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落霞孤鶩i

    孔子一直是後世人景仰的物件,他常常被後人供奉於廟堂之上,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華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是聖人 ,是高呼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一生摯友;是”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的鶴髮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遜學者。他是平 凡人,又是如此偉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孫,畏懼宋大夫華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魯國。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紇,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紇 於顏氏女野合生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身處亂世卻能夠堅持踐行自己的主張,孔子的精神和勇氣實在是令人佩服。古來聖賢皆寂寞,他 們異於常人之處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悶,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窮途末路,也要堅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於禮崩樂壞的年代,他為了讓更多的窮人孩子能夠讀書,在年輕的時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學,廣招學徒,一時之間竟也譽滿鄉里,成為德高望 重的萬世之師。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間戰亂連連國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生存的第一條件是食物,糧食對於戰亂中的人民 是極其珍貴的,連飯都吃不起何談國家政治。因此,肉對孔子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學生,學費就是“束脩”,也就是肉乾。要知 道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春秋戰國,能吃到粗茶淡飯已經很不錯了,能吃到魚、肉更是難上加難。既然如此,又是什麼原因讓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

    據《論語》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齊國,聽到舜的音樂“韶” ,三月不知肉味。這裡並不是說,孔子失去了味覺和嗅覺 ,更不是他三個月不知道肉放在哪裡,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而是說孔子他聽到舜的這首音樂以後,他的思想就定在無邪這個境界, 他在這個境界定了多久呢?三個月。整個身體,很長一段時間都被韶樂所帶來的愉悅和回味所佔據縈繞,他可能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聯翩, 也可能就是發呆,什麼想不起來,但身心是舒坦的、寧靜的、甜美的,感到極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所以當時的齊華人 都非常敬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樂修養,後人常用“盡善盡美”和“三月不知肉味”來評論孔子向萇弘請教和痴迷於韶樂的這段佳話。

    《戰國策》中甘羅一句項橐“七歲為孔子師”,語焉不詳,為後世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間。據說他和孔子之間發生了“車讓城”與“城讓車”之辯 、“落鋤之數”與“落蹄之數”之辯、“沉浮”之辯,都以孔子失敗告終。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項橐(前494—482)是春秋時莒華人。現在的山東省日照市,據說就是項橐的家鄉。關於項橐的身世,一般有兩種說法。據說項氏家族的老祖宗叫 姬叔度,其封地在項。姬叔度後代項超生項橐等兒子,這是富家子弟出身的項橐。還有一個說法,父親和母親魏氏都是普通農民,他的母親在上山 砍柴的路上生下了他。不管哪種說法都不能確定項橐的身世,他的一切又歸於一個謎。他與孔子“車讓城”與“城讓車”之辯、“落鋤之數”與“ 落蹄之數”之辯、“沉浮”之辯,到最後都變成了一個傳說,關於他的事蹟又成為了一個千古之謎。

    遺憾的是,天資聰穎的項橐12歲便夭折,有人說他是被孔子的學生所殺,也有人說是被諸侯所殺,他的人連同他的事蹟都消逝在歷史的長河裡,給 後人留下了無盡的猜疑。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孔老二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吟誦起《論語》我們似乎依稀能看到,在三月春風中,一位老師帶領著 一群學生換上春服,沐浴、歡歌、遠眺,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春遊活動,我們似乎也從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詩的馥郁。

    這個春遊的發起者是這群學生的老師,他的名字叫孔子。讓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來刻進了華人骨子裡的名字,這個不起眼的人,創立的儒家學說在後 世成為萬世吟誦的經典,甚至對其他民族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孫,畏懼宋大夫華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魯國。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紇,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紇 於顏氏女野合生孔子。”於是,公元前551年孔子誕生在魯國陬邑的一個小城鎮,一家人為新生命的到來而興奮不已。那麼孔子,叫孔丘叫仲尼,為 什麼又要叫他孔老二呢?

    孔子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鄹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為鄹邑大夫。叔梁紇的元配施氏為孔紇一連添了九個女兒,孔紇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 妾,雖然生了一個兒子名為孟皮,卻腳有殘疾。渴望生個兒子的孔紇,他在72歲時三娶18歲的顏徵在,生孔丘仲尼。《史記·孔子世家》中說“( 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在《史記正義》解釋為:紇娶顏氏女徵在時,年逾六十四,不合禮法(周禮),故曰野合。傳說在孔子 出世前顏徵在曾夢見山神駕著祥雲,口中喃喃自語:“禱尼丘得貴子,繼衰周而素王,擇空桑為產地。”孔紇與顏氏遵循山神的吩咐,果然得一壯 丁,即為孔子。

    孔子出名的弟子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徵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15歲立志於學,希望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相傳孔子曾經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 。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自十五歲有志於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故云“三十而立”。博學多才,成為當地 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教學子以“仁義”。凡帶上一點“束脩”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 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相傳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其中最著名的還是孔門十哲:子淵、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 、子游、子夏。《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 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顏回(前521——前490)春秋末魯華人。字子淵。以德行見稱,顏回從小就勤奮好學,篤信孔子學說,並“聞一知十”,領會深刻,能夠將孔子的 學說,活學活用。顏回是個很低調的學生,他為人謙遜,才氣不外露,最開始還讓孔子認為顏回是個不聰明的學生,但他堅定踐行孔子的學說,理 解深刻,成為了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屢稱他品格高尚,說 他“三月不違仁”,“不遷怒,不貳過”。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魯華人。字子有,通稱冉有。擅長在政治上摸爬滾打,多才多藝。因為冉求自身出自於商人之家,長於計算,曾經季 氏宰臣,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被老師孔子嚴厲批評過。前487年曾率左師抵抗入侵的齊國軍隊,並且身先士卒,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漢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 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子貢是個政商界的人才,曾任魯國、衛國之相,在曹國、魯國之間經商,“君子愛 財,取之有道”子貢因經商有道,而成為孔子孔子眾學生中的首富。《論語》裡記載他言行的語錄有很多,後世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被稱為儒商鼻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德格爾的代表作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