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悄悄說史
-
2 # 明史林泉
明朝皇帝的名字有兩大特點規律:
1.遵循太祖祖訓
2.遵循五行相生的道理
朱元璋主持編寫皇明祖訓時就把自己後代的名字都想好了,沒想到後來燕王朱棣篡位,所以後來的皇帝都是燕王這一支了(南明那幾個皇帝除外),所以遵循燕王他們家世系: 高瞻祈見佑 厚載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簡靖迪先猷
終明一朝,以上的字僅僅用到由字(崇禎朱由校)就因明朝滅亡戛然而止。所以請記住高瞻祈見佑 厚載翊常由。
當然太祖僅給後代們指定了名字中一個字,第三個字可以自由發揮,不過要按照按照五行相生(火土金水木)順序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朱棣屬木,所以其兒子朱高熾名字含有火。所以請記住火土金水木。
於是明朝皇帝名字列表如下(不含南明):
朱高熾(火)
朱瞻基(土)
朱祁鎮(金)
朱祁鈺(金)
朱見深(水)
朱佑樘(木,cheng)
朱厚照(火)
朱厚熜(火,cong)
朱載垕(土,hou)
朱翊鈞(金,yi jun)
朱常洛(水)
朱由檢(木)
朱由校(木)
有三對兄弟(第二個字相同的即為兄弟)
其實這些名字也還真是不好記憶,上面的記憶基本還脫不了死記硬背的範圍。馬未都先生只有小學文化卻對於明朝皇帝都能信手拈來,為何?他長期研究明清古董尤其是明清官窯器物所以自然對於古董年代先後非常熟悉,不容出一點兒錯,時間一久,皇帝名字年號等自然就記住了,想忘也忘不了。 所以最好的記憶其實就是無心就記住,事物有了聯絡自然就能記住了,而且這種記憶吧,到老都不會忘。
-
3 # 無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明朝各位皇子們的姓名,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名字,許多字都非常地新鮮,而且造字方面格外地有科學意味,更為巧合的是,居然與化學元素週期表不謀而合。這是怎麼一回事,就請各位看官走進明朝皇子姓名的那些巧合。
明朝皇子的姓名是由開國皇帝朱元璋取的。其實他取名的原則就是跟隨中國傳統的規則。輩分代表字加上最後一個字,而與元素週期表出現重合的就是那最後一個字。而這最後一個字與金木水火土有關,本來朱老先生的設想是現有的各種五行偏旁的字綽綽有餘了,可是他的後裔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很快,詞庫就告急了。
該怎麼辦呢?皇帝們為了延續朱元璋老先生的取名字精神,就開始翻箱倒櫃地尋找書籍尋找還未曾運用到的相關字。但是還是不夠,怎麼辦?造字就成為了他們的首選舉措。各種稀奇古怪的字應運而生,出現在史書上。
其實最終的元素週期表和明朝皇子姓名的重合是徐壽的傑作。徐壽這個名字,或許大家會感到一絲陌生,這裡筆者先來介紹徐壽此人。
徐壽在中國的化學領域那可是前輩,或者說是奠基人。他是江蘇無錫人士,他是個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經驗的不折不扣的理科生。上個世紀60年代,因為嫻熟的技術操作,開始在安慶軍械所從事造船工作。在單位工作期間,他設計並製造出了中國第一艘完全自主製造的蒸汽機“黃鵠號”。後來到了1968年,江南製造局成立了翻譯館,對翻譯有著濃厚興趣的徐壽老先生就跳槽到了那。在他從事翻譯的時光裡,戰果累累,13部科學著作從此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安家落戶。這裡要說明一下徐壽先生翻譯這些外國科學著作的艱難。當時的翻譯行業正處於萌芽時期,標準和規則等都沒有,可想而知,徐壽就屬於中國翻譯行業首先吃螃蟹的那群人之一。而且當時這些書的原本是各種他國語言,對語言要求度極高。
此外,徐壽老先生不只是翻譯,而是翻譯寫論文雙重開花。他曾發表過一篇關於聲學的論文《考證律呂說》,這篇論文一經發表便激起了極大的漣漪。經由傅蘭雅翻譯成英文,這篇論文出現在了《Nature》(1881年3月版)上。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華人首次發表論文,還在具有極大影響力的《Nature》上。根據這篇論文所論述的相關觀點及其依託實驗資料得出的論據,正確地推翻了著名物理學家約翰·丁鐸爾在《聲學》中的某些定論,並糾正了伯努利定律,得到了“來自中國的聲音”的美譽。
後來,1896年,徐壽將門捷列夫發明的元素週期表引進了中國。擺在他面前的首要大事是怎麼將這些外國文字改成與之一一對應的中文文字呢?
