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那年那月lhy
-
2 # 跟我觀世界
冷戰初期,由於美國綜合實力上佔優勢,美國憑藉軍事實力上的優勢佔據戰略優勢,比如美國迫使蘇聯撤走了在古巴的導彈。
冷戰的第二階段是從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這一階段蘇聯強勢擴張,美國則處於戰略守勢,可以說蘇聯正是在這一階段在軍事實力上超過了美國,美國的霸主地位被動搖了,因此美國採取外交戰略手段來遏制蘇聯的擴張。
第三階段就是蘇聯解體了,這一階段美國主要靠經濟和科技實力佔據優勢。
-
3 # 浮生半日閒yylsg
美國的遏制戰略應該是貫穿整個冷戰史的大戰略,體現在對社會主義制度的遏制,也即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保護。
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美國的戰略也在不斷微調,從最初的全面遏制,並不斷完善該機制,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及建立北約,從各個方面進行。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如歐洲為擺脫美國,選擇走向聯合,蘇聯與中國的交惡,美國國內政府的更迭,戰略機制也有所調整,美國展開區域性的進攻策略,卻又陷入戰爭泥潭不能自拔,蘇聯有步步緊逼,美國可以說改為防禦。進入80年代後,美國政府首腦的變換,迎來了戰略的再次調整,開始了主動進攻和靈活反擊的階段。
最後也是因為蘇聯解體,使冷戰的和平結束。
-
4 # 可緩歸矣736
對題主的問題,我可以分三個階段來回答。
一,是在二戰初始階段,別的國家有的己經參加到二戰當中,或正在準備加入二戰,而這時的美國不單不急於加入二戰,而是看準了發財的機會,向弱小國家及其它國家推售軍火,放開美國經濟市場,形成對外自由貿易,使美國藉助二戰機會賺取利益。直至到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美國宣佈加入二戰的這一段時期,美國都在積極與世界其它國家做生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大量銷售軍火,二是經濟貿易包括農產品,礦產,食品,鋼鐵,銅鋁等產品,後來有人說:美國發二戰財確實是這樣。
二,是在二戰幾年間,別的國家在投入戰場積極抗戰,有的在戰火燒到之處,國家輪陷,民不聊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困難,譬如二戰時期的,英國,法國,蘇聯,中國等國為二戰付出了巨大犧牲,破壞了國家的生存環境。美國這段時間也參加了二戰,但是戰火沒有燒到美國本土,美國在參加二戰的情況下,另一方面,在和其它國家進行生意往來。二戰使絕大多數國家得到破壞,仗越大越貧窮。唯獨美國,抓住二戰機遇,等戰爭結束給美國造成豐厚的財富積累。
三,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國,唯獨美國經經濟強大,損失相比要小很多。形成這樣的結果,原因是二戰時期,戰火沒有直接危害到美國本土。其次是別國忙於戰爭,美國忙於做生意賺錢,雖然,後來加入二戰之中,也沒有放棄做生意。等戰爭結束後,別的國家包括當時的德,英,法,蘇聯,日本,中國,印度都沒有美國強大。美國自然成為全世界的領頭羊。當時,在美國昌導下美元成為世界通用貨幣。而且,協助聯合國制訂的一系例,條約,協議,法規,規則,是建立在美國價值觀基礎上制訂成立的,延續執行至今。
二戰結束後的,二三十年間,蘇聯在生息養生的基礎上,加快發展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座的國家。從此世界進入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利益爭奪和軍事霸權時代,產生了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從總體上看來,美國佔據世界總體位置比前蘇聯要多,這裡面有兩個因素:一是美元成為世界貿易通用貨幣,為美國霸權提供不斷的財源支援。後來美國看到黃金值錢,又是世界範圍內交易最穩定,最廣範應用的交易品種,就把美元與黃金交易捆綁在一起,這一行為給美國帶來其它國家無法相比的財富。
二是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加上石油能源在全球範使用的不斷興起擴大,美國抓住機遇把美元與黃金脫鉤,緊接著進行美元與石油貿易捆綁結算,這樣做使美國能夠收取世界財富,為美國霸權提供原源不斷的經濟支撐。
