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虎皮青貓

    技術方面不多講。其實現在個人拍電影已經不會有什麼技術門檻了,除非你不捨得花錢又想拍出《頭號玩家》的特效。以下重點放在內容方面。

    一部電影,首先是一個故事。三分鐘的故事,你想向觀眾傳達什麼?發人深省的道理、值得回味的情節、客觀的新聞事實,基本上就這三類。(圖為電影《調音師》)

    先把這個故事寫下來,任何視角都可以,然後讓周圍的人讀幾遍。通常一個故事透過文字和影象的途徑傳達給讀者的時間是差不多。如果你的故事不能在三分鐘內讀完,那麼拍成電影也會顯得晦澀難懂或資訊太密集。

    然後找合適的演員。不想請專業人士的話,也可以在一些表演愛好者團隊中找。讓他們看你的劇本,看誰最有興趣。對於業餘人士來說,興趣遠比半斤八兩的演技重要。

    拍完之後,剪輯應該把節奏感放在首位。有一種討巧的辦法是用旁白把激烈衝突的前夕放出來,然後進入某位角色的回憶,在回憶和現實中跳躍,再引出其他角色的回憶,逐漸填充故事。骨架已經在一開始擺出來了,後面的細節都是血肉。

    因為時間太短,上面那種模式最多設定三到五位演員,參與最終衝突的不要超過三位。攝像可能需要兩位,或者演員反覆拍攝同一臺戲,每次抓不同角度。

  • 2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第二節 情節的組成

    “成片中該包括什麼?刪剪什麼?什麼在前?什麼置後?必須對事件進行選擇;作者的選擇有好有壞;其結果便是情節。”

    情節是若干敘事部分有機的統一整體。中外文藝理論家對於情節的組成有著不同的看法,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強調戲劇的完整性時就有頭身尾的所謂三分法,而中國自古就有鳳頭、豬肚、豹尾之說。普遍認為三分法的身子部分有些籠統,隨後出現了起承轉合,也即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四分法,這也就成為影視劇創作中組織情節的慣用方式。有些戲劇理論家有把情節劃分為五部分的,我們在這裡為大家介紹的是三分法。值得強調的是無論哪種分法,影視劇作的情節的各部分一定是緊密相連,統一和諧的。它們之間存在著的不僅僅是時間的先後順序問題,更是因果的邏輯關係問題。

    美國電影理論家悉德·菲爾德從古典的三段體結構總結得出瞭如下三幕劇式的情節組合方式,這是一種普遍的被大眾所接受的創作手法(如圖7-3所示)。

    圖7-3 三幕劇式情節組合方式

    (1)第一幕:開端。

    一個標準電影劇本的篇幅大約有120頁,長兩個小時(電影劇本中的一頁等於銀幕時間一分鐘)。

    第一幕是開端,可看成建置部分,也就是說你要用30頁左右的篇幅去確定你的故事。開端又叫開場或發端,它是衝突的起點,往往表明了衝突引起的原因,確定了衝突的性質,規定了情節的發展途徑,埋伏了人物性格的發展趨勢。也就是說你要在開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歷史背景、時代特徵和人物及其人物關係。透過這些內容引出全片的矛盾衝突,設定懸念,使影片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我們都有這樣的觀影經驗,看電影時我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判斷——我是否喜愛這部影片。大多數編劇也深諳此道,一般大約10分鐘左右,也就相當於你寫的電影劇本的頭10頁,你就應該及時地抓住觀眾。你應該用大約10頁的篇幅來讓讀者明白誰是你的主要人物,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域背景,你的主要人物的需求是什麼,人物的關係是怎麼樣的,什麼是故事的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麼。