為了更好地翻譯這些化學元素,也為了更好地做到言達意、意達美的標準,徐壽老先生那叫一個嚴苛。他查看了許多的古代書籍。毫不誇張地講,他看過的文字比我們吃過的鹽都多。但是就是這樣的努力之下,還是未有所收穫,這也從側面烘托出翻譯化學元素的難度之大。
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明朝皇子的姓名錶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也給他提供過了新的視角和靈感。在反覆琢磨這些英文發音和名字後,徐壽老先生髮現一件不得了的大事,這兩者居然具有莫名的相似性,居然心靈相契合到宛如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那樣。於是如飢似渴地從中汲取養料來充實自己的中文版元素週期表。
從這裡不得不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似乎在其他國家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相交融的過程中,都依稀能在這裡找到影子。就像中國版的化學元素表的最終形成,誰能想到會與明朝的這些個皇子皇孫的名字有如此深的淵源呢?從這個角度來說,朱元璋可真是有“遠見卓識”,當然這是一種誇張,他的個人意味濃厚的行為不經意間就幫助了後人的大忙。
筆者還是想向我們偉大的徐壽老先生表示由衷的讚歎和感謝。感謝他當年的堅持和執著,讓中國的化學元素週期表如此朗朗上口,否則,筆者不知道需要背誦的元素週期表會有多麼的生硬。且還要學習他勇於開拓的精神,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激勵他勇敢向創新出發。
-
4 # 開周說宋
跟其他朝代相比,明朝皇室子弟取名有兩大特點和一大規律。
先說兩大特點。
第一大特點,明朝皇帝和太子都是以雙名為主,而唐宋等朝則是以單名為主。
唐朝皇帝從唐高宗開始,無論皇帝還是太子,都是單名:李治、李旦、李亨、李適、李恆、李漼、李曄……
宋朝皇帝從宋太宗開始,無論皇帝還是太子,也都是單名:趙炅、趙恆、趙禎、趙曙、趙頊、趙煦、趙佶、趙桓、趙構、趙昚……
宋朝更有意思:親王當皇帝之前如果是雙名,即位後一定改為單名,例如宋太宗本名趙光義,即位後改為趙炅。皇室子弟被封為太子前如果是雙名,冊封后一定改為單名,例如宋真宗本名趙德昌,又改為趙元休,都是雙名,冊封當天就改叫趙恆了。
本來是雙名,為啥改成單名呢?這是為了避諱——皇族子弟大多是雙名,而且全是按輩分取名,皇太子的中間名和兄弟們的中間名都相同,如果太子不去掉中間名,則所有兄弟都要改變輩分,否則在皇太子即位後,大家都犯了“聖諱”。
明朝則不然,明朝的太子也好,皇帝也好,基本上都是雙名,而且很少改名。
不信你看,從太祖朱元璋開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結束,除了篡位的朱棣,哪個不是雙名?
第二大特點,明朝皇室在名字上完全不需要計較“犯聖諱”,因為從朱元璋的孫子輩兒開始,東宮太子及各大藩王的後代都各有一套完全不同的輩分。換句話說,即使太子的子孫和藩王的子孫雖然輩分相同,但中間名則不同,這是朱元璋的一大發明。
東宮太子的後代輩分: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 , 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秦王的後代輩分: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敦。
晉王的後代輩分: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鹹景慕,述學繼前修。
燕王的後代輩分: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周王的後代輩分: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
明成祖朱棣當年被封為燕王,他篡了侄子的位,滅了東宮太子一枝,所以後來明朝皇帝的輩分就嚴格遵循了燕王一支的輩分: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你看,完全是按朱元璋當初為燕王后代規定的輩分“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去取名的。
說完了兩大特點,再說一大規律——明朝皇帝、太子、藩王及其後代子孫的取名規則,完全遵循五行生剋,這一點通常在姓名的最後一個字的偏旁上表現出來。
舉例說,明成祖朱棣生明仁宗朱高熾,棣屬木,熾屬火,木能生火。
明仁宗朱高熾生明宣宗朱瞻基,熾屬火,基屬土,火能生土。
明宣宗朱瞻基生明英宗朱祁鎮,基屬土,鎮屬金,土能生金。
明英宗朱祁鎮生明憲宗朱見深,鎮屬金,深屬水,金能生水……
回覆列表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後來改名為朱元璋,據說是取“誅殺元朝的鋒利玉器”之意。既然都當了皇帝,那自己的子孫的名字就不能以前一樣了,什麼重八,五四,四九啊。作為大明朝的皇子皇孫,名字必須得講究一點。為此朱元璋更是煞費苦心。
首先,他給自己二十六個兒子起的名字裡都有一個木字,比如太子朱標,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然後,他又給每個兒子定了一個輩分表,每個輩分表20個字,從他的孫子起依次向下起名字。比如太子朱標家的輩分表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燕王朱棣家的輩分表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比起太子朱標家的輩分表,燕王家裡的輩分表我們應該更熟悉些。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規定,從子輩起,每五個字輩的命名,以五行順序,在同輩之內依次以偏旁部首命名。順序是:木——火——土——金——水,輪迴旋轉,以期“五行相生,生生不息”。
第一個字:朱,這是姓,不能改;第二個字是字輩有已經有規定了;第三個字的偏旁也嚴格按照五行順序,也是就說,後輩的名字只有半個字可供選擇了,即使是這半個字也需要禮部進行嚴格的挑選,最終由皇帝裁決。
比如,太子朱標家的長子就是惠帝朱允炆,朱是姓,允是字輩,炆的偏旁是火,嚴格的按照了木生火的五行順序。不過太子家的皇位到朱允炆,允字輩,火字旁這代就被燕王朱棣給奪走了。從此,明朝皇帝就屬於燕王朱棣這一系了。不過,原定下的20個字輩還沒用完,僅傳到由字輩(朱由檢),第十代的時候就滅亡了。巧合的是,從朱棣到朱由檢,木——木——木,正好兩個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