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顏叮叮咚

    孩子小的時候,不要不好意思告訴他爸媽愛他,一定要告訴他,爸爸媽媽愛你,所以爸爸媽媽把你當寶貝,去呵護你。

    同樣的,我們也不要不好意思的要求孩子對你好,一定也要大方的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這樣愛你,爸爸媽媽也希望你能愛爸爸媽媽。我們對你付出所有,我們也希望你能回報你的爸媽。

    千萬不要大無私的那種,讓孩子覺得,你對我好,你愛我,這都是應該的。我就不應該回報,這樣的思想不對。從小就給孩子一種思想,我們愛你,發自肺腑。你回報我們,愛我們,更是天經地義。

    只有相互的愛護,孩子才會對父母也有眷顧之心。讓他知道,彼此相愛才是對的。我覺得孩子從幾個月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明白,比如你喂孩子,他會開心的對你笑。你給他換尿不溼的時候,他會專注的看著你,從來沒有開始的年齡,只有一路的成長。

  • 2 # 使用者105215411015

    一般情況男人要40一50歲。女人自己生兒育女了就能體會父母的養育不容易了。但要借上兒女力的大約是兒女們50以後才行。

  • 3 # 親子漫談

    其實在從孩子剛剛開始識別人那一刻起,對父母,尤其是對媽媽就已經產生了依賴心,看不到媽媽會焦慮不安,在陌生人要接觸時,會本能的躲避,向熟悉的家人求助。這些已經代表孩子對家庭和父母有了歸屬感。

    到了一兩歲時,這時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已經堅不可破了,只不過大部分家長並沒有意識到。

    在這個階段,孩子有了自我意識,開始進入第一逆反期,經常喜歡把“不”字掛在嘴邊,“我可以有跟別人不一樣的想法了”,以至於不分好壞全盤否定,這件事情讓他們很開心,看到拒絕別人能給對方帶來不一樣的情緒,感到新奇,漸漸喜歡上了這個遊戲,在他們眼裡就象是發現了一個新玩法,興奮好奇而已,孩子正處在這個階段的家長大可不必擔心,順其自然就好。

    這個時期孩子對生死也有了一些概念,卻並不是很理解,當父母生病了,擔心父母會像小動物那樣死掉惶恐不安而哭泣。這些都能表明家人在孩子心中的眷顧和重要位置。

    有些孩子長大後形成的比如脾氣大、自私、不懂感恩等性格,其實是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出現了偏差。

    為什麼窮人的孩子能夠早當家?而嬌慣寵溺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最後卻成了白眼狼,或者是扶不起的阿斗?

    新聞裡能聽到這樣的事情:有揹著患病的父母上大學的孩子,也有不給錢玩遊戲,就向父母揮刀的孩子……家長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有沒有出現這樣問題。

    不要再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學會放手,學會相信和鼓勵孩子,儘早培養出孩子獨立、堅強、積極向上這些品德,不但孩子可以受用一生,父母也能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只默默等待孩子哪天自己良心發現了,再來感恩和回饋父母。

  • 4 # 雲在彩虹間

    孩子一般在結婚之後才體會到做父母的

    眷顧之心。

    孩子長多大在父母眼裡永遠是寶貝永遠

    是孩子。把一個孩子撫養成人、父母嘔

    心瀝血、精心呵護!生病發燒、牽腸掛

    肚!所有種種疼愛只有孩子結了婚有了

    自己的寶寶丶自己做了父母才體會到自

    己的父母是多麼的不容易!父母對孩子

    的愛是無私奉獻永遠都是溫如暖陽!永

    遠深愛如山!

    所有這些感受只有孩子在長大結婚後才

    深深體會到做父母的眷顧之心!

