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電影實現了銀幕上的從無到有,但真正的發展還需透過不同的文字建立型別標準。
科幻起步。 2019年,三部中國產科幻電影上映,中國科幻電影終於“跑步”進入市場。年初《流浪地球》的出現讓科幻電影從“雷區”變為中國產電影的新生力量,而《瘋狂的外星人》和《上海堡壘》則是從不同方向展現了中國產科幻的另一種可能。 在《流浪地球》之後,市場一直在尋求一種“標準”。但什麼是中國產科幻的標準,2019年是否應該有中國產科幻的標準,其實都是一個問號。 相比好萊塢科幻的成熟度,中國產科幻在2019年迎來了對於此前四年科幻摸索的一個檢驗。 某種程度上,2019年迄今為止的三部科幻片都是“大標準”下的小分支,這種嘗試是對以往努力的“呈現”,而非《流浪地球》之後總結經驗重新上路的“展現”。 因此,市場對於此前努力的態度,才真正決定此後中國產科幻未來。
1
為什麼是科幻元年?
追尋元年。 實際上,中國出現第一部科幻電影並不是在2019年。上世紀60年代,中國拍攝出第一部本土科幻電影《小太陽》,之後上海電影製片廠推出了科幻片《珊瑚島上的死光》,該片也成為中國早期較有影響的科幻片。 但遺憾的是,這種暫時的風潮並沒有給中國產科幻鋪平道路,直到2019年三部具備一定工業化水準的科幻電影集體出現,中國科幻才迎來真正的“元年”。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總是習慣用各種標準要求中國科幻。但對於還處在萌芽狀態的中國產科幻來說,任何一種所謂的標準都顯得有些片面。 春節檔出現了兩部皆然不同的科幻作品:《流浪地球》將末世與家國情懷相結合,形成了觀眾對“中國式科幻”的一個基本印象;《瘋狂的外星人》則將科幻元素融入喜劇型別中,告訴觀眾“科幻還可以這麼玩”。 而暑期檔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則透過講述“外星人入侵”將科幻、戰爭、愛情等元素相結合,全新的題材型別讓《上海堡壘》在文字內容和情感切入面上與前兩部電影有較大不同。 中國科幻電影正處於打基礎的階段,此時對於這個新的型別電影來說,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2019年中國科幻在短時間內做出了多種不同型別的嘗試,才讓這個新型別透過一定的多元化具備了建立標準的可能性。 而在“中國科幻”命題下,要回答這種標準如何成立,“本土化”就成為了答案。 誠然,中國科幻還需在本土化上作出極大努力。“本土化”不僅表現在將故事發生地遷移到中國,更需要中國導演在中國電影敘事語言上完成對經典科幻題材的全新演繹。 要讓市場和受眾接受中國科幻電影,全面複製好萊塢科幻電影模式並不可行。此時中國科幻需要拿出更多的作品去探尋“中國本土化”的可能性,讓中國科幻在提升本土化的前提下,建立型別標準。
2
為什麼要對科幻電影有包容度?
型別電影救市。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票房排行榜前25名中,中國產電影占據的比例從32%上升到了52%,中國產電影已經逐步擴大了票房佔比。究其原因,正是中國型別電影在近年與觀眾的雙向互動中,根據觀眾的反饋在敘事策略上進行了有力的完善和創新。 在電影市場去泡沫的當下,電影型別化越來越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當下“中國型別電影何去何從”,依然是中國電影界不得不面對的時代命題。 由於票補時代結束,電影消費標準的水漲船高,正在讓受眾對電影的真正價值進行重構。2019年觀影人次的下降說明,要讓受眾重拾過去的電影消費觀念還需一定時間。此時科幻電影作為新型別進入市場,仍然需要一定的發展空間。2019年是中國科幻元年,科幻電影作為一個新生兒出現在影市。雖然最初在票房上有一鳴驚人之勢,但是整體型別的發展仍然面臨來自文字匱乏、工業化起步晚、專業人才缺失等各方面的掣肘,可以說如今每一部作品的面世都來之不易。 科幻電影普遍在特效上具有較高的要求。據悉,電影《上海堡壘》自2013年開始寫劇本,2014年開始做概念設計,全片用了1600個特效鏡頭,佔據總鏡頭數的90%,耗時5年才完成電影的打磨。 2019年與其說是中國產科幻電影集體爆發的一年,不如說是對這些長久以來的努力進行檢驗的一年。
3
如何看待科幻電影的天花板?
