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向青山
-
2 # 江湖小曉生
曹操手底下的將領實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宗室將領,幾乎都是鎮守一方的諸侯。那麼外姓將領會不會有怨言呢?我認為因為曹操處理的十分好,所以這些人沒有怨言。
曹操手下宗室將領和外姓將領的對比。宗室將領中,比較拔尖的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真、曹休,這六個人對曹操是忠心耿耿,從最初起兵的時候,就已經跟隨曹操南征北戰了。外姓將領中比較突出的,是我們時長談到的五子良將,也就是于禁、徐晃、張遼、樂進、張郃。這幾個人大多數都是曹操從外面收編過來的,在擊敗了其他諸侯以後,將這些武將收服到自己手下。
這兩方面人馬都是非常有優勢的,不過曹操安排的比較好。並沒有讓這些外來戶完全形成一個團體。而是讓外來將領跟宗室將領一起打配合。比如說夏侯淵鎮守漢中的時候,張郃就是他的副將。太原平叛的時候徐晃是跟著夏侯淵的。漸漸熟悉了以後,也會讓他們各自單獨出征,很少有外姓將領同時出征的情況出現。
曹操的宗室將領,那都是股東,這跟外姓將領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可以說曹操所帶領的本家兄弟們,一個個都認為自己是曹魏的股東。他們不是在為別人打天下,而是為自己家裡打天下。將來打下天下以後,他們也有股份和分紅的。所以這些人本身跟外來將領就不是一個等級的人,他們都是在曹操一文不名的時候,相信並且跟隨曹操一起出徵的,所以算是原始股東。
太祖初起,惇常為裨將,從征伐。。。夏侯淵字妙才,惇族弟也。太祖居家,曾有縣官事,淵代引重罪,太祖營救之,得免。太祖起兵,以別部司馬、騎都尉從,遷陳留、潁川太守。。。後豪傑並起,仁亦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旋淮、泗之間,遂從太祖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三國志》而外姓的將領們,全都是在曹操逐漸做大的過程中,才逐一投靠曹操的,他們屬於被曹操挖牆腳挖來的人才,最多隻能當一個職業經理人,絕對不會碰到分紅這種好事。所以他們心裡是清楚的,也就不會跟曹操這些宗室的將領去爭。更不會說在他們宗室將領分紅的時候,這些外來將領人會有什麼怨言。
曹操給了外姓將領相當高的待遇和地位,他們不會有怨言。這些外姓將領可以說是曹家集團的中流砥柱,如果待遇不夠好的話,人家是不願意為你幹活的,所以曹操給與他們的待遇是相當高的。比如說張遼,曹操就願意將合肥地區完全交給張遼來打理,這是對張遼的無限希望和信任。
如果張遼投靠東吳,那整個徐州地區都會陷落,所以曹操在這方面是做得相當好的。再說支援樊城的曹仁時,曹操先後派遣了于禁和徐晃兩位將領,統領大軍前往支援。這也是無上的榮光,因為大軍的軍權只掌握在於禁和徐晃的手裡,沒有宗室將領插手。于禁投降導致全軍被關羽收編,這種後果曹操也必須要承擔。
五子良將,沒有一個是宗室將領,給與了他們足夠的榮譽。曹操雖然沒有冊封所謂的五子良將,但是陳壽寫《三國志》時確實有提到過這麼一段: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裡的五子指的就是于禁、徐晃、張遼、樂進、張郃這五個人。而我們發現,五子良將當中,沒有一個是宗室將領。在其他地方也沒有見到曹操單獨給宗室將領編一個稱號的,可見曹操對五子良將的喜愛程度。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三國志》不僅是喜愛,我覺得這就是一種籠絡手段,跟劉備的五虎上將是一個道理。給與了他們特殊的地位和待遇以後,這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要給與他們足夠的榮譽。只有做到這些,其他外姓將領們才能以他們為榜樣,努力為曹操賣命。
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導致外姓將領做事十分有幹勁。曹操在三國時期可以說絕對是一個天才,他第一個提出了唯才是舉的方針,讓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跑到自己身邊。因為他討厭這些士族階級,這些人依靠家族的力量和祖宗的照顧,得以身居高位,其實能力真的很一般。所以曹操認為要想奪取天下,就不能依靠這些人,而需要找一些有才能的人。
曹操的這一政策,使得若干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曹操。文有郭嘉、荀彧、荀攸、賈詡之類,武將就更多了,張遼、張郃、樂進這些都是前來投靠曹操的。所以說曹操的政策決定了外姓武將們不會對宗室掌權有怨言,誰有本事誰上,沒本事的在曹操這裡真的要靠邊站。
總結:曹操對外姓將領有特殊信任,這是他們沒有怨言的主要原因。 曹操手底下的將領分為宗室將領和外姓將領,可是曹操安排十分妥當,宗室將他們打亂了使用,絕不讓他們各自成為一個小團體。曹操的宗室將領都是股東,從曹操起兵時就跟著曹操了,所以即使他們分紅了,外姓將領也不會有什麼怨言。曹操給了外姓將領相當高的待遇和地位,而且投入了足夠的信任,使得他們在上戰場以後,也充滿了對曹操的感激之情。曹操的五子良將中沒有一個是宗室將領,可見曹操給與了外姓將領相當高的榮譽,也以他們作為榜樣,讓所有人都知道,不管宗室還是外姓,只要好好幹,都能得到曹操的重用。曹操出臺政策唯才是舉,絕對不會因為你是宗室無才就用你,也不會因為你是外姓有才而不用你,所以這些外姓將領才會誓死效忠。
回覆列表
唐朝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曹魏有太廟二十六功臣。按入祀時間為序分別為
公元233年3人:
大將軍夏侯惇、大司馬曹仁、車騎將軍程昱
公元243年20人:
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
公元244年1人:尚書令荀攸
公元251年1人:太傅司馬懿
公元262年1人:祭酒郭嘉
這些人中,武將有17人,即: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尚、張郃、徐晃、張遼、樂進、朱靈、文聘、臧霸、李典、龐德、典韋。
這裡面屬於宗室的有6人——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其餘11人皆非宗室,所以說曹魏的軍事指揮權都掌握在宗室手中並不準確。
曹魏的五子良將為: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皆非宗室。
五人均是獨當一面的帥才,張遼更是在合肥大敗孫權,“威震逍遙津”,自此孫權聽到張遼便躲避不戰,陳壽在《三國志》中將此五人合傳,並寫到: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五人中,只有左將軍于禁沒有入祀太廟,因為他當年投降關羽,淪落孫吳,雖然後來被孫權送回魏國,但不再受重用,最終羞愧而死,諡“厲侯”。
曹操主張“唯才是用”,用人從不侷限於宗室,只不過曹家和夏侯家在曹操時期確實名將輩出,並非曹操用人唯親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