    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採訪時,編劇大師羅伯特·麥基介紹說:大凡故事講述的都是生活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一個精彩的故事通常從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狀態開始講起,接著發生了一些不同尋常的事件,使故事主人公的生活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然後,講故事的人開始不遺餘力地講述主人公如何費盡周折去恢復生活的平衡。在努力的過程中,故事主人公的主觀願望與不利的客觀現實頻頻發生衝突。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歷史,所有偉大的劇作家都在劇本中描述了這種主觀願望和殘酷現實之間的根本性衝突。影片《楚門的世界》就是這樣,影片一開始我們就看到生活在一座小城的楚門過著平常人的生活,但是如果劇情照此發展,那麼影片將沒有過人之處,但是透過影片中的一些小細節我們可以預見到主人公楚門看似平靜的生活中隱藏著矛盾,也就預示著他要透過與矛盾的對抗,突破障礙達到自己的目標。由此到達了情節的第二部分:對抗(如圖7-4至圖7-6所示)。

    圖7-4 電影《楚門的世界》海報

    圖7-5 電影《楚門的世界》劇照

    圖7-6 電影《楚門的世界》劇照

    (2)第二幕:對抗。

    對抗也叫做發展,是開端部分的自然延伸,也是故事的主體部分。一般是在劇本的第30頁至90頁。發展段落是矛盾衝突從展開到激化的演變過程。在情節發展過程中,人物性格逐步展現,矛盾衝突漸趨尖銳,主題思想愈益明朗,為高潮的出現準備好了必要的條件。情節的發展部分通常佔作品的主要篇幅。它之所以也被稱為電影劇本的對抗部分,是因為一切戲劇的基礎都是衝突。在前三十頁你給自己的人物規定出需求,也就是他的目標是什麼,你就可以為這一需求設定障礙,這樣就產生了衝突。

    在《楚門的世界》裡,第二幕就是楚門漸漸地發現他公司每一個人都在他出現後才開始真正地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車在反覆來往,更讓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稱是醫生並每天都去醫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醫生。楚門開始懷疑他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他覺察包括他妻子、朋友、父親在內的所有人都在騙他,一種發自內心的恐懼油然而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第二幕之中充滿了與妻子、母親、朋友、周邊,包括他自己產生的衝突,所有人都阻撓楚門離開桃園島,而楚門為知道真相和找到初戀女友羅蘭的信念與不斷出現的障礙進行抗爭。這部電影構思的巧妙也體現在了戲中戲的構想上:此時觀眾知道楚門是在與操縱著他30年的攝影棚中所有的人對抗,在與自己的命運搏鬥,我們關注的是楚門能不能知道真相能不能獲得自由。這些支配著這個故事的戲劇性動作。

    發展部分的要求是跌宕起伏,力求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矛盾衝突得到充分的展現,在九曲連環的進展中,矛盾衝突發展如蓄勢待發的弓箭,直指戲劇的高潮。

    在《楚門的世界》當中,經過楚門屢次三番的抵抗,劇中人,包括觀眾都認為他放棄逃跑又步入正軌的時候,楚門竟然在沒有預兆的情況下失蹤了,他到底去了哪裡。這樣就引入到結區域性分,把故事的戲劇衝突推上了高潮。

    情節的高潮也叫頂點,指作品中衝突充分激化,對立雙方的鬥爭發展到最緊張、最尖銳的階段,是決定衝突雙方勝負和命運的關鍵時刻,又是衝突即將解決的時刻。雖然高潮的時間持續很短,但是在高潮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得到了鮮明、深刻的表現,作品的主題也得到了充分的揭示。經過高潮,矛盾轉化,進入結尾部分。

    這樣大家便可以發現在《楚門的世界》中,楚門密謀已久終於克服了對水的恐懼,乘著維多利亞號在人造的大海上勇往直前的段落正是本片的高潮。

    (3)第三幕:結局。

    結局又叫收場,指矛盾衝突發展的最後階段。衝突得到了這樣或那樣的解決,人物性格的刻畫已經完成,事件有了一定的結果,主題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常發生在第90頁至第120頁之間,故事是如何結束的?主人公怎麼樣了?他是活著還是死了?他是成功還是失敗了?等等。你的故事需要有一個有力的結尾,以便使人理解並求得完整。本片中楚門戰勝了自我走出那個囚禁他30年的虛假社會,並可能與他的初戀情人再次相會,這就是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馬中控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