流量“必死”,型別制勝。這種口號顯然成為“內容為王”衍生而來的行業慣性。近年來隨著《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等型別片的崛起,“型別演員”也成為市場頗為看重的一個因素。時下從行業到觀眾都表現出了對流量明星的強烈抵抗,但這並沒有給型別電影的良性發展帶來更多增益。 中國電影的發展在於從單片小作坊邁向型別工業化,而當下型別片已經在票房上表現出一定優勢。從2018年到目前,票房破10億的中國產型別電影達到12部,吳京、黃渤、沈騰等演員也成為了首批“百億俱樂部”成員。 這個成績足夠的驚喜,但事實上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遠遠沒有開啟。中國電影市場超過65000塊銀幕和超過17億次的觀影人次決定了中國電影的體量,這種體量從現階段來看並沒有得到完全釋放。但可以肯定的是,想要單靠文字優勢已經很難再讓單片成績提升。真正能夠將中國電影提升到下一個階段的,必然是需要流量明顯和型別元素的結合。 科幻電影作為全新型別,在標準上還不健全,此時流量明星的加入就為科幻增添了一個撬動市場的有力槓桿。《流量地球》藉助了吳京效應,《瘋狂的外星人》也有黃渤、沈騰、徐崢等人做金字招牌。而鹿晗、舒淇等演員加入《上海堡壘》也為科幻電影的再次出發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實際上《上海堡壘》在2014年就開始籌備,那時的科幻電影是真正意義上的“雷”,無人敢踩。在全行業質疑之下,具備一定流量實力的鹿晗、舒淇等人加入實際上給予片方很大的信心。 製片人王琛表示,“當時最難的就是,如何能讓大家相信我們自己人可以做中國產科幻。《上海堡壘》很幸運,有一個最團結的團隊。鹿晗、舒淇、石涼以及灰鷹小隊的演員們,在沒有多少演員相信中國科幻未來的時候,就堅定地加入了劇組”。 如今的科幻電影正處於起步狀態,行業需要更好地利用“流量明星”撬動市場,因此當演員願意“逆流而上”時,市場和受眾也需給予一定的理性審視。 必須承認的是,對於整個科幻電影型別來說,中國產科幻此前的大面積缺失某種程度上是整個電影產業缺乏“工業化”的原因所在。今年,多部中國產科幻的相繼面世,是對於此前工業化探索的一個階段性總結。 幾部作品絕非在某一部標準之上起步的“後來者”,而是同在探索道路上的“並行人”。只有更全面理性的看待2019年的科幻電影,才是真正去梳理所謂中國產科幻標準的“標準”。
中國科幻電影實現了銀幕上的從無到有,但真正的發展還需透過不同的文字建立型別標準。
科幻起步。 2019年,三部中國產科幻電影上映,中國科幻電影終於“跑步”進入市場。年初《流浪地球》的出現讓科幻電影從“雷區”變為中國產電影的新生力量,而《瘋狂的外星人》和《上海堡壘》則是從不同方向展現了中國產科幻的另一種可能。 在《流浪地球》之後,市場一直在尋求一種“標準”。但什麼是中國產科幻的標準,2019年是否應該有中國產科幻的標準,其實都是一個問號。 相比好萊塢科幻的成熟度,中國產科幻在2019年迎來了對於此前四年科幻摸索的一個檢驗。 某種程度上,2019年迄今為止的三部科幻片都是“大標準”下的小分支,這種嘗試是對以往努力的“呈現”,而非《流浪地球》之後總結經驗重新上路的“展現”。 因此,市場對於此前努力的態度,才真正決定此後中國產科幻未來。
1
為什麼是科幻元年?
追尋元年。 實際上,中國出現第一部科幻電影並不是在2019年。上世紀60年代,中國拍攝出第一部本土科幻電影《小太陽》,之後上海電影製片廠推出了科幻片《珊瑚島上的死光》,該片也成為中國早期較有影響的科幻片。 但遺憾的是,這種暫時的風潮並沒有給中國產科幻鋪平道路,直到2019年三部具備一定工業化水準的科幻電影集體出現,中國科幻才迎來真正的“元年”。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總是習慣用各種標準要求中國科幻。但對於還處在萌芽狀態的中國產科幻來說,任何一種所謂的標準都顯得有些片面。 春節檔出現了兩部皆然不同的科幻作品:《流浪地球》將末世與家國情懷相結合,形成了觀眾對“中國式科幻”的一個基本印象;《瘋狂的外星人》則將科幻元素融入喜劇型別中,告訴觀眾“科幻還可以這麼玩”。 而暑期檔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則透過講述“外星人入侵”將科幻、戰爭、愛情等元素相結合,全新的題材型別讓《上海堡壘》在文字內容和情感切入面上與前兩部電影有較大不同。 中國科幻電影正處於打基礎的階段,此時對於這個新的型別電影來說,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2019年中國科幻在短時間內做出了多種不同型別的嘗試,才讓這個新型別透過一定的多元化具備了建立標準的可能性。 而在“中國科幻”命題下,要回答這種標準如何成立,“本土化”就成為了答案。 誠然,中國科幻還需在本土化上作出極大努力。“本土化”不僅表現在將故事發生地遷移到中國,更需要中國導演在中國電影敘事語言上完成對經典科幻題材的全新演繹。 要讓市場和受眾接受中國科幻電影,全面複製好萊塢科幻電影模式並不可行。此時中國科幻需要拿出更多的作品去探尋“中國本土化”的可能性,讓中國科幻在提升本土化的前提下,建立型別標準。
2
為什麼要對科幻電影有包容度?
