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個時候的女性之美和古代大多時期的審美開始出現不同的審美,她們多以豐腴的體態為美?
11
回覆列表
  • 1 # 趣向雜談

    當人們提到大唐的美女時,首先想到的大概是“梨花帶雨,豐腴豔美”的楊貴妃吧,當提到大唐審美時,應會脫口而出“以胖為美”,如果留意觀察唐代繪畫、雕塑、陶俑及各類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女性形象,給人最突出的印象一定是“豐肥濃麗”。那麼,是不是唐代將近三百年一直都崇尚“豐頰肥體”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唐人的世界,嘗試著去還原真實的大唐審美面貌。

    初唐:瓊容纖腰弄明月 在初唐早期秉承前代遺風,女子以腰肢纖細為美。如唐初僧人法宣曾在《和趙王觀妓》詩中雲“宮裡束細腰”,杜易簡《湘川新曲二首》詩中亦有“纖腰向舸底”,“小腰麗女奪人奇”之句,劉希夷在《公子行》中亦言:“願作輕羅著細腰”,李百藥的《少年行》也曾提及:“一搦掌中腰”。由此可見,“纖腰弄明月”在唐初社會達成共識。

    然而唐人的女性審美觀很快就發生了變化。據《舊唐書·外戚傳》載:“公主豐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則天以為類己。”據記載可知,武則天和太平公主都長得豐腴肥碩,且是額頭寬闊,下巴豐滿。她們的體態已完全不同於初唐前期的纖瘦一族,並且武則天憑藉她的長相贏得了“嫵媚”的稱號,這說明初唐女性審美觀已經露出了新變的端倪。

    並於武則天執政時期,“面部豐腴,體態略胖”取代纖瘦成為審美主流並在女性中普及。而這種改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下三種因素。 近代學者陳寅烙先生曾說: “唐代創業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竇氏,即給豆陵氏,高宗之母為長孫氏,皆是胡種,而非漢族。” 胡人以遊牧為業,婦人也從事生產勞動,騎馬涉獵的生活需要強健的體魄;他們希望牲畜肥壯,故以肥大為美;他們的性格粗獷豪邁,這些都導致他們在女性審美上持“以豐肥壯碩為美”的觀點。

    此為一也。 統治者的審美嗜好很容易為全社會所認同,“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唐朝在位統治者的個人喜好也引導著社會的審美風尚。此為二也。

    唐代社會風氣開放而有北朝尚武遺風,對女子的禁錮和約束也比較少,女性外出活動較多,常參加騎射一類的活動,因而體質健壯,身姿英挺。而這樣的社會風氣也決定了社會的審美風尚。此為三也。 以上三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孕育了新的時代風貌。而這種審美觀念所體現的是一種力量型的、開放相容的文化視野,是時代風貌的一種透射。

    盛唐:豐腴豔美出芙蓉 王永平先生曾言: “一個時代的審美情趣,最能體現那個時代文化的精神特徵。“ 豐腴富麗、雍容華貴的女性審美觀則體現了大唐開元盛世“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時代特徵。而盛唐女性中最矚目的明星則非楊玉環莫屬。

    那麼楊玉環的芳容又是什麼樣子呢?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貴妃素有肉。” 董廣川在給唐代著名人物畫家周昉的《按箏圖》作跋時也說: “常持以問人曰:‘人物豐穠肌勝於骨,蓋畫者自有所好哉?’餘曰:‘此故唐世所尚,嘗見諸說,太真妃豐肌秀骨。

    今見於畫,亦肌勝於骨。昔韓公言曲眉豐頰,便知唐人所尚,以豐肌為美。昉於此知時所好而圖之矣。’” 由此可見豐腴與圓臉是當時的主流審美。

    李白也有詩言“顏如赬玉盤”。然而致使宋代至今的人們都認為楊貴妃是胖美人的卻不是上述記載,而是由宋代蘇軾《送莘老求墨妙亭詩》中“短長肥瘦各有態,環肥燕瘦誰敢憎”之句而產生的成語“環肥燕瘦”。

    從此以後,燕瘦和環肥也就成了代表了漢、唐兩個朝代風格迥異的女性審美觀的代名詞,楊貴妃也由此成了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胖美人”。 並且透過《搗練圖》與《遊春圖》中女性樣貌也可印證盛唐”赬玉豐腴,瓊肌秀骨”的主流審美。

    正如杜甫《麗人行》中所言:“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然而盛唐除“膚潤玉肌豐”的審美觀念之外是否依舊流行著其他審美觀念呢?答案是肯定的。 從玄宗寵愛的梅妃與楊貴妃這兩位美女來看,當時對其描述為“梅妃清瘦俏麗如梅,玉環豐腴豔美如出水芙蓉”。

