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大聖淘財

    也許很多人認為1斤豆子做出6斤豆腐是極限,不可能,高不可攀。其實,只要掌握創新方法和創新思維,改變傳統制作工藝和流程,特別是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也會創出人間奇蹟和奇葩。

    黃豆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傳統的做豆腐的一般方法多數是用石膏和滷水做新增劑。一般正常情況下,用滷水點豆腐,可出2.5~2.8斤;用石膏點豆腐可出3~4斤。

    如果採用葡萄糖內脂做蛋白質凝固劑,在泡豆的過程中,按照黃豆的0.2~0.38%的比例加入適當的鹼面,可以提高大豆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因為內脂容易溶於水,可以代替石膏和滷水做新增劑,做出的豆腐肥嫩細膩,味道純正,鮮美可口。在製作的過程中,大豆的蛋白質幾乎沒什麼流失,出品率高,耐儲防腐。

    用內脂做豆腐,要想提高出品率,最重要的還是在製作豆腐的過程中,講求控制溫度和技巧。加入內脂的豆漿,豆漿的 凝固溫度要始終控制在90度的恆溫下,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這是豆漿最佳的豆腐凝固點。如果溫度上升到98度以上,豆漿沸騰,豆腐在凝固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泡,保水力下降,影響出品率,豆腐粗硬。當溫度降低到70度一下,凝固鬆散稀疏,成品硬度差。有個方法和技巧就是當豆漿溫度超過90度的時候,把鍋蓋掀開一條縫,把溫度始終控制在90度左右的最佳溫控狀態。

    另外,也可以用生石膏點豆腐方法。石膏量越大,豆腐中的水分保有量越高,用同樣的豆漿,生石膏能比滷水點出的豆腐產量高出好幾倍,而且成本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使用生石膏的比率不能太大,否則會傷肝和骨髓,引起人體鈣磷比例失調和骨髓健康。

    總之,只要講求科技方法,創新工藝流程,正確把握溫控狀態,擯棄傳統觀念和桎梏束縛,大膽實踐,科學論證,總結經驗和方法技巧,一定會實現豆腐的穩產和高產。

  • 2 # 三農科學家

    問題:做豆腐如何做到1斤豆子出到6斤豆腐?老張:這個正常手段下肯定不可以!豆腐是大家日常非常喜愛的食物,因為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有著“素肉”之稱,在古代也被稱作“窮人肉”,意思是古代低層人吃不起真的肉,吃了豆腐和吃了肉一樣都可以補充人體蛋白質。對於這個問題老張談三農還是很有幾分資格來說一說的,因為家裡以前專門搞過這個生意,給我們這大學食堂送。老張為什麼說這個說法不成立呢?下邊老張談三農仔細的說一下:做豆腐首先要買的大豆,買大豆都是有學問的,我們當地做豆腐的大作坊基本都不買自己當地的豆子,這是因為我們當地的豆子做不出豆腐來,成本太高。我們一般買豆子都是北方的豆子,河北或者東北的,這種豆子顆粒飽滿,出豆率高。接下來就是磨豆子,有經驗的相信都知道一斤豆子磨6~7斤豆漿算是最佳配比了,水太多浪費柴火,也廢人工,水太少豆腐出的少。做豆腐也是一個特別講究良心的職業,因為豆腐裡面摻水簡直不要太簡單。最早的做豆腐的時候都是用滷水,我們這裡叫做漿水湯來點的,這樣一斤豆子最多出豆腐3斤封頂,後來採用石膏點豆腐後,一斤豆子可以出3.5~3.8斤豆腐,可以說憑空多出一斤豆腐來,一斤豆腐八毛錢,也算不小的利潤。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傳統的做法一斤豆子最多4斤豆腐撐死了,因為豆漿才7斤,做六斤豆腐無異於天方夜譚。當然瞭如果強行多加石膏那也是可以做到五六斤的,但是那樣的豆腐根本沒辦法吃,就像豆腐裡面參雜了沙子一樣。後來有人發現了一種新的做法,那就是市場上買精細豆粉,兌水勾兌後往豆漿裡面加,這樣子可以提高豆腐的產量,但是口感要差一些,尤其是豆粉加多了的時候,缺少嫩滑的感覺。

  • 3 # 巧婦曉梅

    一斤豆子能做6斤豆腐?這厲害咯,估計是清湯湯豆腐腦吧?

