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言軍事

    蘇聯在戰後沒有發展輕工業?這麼講好像不太準確。因為蘇聯輕工業的真正問題發展得不夠快、不夠好,但並不等於蘇聯輕工業發展長期停滯。

    實事求是地講,蘇聯輕工業發展速度還是很快的。早在1925年開始執行的“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就給輕工業制定下了年均增長18.2%的很高發展速度,到1929年“一五”計劃結束時,蘇聯輕工業增長了95%。

    但需要說明的是,蘇聯工業化啟動時的國內外大背景都決定了其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和軍工業,以鞏固國防、抵禦外敵入侵併擺脫沙俄時代工業產量僅佔全球2.6%、大部分機器裝置嚴重依賴從西方進口的“掐脖子”現象。

    而且,如果不優先發展重工業,輕工業也會後繼乏力——蘇聯從內戰結束後開始經濟重建,到1928年這個階段真正結束時蘇聯仍是一個農業佔國民總產值54.9%的農業國。輕工業雖然有所恢復,但半數以上的鍋爐和發動機都已老化甚至壞掉,進一步發展嚴重受制於落後的重工業(因為當時蘇聯機器裝備難以自給自足)。

    可見,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為輕工業發展助力並向農業提供化肥、農用機械等生產資料,這個路子肯定是沒有錯的。

    當然,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也確實造成了經濟結構不均衡的問題,但是蘇聯高層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相應地在制定“二五”計劃時打算優先發展輕工業,準備到1937年讓輕工業比1932年增長168.8%,而重工業增幅降至109.4%。

    可是由於歐洲風雲突變(特別是1933年希特勒上臺),新一輪世界大戰爆發的危險愈發迫近,蘇聯只好修訂“二五”計劃繼續將重工業置於優先發展位置。即便如此,到1937年蘇聯輕工業仍增長近1倍。

    而在“三五”計劃中,蘇聯也給予了輕工業72%的增幅,但被德國入侵打斷。進入衛國戰爭期間,甭管哪個參戰國都秉承重工業(特別是軍工業)絕對優先的原則,這期間蘇聯重工業一度佔到整個工業產值比重的74.9%。但戰後一進入恢復階段,蘇聯高層就馬上著手壓縮重工業、提振輕工業,到1950年輕工業佔比已回升至31.2%,之後雖然比例下滑但也維持在25%左右。

    需要說明的是,直到冷戰末期歐美髮達國家工業也同樣是重工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1987年資料)——英國為68.5%、美國為65.7%、日本最高達到75.2%,可見蘇聯輕重工業比例還是比較正常的,真正失調的是3大產業比例和農、輕、重比例。

    我們在一開始就強調,蘇聯輕工業的問題在於產量太低、質量也不高,這個問題在國際能源價格高企、蘇聯外匯收入大增的階段尚不明顯(因為可以從國外大量進口消費品),但進入1986年之後,蘇聯不但需要拿出外匯去買石油,而且日用商品短缺問題也變得很嚴重了——肉類、菜油、香腸、水果、蔬菜、針織品供應都存在缺口。

    可話又說回來,輕工業(特別是食品工業、紡織和服裝工業)不是孤立存在的工業門類,而是需要重工業、農業協同配合才能高效運轉。由於蘇聯農業被壓榨太狠發展緩慢,結果給輕工業嚴重拖了後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沒有糧食、牲畜、棉花怎麼加工食品、製作服裝?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蘇聯居民貨幣收入在上世紀80年代增速迅猛,年均漲幅超過15%,而同時期輕工業、農業增長率分別只有7%和0.7%,生產和消費很快就脫了節。可見,蘇聯輕工業的真正毛病不是沒有發展,甚至都不是發展速度太慢,而在於蘇聯經濟在畸形道路上走的太遠,整個體系已陷入僵化、失調、低效的泥潭難以自拔。

  • 2 # 科羅廖夫

    蘇聯解體已經過去快30年了。人們普遍認為,蘇聯工業生產的產品質量低下,在消費者中大多不受歡迎。這是對蘇聯商品的刻板印象,儘管當時國際關係緊張,但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關係繼續保持和發展。蘇聯出口產品的質量往往比國內產品高得多,因此外華人對 Made in CCCP 產品表示讚賞。總之,蘇聯生產的商品在歐洲和西方國家中都很搶手。