  • 5 # 深海尋月

    答案 : 從孩子出生的時候

    觀點 :

    每個孩子們出生後自帶三個天賦,第一個天賦叫「看」,第二天賦叫「學」,第三天賦叫「分享」。

    第一天賦「看」,孩子剛出生後,第一次睜眼看世界,對這個世界的所有都充滿好奇,從朦朧模糊到看清。他看著父母們溫柔寵溺的眼神,滿臉喜悅的笑容,他對父母充滿好奇卻又倍感親切。

    第二天賦「學」,他慢慢看你笑,他學著嘗試著笑,他看你其他表情,再看再學,面部表情越來越豐富起來了。

    第三天賦「分享」,孩子出生就特別懂得分享他的點滴。餓了,就哭,用哭告訴媽媽我餓了。拉粑粑,也是哭,用哭告訴媽媽我拉肚子了。他想要你陪伴,就還是哭。他想要看你笑,他就自己先笑了。見你看著他不言不語,滿臉惆悵,他就目不轉睛看著你,然後用笑一點一點去溫暖治癒你。……

    孩子用這三個天賦不斷重複重複,有了他獨立的思想,對好奇的事物越來越多,內心無比非常想要去體驗瞭解。

    他也曾嘗試著掙脫父母的手,哪怕受傷也想去滿足他的好奇心,可是他掙脫失敗後,父母馬上斂容屏氣的告訴訓斥孩子,“媽媽不是告訴你多少次了嗎?不要去……去了會受傷的!以後不能去……要聽話才是好孩子!”……

    因為沒有經歷過,再多的言語都沒有用的。孩子只會對沒有被滿足的這個好奇心,慢慢放大,從小好奇到大好奇,最後還是抵不過心裡的好奇心,瞞著父母去滿足他的好奇心,而大好奇心卻可能帶給孩子更大的傷害。

    父母和孩子之間總是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矛盾,父母呢總覺得“我” 這樣做/這樣說 ,都是為孩子好,可孩子呢永遠都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每個孩子的父母都是非常的疼愛自己的孩子,而父母們作為一個有著豐富經歷的過來人,他們吃過的虧,有過的彎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冒險後受傷。於是呢就有了太多的“為你好”教育說辭。

    “為你好”父母幫你規避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險阻。

    “為你好”父母幫你規避了成長中的各種陷阱與條條小道彎路。

    “為你好”父母幫你找出了捷徑,並告訴孩子,“孩子,從這走,才能快速透過”

    父母用“為你好”約束了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用“為你好”告訴孩子,父母“為我好”是愛我,我只有聽話照做,父母就不會生氣,我才能繼續看到父母喜笑顏開,才能繼續得到父母的疼愛。

    父母沒有辦法一直陪伴孩子,管得越多,孩子越逆反。從出生就是一張白紙,如何畫,線條如何,都取決於父母。前期的素描線條,一點一線都要很長時間,越耐心越能得到更漂亮的構圖。

    所以父母們不要對孩子太多太多的管束,應該讓孩子去體驗去滿足他的好奇心。而父母能做的就是陪伴他一起去經歷,經歷過了受傷了,父母不要苛責孩子,就幫他清理傷口,鼓勵他。孩子親身經歷了,就理解父母為何開始不讓他去是父母怕他受傷要保護他。

    孩子大了想他理解你,就不要繼續用大人一貫的思想去說事,先去理解他,站在他的角度裡想一下。當和孩子遇到矛盾時,多用“我知道”,比如,孩子在商場哭鬧要玩具,媽媽應該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知道你很想很喜歡這個玩具,不買是因為我覺得家裡有同款,家裡那個也是你心愛的玩具呀,你買了的話家裡那個就沒有辦法再得到你的寵愛,作為你心愛的玩具,我想他會感到傷心難過的……「安撫情緒好轉後說」我覺得我們不如先去(他另一個感興趣的事物)”……

    樓主發這個一定對孩子特別疼愛,卻又無可奈何,想他成為你心裡想要的成為的,那你就要先成為你心裡想成為的人,父母和孩子其實就是照鏡子。

  • 6 # 甘蔗不甜

    我覺得在孩子成年之後慢慢的就能體會到父母的眷顧之心了,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更能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好,在無助和舉目無親的時候,這種心更重了。我個人的感覺,我是在我自己開始創業的時候,在初期的時候父母不聽的關心和打電話,就害怕我被人騙,被人欺負,各種的擔心和顧慮,在創業中碰到瓶頸的時候更有體會,這時就想起來了父母的眷顧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編導面試要穿什麼樣的衣服最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