    根據我自己做豆腐的經驗,一斤黃豆做兩斤豆腐壓得有點幹。

    材料準備好了,第一步就是泡豆子,豆子要提前泡,最好是晚上泡好早上做。

    第二就是磨漿,用果汁機磨好漿放在鍋裡燒熱後用布袋過濾漿,漿過濾好了在倒入鍋裡燒開,燒開在加入點冷漿,關小火,倒酸湯開始點豆腐,酸湯下鍋幾十秒漿開始變像棉花一小團小團的,慢慢鍋裡水變清澈關火,把筲箕放在鍋裡面,往下慢慢壓,把筲箕裡的吿水舀出來,舀完吿水,豆腐沉入鍋底,這時我們用吃飯的碗放在周圍(我們叫團豆腐)時長兩分鐘,把碗拿出來,在把舀出來的吿水慢慢倒入鍋裡,豆腐就浮起來了,在把豆腐裝入筲箕裡,過幾分鐘就可以吃了。

    這是以前的老方法。

  • 4 # 鄉巴老美食

    我說幾點提高豆腐產量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①,泡黃豆磨漿,這兩步大家一般都有做得很好,就不說了;

    ②,漿,燒漿時間不可太短,達到100度後,還燒最好還保持三到五分鐘,我看了好幾個做豆腐的朋友,因為趕時間,總是一燒開就停了。因為在高溫下,時間長一長,大豆蛋白質分子變大,對水份的保持能力增加,對提高產量很有幫助;

    ③,酸鹼度:也是就PH值,PH值小於6.8,偏酸,凝固加快,產量低,口味不好,質感粗糙;PH值大於7,偏鹼,豆花小,不能保持水份,產量也低,同時,成品軟疲無力。解決方法,偏酸時,加1%的鹼水調節。一般很少偏鹼。我朋友做豆腐時很少備有PH試紙,沒有形成好的習慣。

    ④,點漿,點漿溫度,最好在80度左右,他們都是憑經驗,我在我朋友做豆腐的地方看見他們用溫度計測溫點漿,他的產量總是很好。溫度高了,凝固快,產量低;但溫度低了又不利後面工序。溫度低於65度,品感也很不好。

    ⑤,凝固劑,我朋友多用石膏,據說,用氯化鈣或醋酸鈣,產量更高,品味更好。因為氯化鈣或醋鈣使大豆蛋白質更慢。這裡說一下,蛋白質凝固越慢,所所形成的的網路內部的孔眼就越大越多,這樣它的保水性就越好,越快則相反。

    ⑥,加少量生粉可以明顯提高產量和品質,我的一哥們常這樣做,他對外從來秘而不宣。而且他做的豆腐、千張產量高,品質更好,口味更佳。不要錯誤地認為這是在做假,這是有食品科學研究專家的成果為根據的。還有一種專用的食用吸水澱粉也可以用。生粉千萬不能加多。一百斤豆子的漿,加2------3兩吸水澱粉,或者2-----4兩生粉。按石牌人一個活40斤豆子計,加1---2兩生粉即可。

    我試驗過一種複合凝固劑,我覺得很不錯,我誠實地說,這不是我的獨創。我這個配方是對中國農業大學一教授之發明的改進。 複合凝固劑組成 鈣鹽--------------:1--3; 鎂鹽--------------:1; 內脂--------------:0.2---0.3 澱粉--------------:0.5 用量:佔大豆2---3% 鈣鹽:石膏或硫酸鈣或帶結晶水的硫酸鈣; 鎂鹽:氯化鎂或鹽滷; 澱粉:綠豆澱粉最好。 所製作的豆腐有如下特點:

    ①,產率比傳統豆腐高20---30%;

    ② 2,外觀細膩,彈性好,韌性強,不易碎;

    ④,保水性好,無黃水滲出,克服了南豆腐保水性差,外觀差的毛病-------這點重要,南豆腐切開後失水很快,失水就不掙錢了;

    ⑤,能煎、炸、炒、燉、涮,切薄片、細絲也不易碎。

    不知說的對不對,還請大家來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潰瘍性結腸炎用什麼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