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感恩生活0q1G

    端午節也稱端陽節不光是為了紀念屈原才有的節日。因為古代把端午節這天視為登高的好天氣又是仲夏的第一個陽日,所以就稱為端陽節了。自古相傳也叫“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打掃庭院,掛艾草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清濁除腐,殺菌驅蟲。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所以這種習俗就被延續了下來。

    有古詩云:“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薄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祈福平安。

  • 2 # 80後的餘哥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起源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而且不少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據此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迎濤神祭圖騰說。相傳在古代的中國南方有個小數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裡或者裝在竹子裡,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地就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習俗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鐘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兒女長命多福。懸鐘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鍾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 賽龍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龍舟競賽。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遊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寫符唸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意義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 3 # 國學活水

    野艾茸茸淡著衣

    千百年來

    艾草伴五月之光

    秉盛陽之氣

    被帶著露水摘回

    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

    端午的情結

    先從一束艾草開始

    相傳很久以前,

    每年五月初五,

    蛇,壁虎,蜈蚣,

    蠍子,癩蛤蟆來到人間。

    它們把毒氣也帶到了九州大地,

    人們就開始生病。

    有一個小男孩家人都病了,

    小男孩只好獨自上山找草藥。

    正當小男孩拿不定主意時,

    一位慈詳的老奶奶對他說:

    “在溪邊,象劍一樣的草可以趕走五毒。”

    小男孩往溪邊看,

    在溪水邊長著挺拔如寶劍的菖蒲,

    小男孩連根拔起好多菖蒲放進竹簍。

    老奶奶又告訴他:

    “山上長著葉子象手、

    一面是綠色的、

    一面是白色的草,

    和一種黃色的石頭的粉,

    可以趕走五毒,

    五毒還怕紅黃蘭黑白五色合在一起的線……”

    說完,老奶奶就不見了。

    小男孩記住老奶奶所有的話。

    他找到了葉子象手一面綠一面白的艾草,

    找到了黃色的雄黃,

    到集市買到五個顏色的線。

    回到家,

    小男孩把一些菖蒲、艾草插在門上,

    五毒一聞到菖蒲艾草的香氣,

    嚇得紛紛逃竄,

    再也不敢出來危害人類了。

    這個方法很快傳開了,

    更多的人好了起來。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

    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掛菖蒲、艾草,

    用菖蒲艾草熬水洗澡、泡腳,

    飲雄黃酒,系五彩縷,

    五毒的毒氣再也不能侵害大家的身體,

    一年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千百年時光悠悠而過。

    唯有美食與傳說,

    忠誠地記錄著歲月長河裡,

    我們對於公義與真情的綿綿追思。

    五月五,

    雄黃燒酒過端午,

    這個端午,願有一個故事,能被你用來下酒。

    恭祝各位讀者

    端午安康

  • 4 # 蘭質蕙欣閱讀成長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日、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華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來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

     每年的端午節,全國各地慶祝的方式都略有不同,掛的物件也是五花八門,常見的有:艾草,菖蒲,石榴花,“艾虎”,貼畫符,葛藤,蛋袋 等等各式各樣的。每個物件都代表人們美好的期望和祝願,希望全家安康,幸福,消災免難……

    端午節為什麼喝雄黃酒?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上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彩絨),再用雄黃酒抹七竅,認為這樣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

    每年端午時節,天氣漸漸變熱,蚊蟲變多,這些掛件一方面可以有節日氣氛,另一方面可以用味道驅蟲。端午常喝的雄黃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飲品。雄黃酒需在太陽下曬,有的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藥劑、殺蟲劑。

    記得很清楚的一個電視劇情節就是白素貞喝完雄黃酒現原形,沒了法力變不回人形。可見,雄黃酒對五毒有很大殺傷力。

    尤其常見的艾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可以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艾葉的味道對於驅逐蟲子應該效果也非常好。

    所以,喝雄黃,掛艾葉,除了文化習俗成分以外,還有很多實用價值成分,驅蟲防病,存在即合理,老祖宗留下的很多寶藏,我們需要理解其中奧妙,並好好的繼承發揚。

    當務之急,傳承文化,瞭解文化,在每一個節日裡多宣傳,搞一些節日慶典活動很有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財的會計學研究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