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知歸期的旅人
-
2 # 朝花夕拾zzl
父母在,不遠行,行必有方。是幾千年儒家孝道的要求。
放在現代社會,我們更應該理解其中的要義,而非斷章取意。時代變了,孝的方式也發生必然的改變,要求子女守著自己盡孝,不現實,他們要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討生活,免不了千里萬里奔忙。孝是倫理道德永恆的內容,親在外,多打電話問侯,多與父母溝通,寄錢給父母都是孝……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
3 # 霍霍的小世界
年輕的時候,我對“父母在,不遠行”不屑一顧,等年紀大了,有了孩子,才覺得這句話說的真對。
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道親情計算題:
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減去應酬、吃飯、睡覺等時間,真正能陪在父母身邊的大概只有約24小時,30年總共才720小時,差不多一個月。
這個答案既殘酷,又現實。
1同事老楊的獨生女,是多年前本市的高考狀元,北大畢業後出國留學,後來嫁到了美國。我們都很羨慕老楊,有一個這麼優秀的女兒。
可老楊苦笑說:“女兒剛上北大的時候,作為父母的確驕傲,可時間越長,那種自豪感就越少,等她出國留學後,自豪感徹底消失殆盡。”
洛杉磯時間,比北京晚15小時。老楊和女兒交流,一個白天,一個黑夜,白天不懂夜的黑。
女兒工作太忙,很少主動打電話。老楊不好常打擾女兒,最盼望的就是與女兒影片的日子。每次他都早早坐在電腦旁等著時間的到來。哎,做父母的就是這麼卑微,生怕打擾了孩子,卻心甘情願被孩子打擾。
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其實漸行漸遠的一直是孩子,而父母,卻總在不遺餘力地向孩子靠近。
每當美國發生槍擊案,老楊的心就會懸起來,即使案發城市離女兒很遠很遠。他會在第一時間給女兒打電話,直到女兒電話裡報聲“平安”,他心裡的一顆大石頭才落地。每次打電話,叮囑女兒注意安全,是他永遠的嘮叨。
2老楊和我們聊天說,特別後悔女兒離他太遠。
空巢老人,女兒再優秀,又有什麼用呢?
年邁的雙親在需要陪伴的時候不能侍奉左右;
生病的時候不能端茶倒水;
孤獨的時候不能陪他們聊聊家常;
在該盡孝的時候卻遠在他鄉;
在父母想女兒的時候,不能面對面,看得見,摸不著,只能隔著萬水千山,隔著冰冷的螢幕訴說;
在女兒最需要父母的時候,她也只能望洋興嘆,默默把淚水嚥下,只對父母說一聲“一切都好”。
老楊說,有時候真希望時間能倒流,回到女兒高考時,希望她考得沒那麼好,只考上二本就行,也許這樣她就能留在父母身邊,幹一份普通的工作,卻能和父母共享天倫之樂。
希望回到女兒出國、找工作時,希望她沒那麼優秀,就不會對自己要求那麼高,不會一心要出人頭地;希望回到女兒找男朋友時,一定不讓她遠嫁……
可抱怨歸抱怨,下一秒鐘,他又會笑眯眯地坐在電腦前,等著與女兒的影片。可憐天下父母心。正如前段時間火爆的“番茄炒蛋”影片所說,“想留你在身邊,更想你擁有全世界,你的世界,大於全世界。”
3朱自清的《背影》結尾寫道:“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遠行的孩子,對父母就是這樣的悵然與無奈。時間越久,父母越老,這種感覺越強烈。
我的媽媽就是遠嫁的女兒。雖然常想回老家看姥爺,而且現在交通這麼發達回去很容易,可太多的牽絆,工作、孩子、家庭的拖累,哪能想回就回,說走就走!
最後一次她回老家見姥爺時,姥爺正在生病。媽媽一直在醫院照顧,姥爺快出院了,媽媽想回家,畢竟她還有另一份牽掛——老爸和我。
姥爺像個孩子一樣,不肯讓媽媽走,非要讓媽媽等他出院再走。可媽媽以為這是老小孩的任性,她最終還是沒有滿足姥爺的心願,沒等他出院就走了。
過了幾個月,老家突然來電,姥爺病危。媽媽急得恨不得立刻飛回姥爺身邊,可是,離家太遠,等媽媽趕到,姥爺已經去世。聽說姥爺最後的時刻一直喊著媽媽的名字,一直在等著媽媽回來。
沒見到姥爺最後一面,讓媽媽抱憾終生,她含淚對我說:“女兒,媽媽再也沒有爸爸了!好後悔,陪他的時間太少太少。”當初沒有滿足姥爺的小小心願,成了媽媽永遠的痛。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遠行兒女一輩子的痛和遺憾。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小時候一心想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歷盡千帆歸來,才知道,別嫁得太遠,別讓牽掛你的和你牽掛的人只能在思念中望眼欲穿。
其實,父母沒別的願望,只是希望你近一點,再近一點,因為對他們而言,你就是全世界。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它雖是最普通的小事,卻是父母最需要的。幸福就在一日三餐四季的平淡生活中。
4年少時總是想著飛到遠方,飛到爸媽看不到的地方自由生活。遠行之後才發現回不去的家鄉才是最深的掛念,影片裡的爸媽才是最深的愛戀。
年少時總覺得父母太囉嗦,遠行後想聽他們嘮叨卻成了奢侈。
身邊有外地來的女同事,每年都要為去男方家還是去女方家過年而吵架,雙方父母年事已高,都需要親情,都需要照顧,不可能年年回孃家。而且,離家太遠,一到春節,買火車票也成了大問題。山高路遠,回孃家的路就是這麼艱難。
身邊也有空巢老人,只剩兩人的世界冷冷清清,尤其是過春節的時候,別人家都是兒女繞膝,歡聲笑語,而他們家,電視裡的春節聯歡晚會熱鬧無比,而現實中豐盛的年夜飯卻難以下筷。
兒女是爸媽的貼心小棉襖,你不在身邊的日子,都是寒冬,爸媽註定是會冷的!
空巢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城市的天氣預報和新聞。
最開心的是孩子回家,每天都做很多很多好吃的,彷彿孩子多吃點兒,就能把愛全都找回來。最傷心的是孩子離開的時刻。他們會把孩子的行李箱塞得滿滿的,老媽織的毛衣,老爸買的孩子最愛吃的家鄉特產……滿滿的一箱,都是愛啊。
離別時說再見,可彼此心裡都明白,再見,再也不是說見就見。
父母在,不遠遊,陪在父母身邊,錢沒了可以再賺,工作沒了可以再找,可孝順不能等。
這世上最美好的事莫過於:我已長大,你還未老;而最遺憾的事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趁時光未老,好好陪父母。畢竟,這一生,我們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光,太短太短。
回覆列表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
放在現代社會,四五十歲年紀還遠稱不上老,這時兒女大多已長大成人,應該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走一走;況且現在交通這麼方便,有條件隨時可以回家看望;話又說回來如自身能力不濟即使在父母身邊也會發生摩擦;這句話首先孔夫子是想闡明百善孝為先,但放在快節奏時代畏手畏腳又有很多弊端,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論述的明白,孔孟思想博大精深,社會在進步對聖人思想的理解也應隨時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