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史論今道人生百態

    一、張載的經歷

    張載,又稱張子,字子厚,漢族,祖籍大梁(今開封),徙家鳳翔郿縣(今寶雞眉縣)橫渠鎮,人稱橫渠先生。他是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也是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

    張載自小住在西北邊境,因為家中貧困,無力返回故里開封,因此對當時外敵入侵和朝廷軟弱有極深的印象。

    21歲的時候,張載就向時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主持西北防務的范仲淹上書《邊議九條》,以求為國收復失地,建功立業。後來,在範的勸勉下,投身儒學,苦讀中庸。

    二、張載的思想

    張載寫過儒學著作《西銘》《東銘》《正蒙》《經學理窟》及《易說》,其中以《正蒙》最為重要。《正蒙》有幾句話讓我刻骨銘心,馮友蘭先生稱其為“橫渠四句”‘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通過在佛學、儒學、道學之上,互相借鑑,互相補充,形成了自己的學說體系:“關學”。可以說他的學術成就足以堪當以上這幾句話。

    後人將其列入“北宋五子”之中,名至實歸。張載喊出了幾千年中華精神最響亮的口號,他的學說和志向都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當年的張載在官場並不如意,他和其弟張戩與王安石的變法政策意見相左,因此受到打壓。但是,張載通過自己的學說為理學的建立打下了奠基之功。

    張載認為物質的氣作為宇宙本體,只有存在形式的不同變化,不是物質本身的消滅和化為無有了,氣是永恆存在的。如此,張載關於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物質的永恆性思想,是古典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最高成果。

    三、周敦姬的經歷

    周敦頤,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

    周敦頤十五歲這一年,父親因病去世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頤跟著母親投靠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今衡陽市二中)構亭植蓮,周敦頤負笈其間參經悟道。

    熙寧五年,周敦頤不幸感染了瘴癘,辭官歸隱定居在廬山蓮花峰下,他將母親的墳墓也從潤州遷來葬在離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將門前的小溪正式命名為家鄉的“濂溪”。定居於江西廬山濂溪書堂。熙寧六年(1073年)六月七日,病死於廬山濂溪書堂,終年五十七歲。

    四、周敦姬的思想

    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慾、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周敦頤是宋明道學的開創者。在當時儒、佛、道合流的形勢下,從對於《老子》的“無極”、《易傳》的“太極”、《中庸》的“誠”以及五行陰陽學說等思想資料進行熔鑄改造,併為宋以後的道學家提供“無極”、“太極”等宇宙本體論的範疇和模式來說,周敦頤確有“發端之功”。二程的“擴大”,朱熹的“集大成”,就一定意義說,都不過是在周敦頤原有的思想基礎上使道學理論更加完善化、系統化而已。

    五、張載與周敦姬思想的異同

    理學作為官方正統文化的儒家文化,發展到宋朝,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也湧現出一批人們耳熟能詳的大家,如二程、張載、周敦頤、邵康節而被稱為“北宋五子”。

    理學,或稱道學,亦稱義理之學,是宋元明時期儒家思想學說的通稱。理學,以宋儒論學多言天地萬物之理而名。道學,以當時流行稱謂、且《宋史》有《道學傳》而名。又因其始興於宋代,又稱宋學,與漢學相對。

    理學內部學派林立,觀點多樣,爭論不休。大體上可分為兩派,一派以周教頤、程順、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一派以陸九淵、王陽明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心學”。他們不是以‘理’作為最高理論範疇,而是以‘心’作為最高理論範疇。

    這兩派理學家在哲學的基本問題諸如宇宙起源、理和氣的關係問題上,均有不同的看法,不過,他們的分歧,多屬於唯心主義內部的分歧性質。

    而與他們不同的是以張載、陳亮、葉適為代表的則是元氣本體論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具體分以周敦頤為代表的‘濂學’,有以程顥、程頤為代表的‘洛學’,有以張載為代表的‘關學’,有以朱熹為代表的‘閩學’。這‘濂洛關閩’之學雖各有側重,但有其共同點,那就是都主張以‘理’為最高理論範疇來展開各自學術體系、來論證‘理’的永恆性。

  • 2 # 話說唐秦

    挑燈夜話說張載

    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合稱“北宋五子”,他們是北宋理學發展的先驅,其中周敦頤和程顥、程頤是師承關係。

    周敦頤為宋代理學的開山之祖,他將道家無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闡述了理學的基本概念與思想體系。張載則發展了“氣一元論”思想,為古代中國辯證法兩一學說的整合者。

    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大家耳熟能詳。今天重點談談張載,就從唐山“灤州橫渠書院”談起。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張載青年時喜論兵法,後求之於儒家“六經”,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後辭歸,講學關中,故稱其學派稱為“關學”。

    灤州,一座千年古城,物華天寶、人文薈萃。灤河水滄海橫流,文峰塔雲端競秀。在這片孤竹故國大地上,曾有“夷齊讓國”、“老馬識途”的故事,深厚的文化底蘊,薪火相傳,造就了現代城市的輝煌。

    始建於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的“橫渠書院”,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唐山境內最早的書院,開了“關學東進”的先河。據灤州橫渠書院碑記載:橫渠先生,先世本大梁人……五世孫曰晉,食邑於灤。晉見灤有橫山,追思祖號,乃題其居曰“橫雲清逸”。

    張載五世孫張晉在灤州見橫山,念橫渠,想起韓愈的名句:“雲橫秦嶺家何在?”於是他在灤州宅院門額上以“橫”字為首,題寫了四個個大字“橫雲清逸”,意思是以先祖橫渠先生那樣清正自勉。又在城東南筑書室,奉先人手澤,匾曰“橫渠書院。”

    張載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為歷代傳頌不衰,它所蘊含的偉大理想和抱負,一直是歷代儒者賢士“修齊治平”的理想與追求。

    禮儀之邦,灤澤千里。受其影響人文鼎盛。清朝年間,在灤州城內曾有兩戶人家,西家姓吳,東家姓霍,兩家中間是一道火牆。因建房發生爭執,後來吳、霍兩家中間各讓出三尺,留下了六尺寬的衚衕,知州將其命名為“仁義衚衕”,並制匾懸掛以此教諭後人。

    繼張子關學,秉聖賢之德。

    今灤州人民政府投資興建了文化底蘊厚重的學校——灤州橫渠實驗中學。

    “橫渠書院”所傳播的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灤州學者從陝西郿縣,即當年張載先生親手栽植的柏樹下,取回一捧新鮮泥土,帶回學校,撒在了張載子孫曾經生活過的故土。

    橫山常在,

    灤水恆流。

    橫渠書院,

    文脈傳承。

    [贊][贊][贊][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馬上添二胎,怎樣告訴老大父母的愛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