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拾趣松
-
2 # 精品慧
溝通從尊重開始 從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問題談起: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給予他無盡的關懷和愛,希望他能夠開心快樂,能夠茁壯成長。
但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我們總是習慣於要求孩子必須絕對的服從我們,如果他們不聽話,那就是在挑戰我們做家長的權威。這個時候,好一點的可能就要大聲的斥責孩子 ,嚴重一點的可能就會棍棒加身。
也許你不承認是這樣的家長,事實卻是,絕大多數家長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本書中就指出,孩子之所以會出現一些“問題”,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
1,不恰當的心理預期。就是我們常說的“他應該”。
比如一天,哥哥有一道數學題不會寫,他來問我,我一看題目,大腦裡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型別的題目不是剛學過嗎?他應該會呀!
他不會,那就說明他上課沒有認真聽講,上課不認真聽講,這就是態度不端正,態度不端正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了,當我聯想到這裡的時候,就離我的情緒爆發不遠了。
引發我情緒爆發的根源就是我最初聯想到的:他應該會呀!而事實卻是:有時候孩子就是沒有聽懂,或者就是沒有理解透徹,而這些並不表示他上課沒有認真聽講。
而我要做的,就是心平氣和的把這道題的解題思路講給他聽,就好了。
2,自己心理準備不充分。
當我們對孩子有了心理的預期,就會理所當然的以為孩子會按照我們說的話去做,思想上沒有做任何的準備,當孩子的反應和我們的預期不符的時候,就容易引發我們的情緒爆發。
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往往都會準備一個第二方案,用來應對突發狀況,可是面對孩子,我們從來沒有準備第二套備選方案。
3,沒有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打個比方,爸爸媽媽說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孩子說不看電視就不吃飯,爺爺奶奶馬上出來打圓場:只要你吃飯,可以看電視。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同時他也感知到,爺爺奶奶的權威大於爸爸媽媽的,再有類似的情況出現,他就直接去找爺爺奶奶幫忙解決,爸爸媽媽說話的影響力就明顯減弱了。
4,沒能合理規劃孩子的生活
昨天晚上,弟弟正在畫畫的時候,爸爸為了能夠早一點上床睡覺,拼命的催促弟弟趕快去洗澡,弟弟只好一邊答應爸爸馬上來,一邊加速手上的畫。
但是在爸爸看來:我叫了你那麼久,你都沒有行動,你是不是又不聽我的話?
這就是典型的家長沒有規劃好孩子的生活,這個時候爸爸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提醒一下弟弟:把這副畫畫完之後,就要去洗澡了。弟弟有了一個心理準備,當他畫完的時候,他就知道他要去做什麼了。
很多時候,問題的根源都在我們家長身上,可是做為家長的我們卻不自知。書中給出了具體的與孩子溝通時的方法:
第一步,請先尊重孩子。叫孩子的名字,最好是走到孩子跟前,眼神注視著孩子,讓孩子知道你在跟他講話。
還是拿昨天晚上爸爸讓弟弟去洗澡的事情舉例子,爸爸在廚房裡叫著弟弟的名字,弟弟在房間裡專心的畫畫,很顯然爸爸這樣的舉動就沒有尊重孩子。
孩子正在專心的做著他喜歡的事情,換做是我們自己,正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也是不喜歡被打斷的。
所以,在與孩子交流前,請先尊重孩子。而尊重就表現在這些細節上:喊他的名字,走到他的跟前,並注視著他。
第二步,態度要尊重,口氣要堅定,表情要沉穩,最最重要的是一次只交待一件事情,講完之後可以讓孩子複述一遍你交給他的任務。
我們在交待事情的時候,有時候為了方便,會一次交待孩子幾件事情,最後事情完成的結果當然不會太好。
我們自己有時候同時處理幾件事情也會忘記,何況孩子呢?不要對他們做一些你認為的“他應該”。
第三步,站在旁邊看結果,(起碼持續15秒)。
很多家長交待完事情之後,就走開了。這樣的舉動只會告訴孩子,你現在的事情不緊急或者不重要。
我原來就經常這樣,每當看到哥哥拿著手機玩遊戲的時候,我總是會讓他把手機放下來,去做他該做的事情,而結果往往都不太好。
後來就按照書中的方法,我會走到他的跟前,一直看著他把手機放下來為止,自從我這樣做了之後,通常他都會立刻把手機放下來。
第四步,如果孩子表現的很好,你就馬上表揚他,如果孩子沒有動作,重複以上的三步。
還是上面的例子,只要哥哥把手機放下了,哪怕他不甘心,但我的目的達到了不是嗎?所以我依然會表揚他。那麼下一次再遇到相同的情況,他給我的反饋時間是不是會快一些呢? 我相信是的。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很多問題的根源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而我們卻不自知。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有兩點:
一,要尊重孩子。雖然他們還是孩子,別忘了他們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具有獨立的人格。
二,要控制好我們自己的情緒。不要用“我以為”“他應該”這樣的詞語去猜測我們的孩子,每個人的認知都是不一樣的,不要用我們的認識去衡量孩子的世界。
每一位孩子都是天使,我們要用心的去呵護他們,不要因為我們自己的錯誤而折斷了孩子的翅膀。愛他,請先尊重他。
-
3 # meilinmaqueen327
尊重是溝通的起點,
溝通的方式很多種,不靠語言,還有文字,樂器等藝術形式,表達自己,領會別人。但實現溝通的前提,熟知並尊重溝通方式,才是溝通的起點。否則,靠語言,也達不到任何效果,反而會得其反果。
就像有些人,就是為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而放棄很多溝通。比如,唱山歌的人,人家在那頭,唱,一個人總不能拿只喇叭在這一頭迎合,畢竟不是山裡。
學習一樣東西,途徑很多,有的人認可機構,有的人認可人,沒有機構,沒有人的,被習慣性地稱為野雞,當然這不是什麼貶義詞和褒義詞,只是不專業的一種口頭表達而已。
當然,找到各種途徑,而從中選擇自己合適的方式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英語口語就有很多,但試了很多個的也許很少,總有那麼幾個嚐鮮的,但那些嚐鮮的人,自帶鮮味,不管走到那裡,都是獨一無二的。
溝通起來還是會賣弄風騷,裝nong做啞並舉。
回覆列表
尊重是溝通的起點,這句話很有道理。
我們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願意和別人溝通交流一下。但是,並不是所有人和我們溝通,都很願意。如果對方和我們平等地交流,我們會很開心,也願意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如果對方高高在上,說出的每句話都想教訓別人,那麼再有道理也沒有人願意聽。還有些人,喜歡很低的姿態,總是一味討好,沒有把自己的心裡話交流出來,使用價值也不是很大。所以,溝通的前提是尊重,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溝通,才能對自己真正有益處。
孩子和家長在一起的時候,如果能夠遇到尊重自己的家長,孩子是非常幸運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未知的、突發的事情,有些需要直接告訴孩子對錯,還有些需要孩子自己去試錯,在試錯之後對錯自然就出來了。懂得教育的家長,就會等待孩子成長,摔倒,站起來,再摔倒。但是,有一部分孩子沒有這樣幸運,家長從來都是指揮官,做什麼不做什麼,家長說了算。這件事沒有對錯,只有家長是對的。這樣的家長和孩子溝通,就沒有把尊重放在心上,自己高高在上,孩子必須要聽自己的。這樣的教育對孩子是沒有好處的。孩子判斷事情的標準也會出現問題的。為了孩子心理健康,更好成長,家長需要把尊重作為溝通的起點,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進行溝通,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