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新鋒1989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外族各國上自皇室貴胄,下到文武百官,無論是皇上、太后還是官僚、家屬,甚或下層計程車農工商百姓們,都尊崇佛教,加上一些和尚們大肆宣揚什麼福報、果報,今生捨得財富,死後能上西天。於是乎皇室王公和大富豪們都向當時的寺廟捐獻了鉅萬的金銀財寶和良田美宅。這種習慣,南朝也有,那位梁武帝不是還幾次捨身同泰寺,讓大內和大臣們湊錢把他贖出來嘛。

    因而,當時那些和尚廟端的是權比王侯、富甲天下。整天吃的肥頭大耳、穿著綾羅綢緞、守著無數金銀財寶,還控制著數萬良田。後來,財富積累的太多,和尚裡也有聰明人,發現可以做些發財的生意,更好的經營寺廟,於是,就出現了一個行業,叫質庫。當時在北朝的長安、洛陽、太原和南朝的建康等地,這種發財的生意,普一出現,就像雨後春筍似得,透過佛教經濟的交流紛紛出現。怎麼執行呢??有錢的大寺廟,在山門外或者寺廟近處,開個鋪戶就能營業,有些個需要緊急資金的王公貴胄、文武官員、富商大賈或者民間人士,就得拿些自己家裡祖傳的值錢的東西,前來質庫抵押,簽署一份抵押文書,註明抵押的金額、利息和還款的日期,一式兩份,拿了錢就可以走嘍。

    如果日後有錢,便可以拿錢來贖回自己的東西,如果沒錢,不好意思,過期不候,這東西,就歸了質庫所有。當時和尚們因為富甲天下,廟裡的金銀錢帛堆積如山,有堅實的錢幣保障,又有皇室支援,因此生意一出現便非常紅火。而當年那些世襲的貴族、沒落的王孫公子還有急需錢財做生意的商人們,雖說有地位的有地位,有身份的有身份,可畢竟沒有和尚們那麼有錢,急需用錢的時候,只能拿出家傳的金銀器皿、青銅禮器、古玩玉器、書畫法帖和綾羅綢緞、首飾繡品去質庫裡換錢花。為了維持自己奢華糜爛的生活,貴胄王公們當然喜歡這種行業,而有些揭不開鍋的小官,也得靠著質庫買米生活。

    到了日期,能贖回的贖回,沒錢贖回,只能便宜了那些大寺廟的和尚。因為抵押物件換來的錢,只是原價的幾十分之一。就此,也就誕生了流傳2000多年的一個新行業。不過呢,寺廟裡的和尚雖然見多識廣,畢竟對金銀器皿、青銅禮器和古玩書畫所知不多,而當時便有造假的行業,為了避免損失,早期的鑑賞業,也從文人那裡,轉移過來,成了經營手段之一,聰明的和尚們,專門僱傭了一些聰明伶俐、眼力好的小夥計,專門負責鑑定抵押的東西,這就開創了另一個行業——鑑賞業的出現。因而典當行業跟古玩行,本來就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孿生兄弟。

    隋唐以來,明君在位盛世繁華,隨著經濟發展,後來越來越多想賺錢的人,都開起質庫,大把賺錢,富商大賈、官府、軍隊、寺院、大地主紛紛經營這種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業務,同時還從事信用放款。生意越做越大,到了北宋年間,天下風從,中原各地自京都、各路、府、軍州縣,全都出現了星羅棋佈的質庫——當鋪,此時的當鋪,也不再是寺廟的專屬,只要有錢,什麼人都能開。而老百姓,家裡有個急用錢的時候,也開始往當鋪裡送些家用物件,先換錢救救急再說,這時候的當鋪,算是 成了百姓們日常生活裡,跟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或缺的行業。南宋以來,當鋪這種行業,又有了細化的分類,分為典、當、質、押四種類型。基本是按照東家的資本多寡、利率多少、期限長短來劃分,典自然是最高階、規模最大、當次之,質押更次之。簡單來說,典當鋪的規模和資本,在明清時期,最少在5萬兩白銀以上,而且,人家基本不做小門小戶的生意,來的客人,不是勳貴就是大商人,抵押的也是大規模的地產和貴重的寶物,隨便一單生意,就是數千兩銀子。

