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卡卡

    主要是政治體制不太一樣明朝初年朱元璋廢除了丞相,所有的決策皇帝一個人來,這麼做的結果就是把自己快累死了,中國這麼大,事情如此多,渾身是鐵打幾根釘子?他後來自己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每天都要批奏摺到很晚,事情太多了。所以朱元璋很不想看到奏摺囉哩吧嗦的,就喜歡看到最直接的東西,因為如果廢話太多,就會大大增加他的工作量,於是有一次刑部主事茹太素洋洋灑灑寫了一篇上萬字的奏摺,在一萬多字以後才開始寫實質內容,導致朱元璋大怒,下令把這人打了板子,讓他以後奏摺直接說事,別炫耀他那點文采了。後來的皇帝可沒有朱元璋這個精力,也沒這個責任心。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從基層幹起,一步一步爬上來的,人精一樣,吃過見過的,沒有什麼瞞得過他,所以幹起工作來得心應手,(他制定的官員工資標準,絕對可以養活官員一家五口人,只不過明朝時候官員家庭總人數在50人左右,這50人基本都要靠官員的俸祿和擁有的土地產出生活,所以總是嫌棄工資太低了)但是其他的皇帝就沒有這個經歷,也就沒法保證自己精通社會各種情況了。於是後來明朝政府一般的運作方式是,某地發生什麼事情,官員上書給朝廷,內閣先把這個奏摺(當時還不叫奏摺,奏摺是清代開始以後得稱呼,明朝時候分為題本和奏本,題本是正規的事情,奏本是給皇帝寫的信,但是清朝將兩者合併起來了,統稱奏摺)看了,因為皇帝一般行政經驗比較少,而內閣正是皇帝的助手,所以內閣票擬了幾個建議,條陳出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做,一般這種問題都是怎麼做的,給皇帝提供決策依據。比如遇到某地發大水了,內閣根據以往的慣例,以及這次災情的大小,還有當地的一些情況,給出各種策略,一般這種策略都是內閣幾個人商量完了,總結出來的共同結果,然後呈給皇帝,皇帝在內閣建議的基礎上,用紅色的筆寫一下自己的最終的意見,蓋上玉璽,然後下發給政府相關部門執行。如果幾個閣老有相對不同的意見,那麼一般由皇帝來拿最後的主意,但是如果內閣大臣形成了統一的意見,一般也就直接根據這個意見來了。(皇帝如果特別聰明,對於行政特別內行的話,不太會讓內閣團結起來,或者即使內閣團結起來,皇帝本人也會提出不同的意見,但是如果皇帝相對平庸,會被內閣牽著鼻子走)有的皇帝比較懶,就不自己動筆,自己口述,讓太監們代寫。久而久之,就連口述也不願意了,讓內閣自己跟司禮監商量著來,除了重大事件不要來打擾自己,(一般皇帝雖然偷懶,但是還是會嚴格控制官員的任用,具體可以看下這個答案萬曆皇帝“消極怠工”之後為什麼中國沒有走向君主立憲?)於是太監就利用這個批紅為自己爭權,太監如果不批紅,事情就辦不了。因為明朝的太監沒有兵權(這裡所說沒有兵權,指的是跟唐朝太監那樣沒有什麼制衡的領導禁軍的權力,更換皇帝玩的一樣),自己所有的權勢來源於皇帝,所以一般會對皇帝非常忠心,皇帝撤換起來也非常容易,所以對於太監和內閣的鬥爭,一般會傾向於太監。只要控制了硃批和玉璽,內閣的大臣就是再有能力怎麼也翻不了天,因為政府公文沒有這兩樣就是不合法,其他人不認。這種制度能夠讓皇帝緊緊掌握大權而且自己本身還不太累,可以有時間遊山玩水,做木匠活,數錢玩,煉丹,修仙,調戲李鳳姐。但是清朝的制度跟明朝的很不一樣清朝政府的運作方式很長時間表現是這個樣子的:有人給朝廷上書,這個奏摺是直接呈給皇帝的,皇帝看完如果覺得不滿意,就扔在一邊不管了,這個叫做“留中不發”,如果覺得寫的不錯,就批示一下,如果不清楚,就招大臣來問問,但是大臣來之前是不知道發生啥事的。商量好以後,然後下發給內閣,讓他們照旨辦理。相比較明朝,皇帝成為了行政的中心,雍正後期設立軍機處,內閣被直接架空了,軍機大臣跪接聖旨,只是一個傳遞的機關了,而沒有實際決策的能力。這種做法讓皇帝非常累,也沒有時間玩耍,除非有人幫他批,可是一旦這樣做了,也就手中無權了,清朝皇帝又不利用太監,所以一般都是自己兢兢業業硃批。