通淋;當歸、肉桂養血補腎;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理氣行滯之功。
外治法:配以尿道擴張術,以防尿道狹窄,但需注意切勿損傷黏膜。
轉歸及預後
本病治療及時,大多預後較好,若遷延不愈,可導致尿道狹窄。
預防與調護
1.多飲水,戒房事,勤洗滌,保持陰部清潔衛生。
2.忌食辣椒、蔥、姜、蒜、酒等刺激性食物。
驗案舉例
案一 李某,36歲,1979年9月6日初診。
患者半月來尿道口潮紅疼痛,尤於解小便時灼熱疼痛感加重,引及少腹,並伴尿頻、尿急、尿黃,解時不爽,腰痠頭昏,大便秘結,舌尖紅,苔薄白微黃,脈弦滑帶數。此為溼熱下注而成淋證。治宜清熱利溼為要。
處方:木通5g,赤芍10g,茯苓10g,生山梔10g,竹葉10g,當歸10g,制大黃10g,冬葵子10g,石韋10g,滑石15g。
服藥3劑,大便得通,淋證亦減,再以原方去大黃,續服5劑,諸症悉愈。
案二 任某,48歲。
患者因尿頻、尿急、尿道刺痛,午後伴發低燒而就診。現症見少腹隱隱作痛,脘腹痞悶,腰痛,脈濡細,舌苔薄黃,莖中澀痛,排尿不利,尿路刺激徵(+),尿道口有黏液,此為溼熱留於下焦,氣滯不宣,膀胱氣化不利而成氣淋之候。治擬理氣行滯,佐以清利溼熱。
青木香6g,沉香曲(後下)3g,枳殼10g,延胡索10g,臺烏藥6g,石韋15g,瞿麥10g,萹蓄10g,六一散(包)20g,車前子(包)10g,青陳皮各6克。
上藥連服5劑,尿路刺激徵明顯緩解,但尚有少腹隱痛,脘腹痞悶。於原方中加入柴胡6g,以善其後。
現代研究進展
急性尿道炎多采用抗生素與化學藥物聯合應用的方法。近年來,氟哌酸與磺胺藥聯合應用,臨床效果滿意。全身治療應注意休息,補充足夠液體。急性期間,短期內應避免性生活,否則,會延長病程;慢性期間,若尿道外口或尿道內狹窄,應作尿道擴張術。
患者若有尿路刺激徵,經常規抗菌治療無效,且除外有複雜因素存在時,應考慮為支原體、衣原體或病毒感染,可首先使用四環素治療。對四環素若有耐藥性,則可改用紅黴素、甲基紅黴素或羅紅黴素等。以上藥物對支原體、衣原體有效。若經上述治療仍無效,則可能為急性尿道綜合徵。
小結
尿道炎是指前、後尿道及其所屬腺體的化膿性感染。現代醫學認為多由於細菌感染所致,可以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療。中醫認為與溼熱和氣滯有關,治以清熱利溼或理氣行滯。慢性期會導致尿道狹窄以及附屬腺體的感染等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