    由此可見受寵的梅妃的清瘦亦為當時的審美觀念。且玄宗為太子選妃時,讓高力士派人選民間美女“細長白晳者”五人以賜太子。可見,身材細,高挑,面板白皙者亦為當時的選美標準。

    因此,即使是以“以胖為美”為主流審美觀念的盛唐亦不排斥清瘦,高挑的審美觀念。 中唐:素女腰支輕若燕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安史之亂是唐代社會的轉折點,它打破了太平盛世,也擊垮了唐人的自信與豪邁,人們的審美心理也發生了極大的扭轉。

    就女性審美觀而言,纖瘦輕盈又逐漸取代了豐肥穠麗,成為流行時尚。 在中唐,女性在體態上也呈現出了這一特定時期的特點,那就是纖瘦。但這一時期的纖瘦不同於唐初乃至六朝的纖瘦羸弱,不勝羅綺,而是瘦勁輕盈。

    章孝標在《柘枝》一詩中言道:”柘枝初出鼓聲招,花鈿羅衫聳細腰。“鮑溶在《霓裳羽衣舞》亦云“素女腰支輕若燕”,元稹在《和樂天示楊瓊》也寫道:”腰身瘦小歌圓緊“,白居易的”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亦廣為傳頌。

    由此可見,在中唐,”纖瘦輕盈“取代了"穠麗豐腴"成為了社會審美觀念的主流。而這種審美觀念的轉變也是大唐由盛轉衰的對映與寫照。 晚唐:凝腰憑欄倚風軟 《太平廣記》中記載: “臨淮武功業,鹹通中任河南府功曹參軍。愛妾曰非煙,姓步氏,容止纖麗,若不勝羅綺。“ 方幹在《贈美人》詩中寫道:“剝蔥十指轉籌疾,舞柳細腰隨拍輕。”而此詩所贈之人便是代表唐朝先進風尚的舞妓。

    由此也可推知,”素肌纖弱、不勝羅綺“成為了當時的審美主流。例如溫庭筠在《金虎臺》中亦寫道:‘纖腰玉樹春”,杜牧在《大雨行》中亦言:’眼底不顧纖腰娘“,於僨在《宮怨》中亦云:“誰憐頰似桃,孰知腰勝柳。”。 總觀晚唐女性審美風尚,與盛唐的流行趨勢有很大差異,與中唐特色也略有不同,尚纖細羸弱成為女性審美的主要準則。

    這與末世的時代特徵是相符的。晚唐國運衰竭,處於末世的人們再也沒有盛唐人蓬勃的朝氣和向上的激情,也失去了中唐人求新求變的勇氣。他們關起門來,縮避在個人的狹小空間裡,用哀婉、幽怨的筆調書寫著他們的感傷與無奈。較之於雍容典雅,勁瘦輕盈,他們更欣賞纖弱柔婉之美。

    在晚唐,素肌纖弱,不勝羅綺似乎越來越來成為美人的標誌。 當談及唐朝”以胖為美“的觀念時,我認為更多的是一種對盛唐的懷念與傾慕。以盛唐一時的風尚來代表整個大唐,其所蘊涵的也有對盛唐氣象的恢宏闊大實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一顆璀璨明珠的讚賞與誇耀。

    綜上所述,人常說的唐人“以胖為美”並不是指唐代將近三百年的整體狀況,而僅僅指盛唐時期的女性審美觀,然縱觀大唐王朝,從大的方面看,人們的女性審美觀經歷了由以纖瘦為美到以胖為美,再回到以纖瘦為美的過程,其中“以胖為美”最能代表唐代特色,所以被人們口口相傳直至今天。

  • 2 # 使用者4784931870004

    唐朝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是最為強盛繁華的一個朝代。在唐朝的統治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繁華,百姓安居樂業,基本都能做到吃飽飯。所以唐朝時期的人們基本上都不像前朝一般骨瘦嶙峋,幾乎每個人的身材都是較為豐滿的。所以在唐朝,胖可以說是對國家強盛最好的體現,因此唐朝以胖為美也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了。但是唐朝以胖為美的“胖”指的並不是肥胖的一類,畢竟無論在哪個年代,也不會有人對特別肥胖的人產生美感吧?唐朝的審美觀是很正常的,他們喜歡的只不過是微胖的女子,所以千萬不要對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觀產生錯誤的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人為何不儲蓄,是理念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