而且,由於皇帝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給他上課的老師都是一些老學究,所謂的儒家大師,這些大師對於傳統儒家哲學頗有研究,但是實際行政能力和經驗都相當有限,自然也就沒法培養出行政方面的人才,比如某地發生洪災,最為重要的是如何救災,如何協調指揮,儒家經典裡面可沒有這個方面的內容,只有一些場面話,官腔,如果用這些話來指揮,肯定什麼也幹不成。所以清朝政府的總體決策水平,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確實比較堪憂,特別是表現在社會動盪的時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咸豐帝。咸豐帝總是被人糊弄,自己還不知道問題在哪,所以奏摺裡面淨是些沒屁用的廢話,要不然就是唱高調,或者引用些儒家經典的原文,一點地氣也不接,對於真實的事件沒有解決的辦法,也提不出好的意見,真正的問題處理基本靠各地方大員自己定。當時的兩廣總督葉名琛,一方面糊弄洋人,表現自己很強硬,一方面糊弄咸豐,讓咸豐以為這位能臣是對付洋人的利器,還在信中不斷的讚賞,只不過洋人不受糊弄,捅破了天才知道這位幹吏的真正樣子。咸豐還經常把從這處聽來的方法教給另外一處,現學現賣,立個賢明的人設(比如晚清後期最被人痛恨的“厘金”制度,就是某官員提出來,咸豐大力推廣的)其實真實的水平一塌糊塗。如果讓所有官員都給皇帝上書,皇帝非累死不可,所以只有很少的官員能夠給皇帝上書,別的官員只能讓別人代呈,因為是皇帝直接看,有的上書就很像信,比如曹寅給康熙皇帝寫的很多奏摺,寫自己在江南的見聞,還有自己家裡的很多事情,曹雪芹的父親後來也可以給皇帝上書,光知道彙報工作上的事情,還被康熙批評了,說你應該多說說自己家的事情,如果不介紹這些,我們兩家人的關係就遠了,我們兩家不僅是工作關係,還有別的關係。一般清朝的皇帝都會面臨著批奏摺的痛苦,每天都是批不完的奏摺,幾天不批奏摺就會堆積如山。大部分奏摺其實並不重要,大多是請安折,有興趣的可以去搜下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清朝歷代皇帝批示的“知道了”這句話的周邊產品,皇帝的大量時間都花在跟各個地方大員插科打諢之中了,但其實有價值的奏摺,並沒有多少,(參見上文裡康熙皇帝對曹雪芹父親所說的話,假設奏摺裡都是些家長裡短,所謂的勤政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只對於皇帝各個有意義,但是對於國家,關係不是特大)皇帝也沒有得到鍛鍊。清朝名聲最不好的皇帝,咸豐,最開始也算是兢兢業業,但是被洋人整,被官員整,被太平天國整,被弟弟整,所以後期的咸豐就開始放飛自我了,史書上說“醇酒美人”。然後把自己三十歲時候折騰死了,咸豐他的奏摺部分是自己看,但是很大一部分是讓慈禧幫他看,慈禧於是學會了如何批奏摺,比如在奏摺上掐手指印標註,這些以後慈禧用上的技巧,都是咸豐皇帝教的。慈禧幫著皇帝批奏摺,咸豐於是有時間在頤和園玩”五春爭寵“(五春裡面也包括慈禧,當然是在慈禧不批奏摺的時候才能和皇帝玩耍了)、看各種各樣的京劇,據說,咸豐皇帝自己也能唱上幾段呢,這個直接造成了慈禧以後也沉迷於京劇,京劇也從地方戲曲一躍成為國粹。而同樣不用批奏摺的同治皇帝,也沒見得比明朝那些皇帝好到哪裡去,各種野史裡面記載,恭親王的兒子帶著同治皇帝出宮玩,當然野史說同治皇帝去了八大胡同,還得了梅毒啥的,大家聽聽就得了,但是即使沒有逛那種地方,隨便的化妝出宮也算不得什麼光彩的事情。由此可見,有人幫你幹活,你的位置還十分穩固,你會選擇怎麼做?當然是自己玩啦,如果根本沒有機會玩,當然只能工作啦,有人幫你幹活,你也會玩的很瘋狂。這是制度決定的,並不是明朝皇帝都素質比較低,或者天生就喜歡荒淫啥的,我最見不得把制度的問題歸結於某個人的道德品質。就寫到這兒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生背課文有些煩躁怎麼辦?有什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