型別電影救市。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票房排行榜前25名中,中國產電影占據的比例從32%上升到了52%,中國產電影已經逐步擴大了票房佔比。究其原因,正是中國型別電影在近年與觀眾的雙向互動中,根據觀眾的反饋在敘事策略上進行了有力的完善和創新。 在電影市場去泡沫的當下,電影型別化越來越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當下“中國型別電影何去何從”,依然是中國電影界不得不面對的時代命題。 由於票補時代結束,電影消費標準的水漲船高,正在讓受眾對電影的真正價值進行重構。2019年觀影人次的下降說明,要讓受眾重拾過去的電影消費觀念還需一定時間。此時科幻電影作為新型別進入市場,仍然需要一定的發展空間。2019年是中國科幻元年,科幻電影作為一個新生兒出現在影市。雖然最初在票房上有一鳴驚人之勢,但是整體型別的發展仍然面臨來自文字匱乏、工業化起步晚、專業人才缺失等各方面的掣肘,可以說如今每一部作品的面世都來之不易。 科幻電影普遍在特效上具有較高的要求。據悉,電影《上海堡壘》自2013年開始寫劇本,2014年開始做概念設計,全片用了1600個特效鏡頭,佔據總鏡頭數的90%,耗時5年才完成電影的打磨。 2019年與其說是中國產科幻電影集體爆發的一年,不如說是對這些長久以來的努力進行檢驗的一年。
3
如何看待科幻電影的天花板?
流量“必死”,型別制勝。這種口號顯然成為“內容為王”衍生而來的行業慣性。近年來隨著《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等型別片的崛起,“型別演員”也成為市場頗為看重的一個因素。時下從行業到觀眾都表現出了對流量明星的強烈抵抗,但這並沒有給型別電影的良性發展帶來更多增益。 中國電影的發展在於從單片小作坊邁向型別工業化,而當下型別片已經在票房上表現出一定優勢。從2018年到目前,票房破10億的中國產型別電影達到12部,吳京、黃渤、沈騰等演員也成為了首批“百億俱樂部”成員。 這個成績足夠的驚喜,但事實上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遠遠沒有開啟。中國電影市場超過65000塊銀幕和超過17億次的觀影人次決定了中國電影的體量,這種體量從現階段來看並沒有得到完全釋放。但可以肯定的是,想要單靠文字優勢已經很難再讓單片成績提升。真正能夠將中國電影提升到下一個階段的,必然是需要流量明顯和型別元素的結合。 科幻電影作為全新型別,在標準上還不健全,此時流量明星的加入就為科幻增添了一個撬動市場的有力槓桿。《流量地球》藉助了吳京效應,《瘋狂的外星人》也有黃渤、沈騰、徐崢等人做金字招牌。而鹿晗、舒淇等演員加入《上海堡壘》也為科幻電影的再次出發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實際上《上海堡壘》在2014年就開始籌備,那時的科幻電影是真正意義上的“雷”,無人敢踩。在全行業質疑之下,具備一定流量實力的鹿晗、舒淇等人加入實際上給予片方很大的信心。 製片人王琛表示,“當時最難的就是,如何能讓大家相信我們自己人可以做中國產科幻。《上海堡壘》很幸運,有一個最團結的團隊。鹿晗、舒淇、石涼以及灰鷹小隊的演員們,在沒有多少演員相信中國科幻未來的時候,就堅定地加入了劇組”。 如今的科幻電影正處於起步狀態,行業需要更好地利用“流量明星”撬動市場,因此當演員願意“逆流而上”時,市場和受眾也需給予一定的理性審視。 必須承認的是,對於整個科幻電影型別來說,中國產科幻此前的大面積缺失某種程度上是整個電影產業缺乏“工業化”的原因所在。今年,多部中國產科幻的相繼面世,是對於此前工業化探索的一個階段性總結。 幾部作品絕非在某一部標準之上起步的“後來者”,而是同在探索道路上的“並行人”。只有更全面理性的看待2019年的科幻電影,才是真正去梳理所謂中國產科幻標準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