在蘇聯沒有解體之前,是和美國平起平座的霸權國家,但是,在美國里根總統的星球大戰計劃及後來更進一步的軍備競賽當中,由於蘇聯的盲目跟進互相競爭,在加上內部存在的種種因素,被美國託垮成為肢離破碎的國家。
在蘇聯解體後,美國失去了蘇聯的遏制藥束,更加猖狂,在全球範圍內的佈置軍事實力,成為有持無恐,肆意妄為的霸權主義者。
回覆列表
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戰略的核心是來自喬治凱南的“遏制戰略”。該戰略主張美國應該正視自身的實力,認識到美國實力的侷限性。因此不應該直接和蘇聯爆發對抗,而是要圍堵蘇聯。凱南認識到蘇聯國內問題累累,只要堵住蘇聯的出口,他自身的內部矛盾就會將自己拖垮。這個戰略應該說是以現實為主理想為輔的戰略。他一方面正確分析了美國自身的實力和蘇聯的內部矛盾,同時也主張美國可以發揮自身體制上的優勢,引導蘇聯的衛星國。好景不長,沒過幾年,美國的決策者們就“走樣兒”了。1956年的蘇伊士戰爭(也稱第二次中東戰爭)就是很好的一例。在這張戰爭中美國並沒有支援自己的盟友英法兩國,而是支援埃及的納賽爾!美國認為,二戰後的世界應該建立在沒有殖民統治的基礎上,而美國應該為這個理想而奮鬥,反對英法企圖恢復對蘇伊士的控制這種殖民行為。結果美國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脫離殖民統治的國家大多投靠了蘇聯或者參加了不結盟運動,並沒有如美國所願興高采烈的加入新的理想世界。美國走的另一個極端就是越南戰爭。這既是對喬治凱南戰略的曲解,也是理想主義外交的另一個極端——以無限的熱情投入到某一項事業中去,而不分析它對美國的核心利益到底有何價值!這其中也體現出了美國外交的一項隱藏的弊端——就事論事的處理外交事務,缺乏大局觀。在越戰中,美國片面的認為這是遏制蘇聯擴張的戰場,但是卻忽略了六十年代最重要的一件地緣政治大事件——中蘇交惡。這裡多說一句,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對北越的錯誤認識對今日的南海問題有一定得借鑑意義:美國沒有把越南戰爭和中蘇交惡的大背景相結合,片面的認為這是阻止蘇聯的一部分,將北越視為受蘇聯指使的侵略者。多年後,曾參與過相關談判的蘇聯人員回憶說,當時蘇聯對北越的影響力並不大。沒錯,北越首先認為統一越南是它的內政,再加上北越多次入侵高棉和寮國,實際上,越南是想擺脫蘇聯的控制,並且成為東南亞地區的領導者!基辛格在回憶錄中承認,美國看錯了越南。不過進入七十年代,美國外交有所好轉,逐漸的迴歸了正軌。這是因為在這個十年裡出現了兩位傑出的戰略家: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雖然他們倆從年輕時在哈佛大學任教期間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還時常互相諷刺。二者的外交風格也不相同,基辛格喜歡秘密外交,喜歡玩弄權術並篤信實力;布熱津斯基則支援把地緣戰略視為國家外交戰略的核心,把人權外交和實力相結合。但是在外交政策的具體實施上卻“英雄所見略同”:他們都主張把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聯起來,從中找到背後的邏輯和主線。比如基辛格認為開啟中美關係的大門,從戰略上講可以塑造一個全新的三角戰略平衡,從戰術上講也有利於對北越施加壓力,加強美國在越南問題中的地位。布熱津斯基也主張把美蘇戰略武器談判和蘇聯在埃塞爾比亞的干預相結合。把中東亂局、伊朗伊斯蘭革命和蘇聯入侵阿富汗等事件串在一起,正確認識蘇聯尋找印度洋出口的企圖,並以此制定美國的地緣戰略。可以毫不客氣的說,直到今天,美國依舊在吃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當年留下的外交紅利! 可惜,美國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冷戰剛一結束,“美式理想主義”又抬頭了,加上1991年海灣戰爭,美國漂亮的大勝,使得費腦子的現實主義外交再次被冷遇。直到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美國摔了個灰頭土臉,這才回過味來。究其原因,現實主義外交的主色凋是灰暗的,是悲觀的。而美國民眾向來懷有一種“天生的樂觀”。但是,羅伯特·D·卡普蘭曾說過:盲目的熱情會導致事情向錯誤方向發展,而悲劇性思維有助於避免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