    蘇聯的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無人不知曉。在第三世界的獨立鬥爭中,大量AK-47步槍來自蘇聯,這支步槍甚至出現在莫三鼻克的國徽上。北約的軍事專家指出,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在作戰上比其他步槍有很大的優勢。

    石油和石油產品的出口給蘇聯的國庫帶來了巨大的收入,約佔蘇聯貿易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在全球市場上,蘇聯石油的品牌是URALS。市場需求量大,價格實惠,直到1986年石油價格被西方國家操縱,人為崩潰,蘇聯才真正崩潰。

    VAZ-2121 拉達 NIVA,是1977年前蘇聯時期生產的一款越野車,當時暢銷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出口量巨大。蘇聯生產的所有汽車中,有80%用於出口,而國內的汽車卻嚴重短缺。蘇聯人民認為,NIVA與世界知名的路虎Range Rover品牌和梅賽德斯賓士品牌等量齊觀。在效能上,它在同類汽車中首屈一指。拉達汽車在蘇聯海外也很受歡迎,比如莫斯科人-408汽車,一半產量以上的莫斯科人-408汽車都是出口的。蘇聯的卡馬斯載重汽車也舉世聞名,它最初是為國防工業設計的,非常成功,每年出售數十萬輛汽車。卡瑪斯是一款非常優秀的適合比賽和軍用的卡車,效能強悍,經常在達喀爾獲獎。卡瑪斯貨車什麼都好,但只有一個缺點:它不適合商業拉貨。

    1950年代,蘇聯生產的鐘表物美價廉。蘇聯鐘錶出口量很大,約佔總產量的40-50%。

    當然,還有蘇聯的伏特加、魚子醬暢銷海外,不勝列舉。蘇聯以前有一些非常棒的日用工業品,筆者在蘇聯的時候,曾買過一臺舊的29寸蘇聯產大彩電,整個電視機是一個1米6高的大櫃子,有辦公桌那麼大,四個人才抬上樓,開機以後特別熱,那發熱,冬天可以當暖氣烤火用,然後就一年壞了兩次。

    蘇聯電子管的電視機,不僅耐操,而且發熱量大,冬天可當小暖氣,出現故障的時候還能經常引發電線線路的火災,據統計,蘇聯在80年代的城市火災,因為電視機著火引發的比例甚至比電爐子還要高。有很多華人因為愛俄國,所以暢想懷念蘇俄產品的厚道可靠耐用,其實他們都不知道,80年代蘇聯彩色電視機返修比例竟然是20%。

    在蘇聯時期,對民用工業產品有一種變態的價格限制和國家補貼。蘇聯人甚至把商品價格銘刻在不鏽鋼湯勺和玻璃杯上面。蘇聯還對大多數日用消費品和民用工業品進行價格補貼,甚至對進口的消費品或奢侈品進行補貼,譬如進口的香菸,酒和化妝品。

    所以蘇聯大多數市場上的商品,都是禁止或限制私人攜帶出口的。素以在蘇聯海關的出口目錄上,詳細規定著各類消費品的出境攜帶種類和數量限制,變態程度無法想象,這種限制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

    儘管蘇聯形成了自己的完整而強大的工業基礎,但隨著蘇聯解體,哪怕俄羅斯也沒有繼承,而是逐年敗光。在2014年,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羅斯規定,國防採購必須立足俄羅斯產品和技術服務,但自己不能滿足要求的製造裝置和技術例外,可以進口。例外的清單很長:鑄造;鐳射、超聲、電子束、電化學、離子束等先進加工;噴水切割;機械加工中心;車鑽刨銑磨鋸;鍛壓;增量製造 ;木工、塑工機械;測量儀器等等。

    在蘇聯時期,可以生產很多高質量工業品,譬如鐵軌鐵路車廂汽車,現在反而需要從中國進口。這是對俄出口的中國一汽解放重型卡車J6,開車後面拖載著俄製的BTR-80A型輪式步兵戰車,可以一次拉兩輛。前幾年,一汽解放J6大量出口俄羅斯和前蘇聯各國,數量有上萬輛。近些年,中俄汽車貿易實現了大逆轉,從90年代中國進口俄羅斯的伏爾加轎車和卡馬斯卡車,到現在大量出口長城越野車和解放重卡,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月份還可以種油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