    一般的當鋪,是跟平民百姓做生意,資本額度從幾百兩銀子到數千兩都用。士人家裡有個急事,拿些擺設、瓷器、玉器或者小件的首飾頭面和綢緞衣服來抵押個幾十兩、十幾兩銀子,先應個急。質押規模更小,老百姓稱之為“雞毛小鋪”,這裡跟老北京說的”雞毛店“不一樣,這種小質押鋪子,還有個名稱,叫”小押店“。質押也不用開店,平頭百姓,家裡富裕一點,在家裡也可以營業,連鋪面、夥計和櫃檯都沒有。比如說四鄰八舍、街坊鄰居有個急需,幾貫錢或幾兩銀子,拿點家裡不值錢的家常日用品,或是衣帽鞋襪、或是書籍首飾、或是瓷壺瓷碗,或是餐具帽筒,都能拿來先換幾個錢用,也得簽署文書,不過這種文書很簡單,就是個字條罷了,比不得大典當和大當鋪那麼規範。

    此類質押,營業的是普通百姓,來的人也是街坊鄰居,規模不大,生意連連,和氣生財,利潤很小,也能幫助小門小戶解決不少家長裡短的事情,也算老百姓居家過日子一種方式。據明代史料記載,連明武宗正德皇帝和明神宗萬曆皇帝,都派內宮宦官經營大量的皇室產業,其中就有不少典當和當鋪,更別說朝中那些文武大臣如嚴嵩、嚴世蕃和徐階等人嘍。這種皇室、官、商經營的當鋪行業發揚光大,傳承不朽,那得說,到了大清年間。自打攝政王多爾袞恭奉順治爺和孝莊皇太后兩宮由奉天大駕入關,大清國定鼎燕京,朝廷除了接收了原明代皇室、官僚們大批產業,還沒收了不少皇當和官當,用來自己經營,貼補宮廷皇室收入。

    康雍乾三朝,號稱盛世,宮廷開支浩繁,民間的典當行業更為繁盛,而幾位萬歲爺更加看重典當業,因為宮廷收入有限,設立的皇莊不那麼賺錢,商人經營的專賣業、鹽業和典當業,就成了宮廷大宗收入的重中之重。為此,乾隆爺不僅在分封諸子時,御賜財產、田畝,還隨手賞幾個當鋪給親王、公主,就成了慣例。好大喜功的乾隆爺,還把各種賺錢的主意都想到了。大修圓明園和西山園林、內朝大臣的津貼和禁衛軍侍衛們的加薪,都在當鋪上打主意,設立了無數皇當,用以收取利息,維持皇室園林和親信臣子的奢華生活。到了後來,甚至連奉天陪都的官署和西山禁軍的薪俸,都拿來開辦當鋪,讓大臣們有個發財的機會。

    這種賺錢的行業,清代前、中期以來,一直為徽商和晉商所包攬,康熙之後,甚至各省的督撫大員們都想出了新招數。那時候沒啥金融機構和官銀號,朝廷的戶部收入、各地的歲賦收入、厘金雜稅、鹽稅等等收入,都能放到當鋪裡生息,得來的利息,給各官補貼衙門開支或衙役們的開支。因為一個衙門裡,有數的正經官只有幾位,剩下的師爺老夫子、衙役、雜役和形形色色的辦事人員,根本沒有一點工資,都算在當官的俸祿裡,當年一品官一年才給180兩銀子俸祿,七品官才40多兩銀子,這些錢別說供應上司、請客吃飯,就是養家餬口都不夠,哪裡還養得起這麼多人??皇帝們心裡有數,又想官員多幹事,又不想多給官員錢,反正官員們有的是詭計弄銀子,可表面功夫不能不做,因此,康熙末年開始,大清幾十個省份都開始運用這種暗中貼補的方式給官員發點辛苦錢。

    不過官府放置公款獲得的利息,遠遠低於民間利息,據說是康熙爺他老人家,為了不讓官員麼”與民爭利“所以有過特諭。一般民間收取利息,除了暗中的高利貸,一般最高不超過三分,所以,當年有句話叫——超過三分便是賊的說法。老百姓們也認同。而官府存銀的利息,最高不超過一分,有時候窮省份最多隻有七八釐,可見,也並不是什麼苛政。做典當的商人們,最高興便是有這種利潤穩妥、可靠的生意嘍,他們可不是每一家都能做,只有資本雄厚的當鋪,去當地官府掛號,由省裡的布政使衙門稽核合格後,發給”公典“的牌照,才有資格經營官府存款,其他的小當鋪,連想都別想!

    老年間因徽商精明,開辦的當鋪利潤非常好,由此,形成了當鋪裡一種特殊的語言文字和書寫當票子的規格,別說一般人,就是滿腹經綸的讀書人,看起來也像天書一樣懵懂無知。比如——簡單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徽商的當鋪裡夥計,都叫————吆餓灑西錄樓空憋,在當票上寫日期、利潤,也都用非常潦草的草體字,只有本行業的人才能看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定語從句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