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設計老吳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共4顆,是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共發射了4顆,即FY-1A衛星,FY-1B衛星,FY-1C衛星、FY-1D衛星。

    FY-1A,1B是試驗型氣象衛星,分別於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用長征四號火箭發射,衛星本體是1.4×1.4× 1.2米的六面體,星體外側對稱安裝六塊太陽帆板,衛星總長度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軸定向穩定,衛星高900公里,傾角99°,週期102?86分鐘,每天衛星繞地球為14圈。首顆 FY-1A衛星入軌後獲取了大量高質量雲圖資料。由於姿態失控,衛星工作了39天;FY- 1B衛星的姿態控制系統比FY─1A有明顯改善,但系統的可靠性有待進一步改進。。這兩顆衛星上裝載的遙感器,成像性

    能良好,獲取的試驗資料和執行經驗為後續衛星的研製和管理提供了有意義的資料。FY-1A是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標誌著中國已躋身世界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執行氣象衛星國家的行列。

    FY-1C於1999年5月10日發射,運行於901千米的太陽同步極軌道,衛星設計壽命3年。衛星的主要遙感器是甚高解析度可見光-紅外掃描器,通道數由FY-1A/B的5個增加到10個,解析度為1100米。衛星獲取的遙感資料主要用於天氣預報和植被、冰雪覆蓋、洪水、森林火災等環境監測,FY-1C衛星因其在軌執行的穩定性和獲取資料的準確性,而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業務極軌氣象衛星序列,成為中國第一顆被列入世界氣象業務的衛星。

    FY-1D衛星從2000年開始正樣設計,於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B火箭發射升空。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第一顆傳輸型極軌遙感衛星。其主要任務是獲取國內外大氣、雲、陸地、海洋資料,進行有關資料收集,用於天氣預報、氣候預測、自然災害和全球環境監測等。

    風雲二號

    FY-2A衛星是中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第一顆試驗衛星,FY-2A衛星於1997年6月10日發射成功,姿態均為自旋穩定,只有一個三通道掃描輻射計,設計壽命3年。 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者進行業務使用。衛星雲圖資料在監測颱風和海洋天氣、暴雨預報、為防汛服務、進行青藏高原上空天氣系統分析、航空氣象保障及氣候變化等方面已發揮出重要作用。

    FY-2A衛星運行了3個月左右就開始出現一些故障,只能間歇性工作,每天工作6到8小時之後就要休息。在氣象業務應用上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最終沒有實現業務化。

    B星編輯

    FY-2B衛星是中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第二顆試驗衛星,FY-2B衛星於2000年6月25日“長征三號”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於7月6日成功獲取第一張原始雲圖。姿態均為自旋穩定,只有一個三通道掃描輻射計,設計壽命3年。

    FY-2B星發射上去之後,運行了不到8個月,星上有一個部件開始出毛病,衛星轉發下來的訊號比正常情況下衰減很多,接收起來非常困難。在氣象業務應用上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最終沒有實現業務化。這顆衛星的執行給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後續衛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C星編輯

    FY-2C衛星是中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第一顆業務衛星。2004年10月19日,FY-2C衛星發射升空後,24日定位於東經105度赤道上空,定點距地面36000千米,佔據了FY-2B衛星位置,以對亞太地區氣象情況進行觀測。衛星定位後4天,地面應用系統進行了適應性除錯,與衛星進行了技術對接,打通了業務測控、資料傳輸與轉發通道,開通了掃描輻射計。

    D星編輯

    2006年12月8日風雲二號(FY-2D)靜止業務氣象衛星發射成功,實現了“在軌備份”。風雲二號D星執行穩定,技術狀態良好。

    E星編輯

    2008年12月23日08時54分04秒,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三顆業務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E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風雲二號E星的成功發射,為中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增添了新的一員,對於確保中國靜止氣象衛星觀測業務的連續穩定執行具有重要的意義。

    F星編輯

    2012年1月13日8時56分,風雲二號07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風雲二號F星是風雲二號

    風雲二號F星

    風雲二號F星 (3張)

    03批3顆衛星中的首發星,星載兩個主要載荷:掃描輻射計和空間環境監測器。

    掃描輻射計包括1個可見光和4個紅外通道,可以實現非汛期每小時,汛期每半小時獲取覆蓋地球表面約1/3的全圓盤影象。同時,風雲二號F星還具備更加靈活的、高時間解析度的特定區域掃描能力,能夠針對颱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進行重點觀測,將在中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空間環境監測器實現對太陽X射線、高能質子、高能電子和高能重粒子流量的多能段監測,用於開展空間天氣監測、預報和預警業務。

    首顆發射

    2008年5月27日11時02分,中國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中國自行研究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顆裝載10餘種先進探測儀器的衛星升空後,將使中國氣象觀測能力得到質的飛躍。

    第二顆

    2010年11月5日,中國“風雲三號”第二顆氣象衛星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次發射極軌氣象衛星下午星,它將和“風雲三號”A星組成上下午雙星同時在軌執行的格局。

    發射成功

    2010年11月5日凌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把第二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顆衛星將與第一顆“風雲三號”組網執行,由原來的一天全球掃描2次變為4次,從而提高對臺風、雷暴等災害性天氣的的觀測能力。據悉,“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和“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均為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總研製。據瞭解,除了天氣預報外,“風雲三號”B星還有監測乾旱、水災、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全球冰雪覆蓋和臭氧分佈以及區域空氣質量的能力,甚至還能對全球糧食產量進行預估。

    根據計劃,中國將在未來10年發射14顆氣象衛星。

    第三顆

    臺北時間2013年9月23日11時許,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將第三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中國第三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將與正在軌執行的兩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組網執行,進一步提高中國氣象觀測能力和中期天氣預報能力。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在全球範圍內實施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探測,主要為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氣象引數,並監測大範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同時為研究全球環境變化、探索全球氣候變化規律以及航空、航海等提供氣象資訊。

    中國第一顆和第二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為試驗應用星,分別於2008年5月和2010年11月成功發射,仍在軌穩定執行。“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實現三星組網後,其觀測資料更新時效將由12小時縮短為6小時,從而大幅提高中國氣象觀測能力和中期天氣預報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晝夜不寧如何用藥?中藥側柏葉治歷節風痛,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