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禁街虎1

    商朝五百多年,強吧?被周朝滅了。

    周朝八百年,更強吧?被秦朝滅了。

    秦朝歷經兩世三帝,被漢滅了。

    咱們看看這三個朝代,都不弱,商朝、周朝都有幾百年歷史,無一例外,都要面對相同的問題————周邊小國反叛,各氏族騷擾不斷。如果沒有強將雄兵肯定堅持不下來。最為人所知的烽火戲諸侯的昏君周幽王,都有各路諸侯保護,你說,他們的實力弱嗎?

    再看看秦,有人可能會說,你說商周厲害,那麼秦朝兩世而亡,是不是很弱?錯,於強盛時而亡的正是秦朝。

    始皇統一六國僅僅用了十幾年,要知道,他面對的可不是弱者,而是和秦一樣強盛的戰國其餘六雄。不僅要一對一死磕,還要面對他們之間的聯盟,饒是如此,強秦擊敗這些對手也沒太費力。

    那麼,這麼強大的王朝怎麼覆滅的呢?因為項羽和劉邦鬧事。

    劉邦推翻大秦,建立漢朝咱就不說了,咱就說說項羽彭城破秦軍。彭城是項羽的根據地,秦軍四十五萬兵馬圍攻,項羽情急之下,率領三萬騎兵馳援,竟然把四十五萬秦軍打的七零八落。

    是秦軍弱嗎?不是。從秦朝建國至彭城之戰不過短短几十年,秦始皇可一直沒閒著,東征西討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這麼短的時間,秦軍實力不會降低,何況經常戰鬥,怎麼可能把水準丟掉?大家別忘了赳赳老秦之威。

    可就是如此雄壯之師,也倒在了楚漢夾擊的攻勢之下。注意,是夾攻。

    後來劉邦建立漢朝,大漢幾次三番征伐匈奴,對外用兵,這時候的強漢絕對有雖遠必誅的能力和氣魄。

    至後漢三國,諸侯紛紛起兵,各自為政。亂世,這本不足為奇,各朝各代都有類似案例。可是大家細看,自從十八路諸侯伐董卓之後,馬上分崩離析,互相攻擊。更有甚者,袁術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在淮南稱帝。而白手起家的曹操發揮政治水平,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壯大,最後成為最大的三大巨頭之一,更為以後的曹魏奠定基礎。

    問題中的大一統帝王是誰?晉帝司馬炎?呵呵,論能力,他比他祖父司馬懿差的太多,就連他爹司馬昭,在三國紛爭時都難以獨當一面,要沒有他爹打下的基礎,他能篡魏成功?就算他有那野心也沒有那能力。

    最後說說,司馬炎有能力吊打那幾位?吹吧!他能滅了三國中弱弱的吳蜀,全靠底子好,而那底子是魏國留下的。他爹滅了最強大最棘手的魏國,他才得以統一天下。要是魏國不滅,他有什麼本事平定三國?別說三家聯手,單拿出一個魏,就夠他玩了。

  • 2 # 公明淏

    孟子認為“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搞政治並不難,不要得罪那樣世臣大家,取得那些賢明的、有影響的卿大夫的支援就可以了。因為他們所敬慕的,一國之人都會跟著敬慕;一國之人所敬慕的,天下之人都會跟著敬慕,這等人心向慕,無論眾寡遠近皆然,則德教大行,如水之沛然而莫能御,可以充溢四海而無有滯礙矣。

    在三國裡,根本就不存在英雄,曹操、劉備、孫權都只是三國棋盤上的一顆棋子(有人用菜雞來形容也不為過)而已,而下棋者就是三國計程車族們。一場三國爭鬥的遊戲,不過是士族們對權力進行二次分割的棋局而已。

    士族的存在是一種社會現象,同當時的社會生產方式、國家政權對社會基層的控制力、統治方式與技術能力、文化上的向心力、市場交換的頻度與交通、傳播事業的發達等方面相適應。儘管中國古代基本上是人治的政治,但是,人治不等於隨心所欲的統治,也不能脫離社會存在的各種因素和條件。中國的統治形態,基本上與中國社會的發達成熟程度相適應。因此,士族把持的鄉村社會不能在國家權力滲透下發生質變,則士族主導政治的局面。這種社會內部的深刻變化,不依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也不是短期的、疾風驟雨式的暴力運動所能促成的。

    從東漢末年以來,士族在官場所佔比例一直在上升,從建安年間的29%上升到東晉的80.8%,達到高峰。實際上,國家政權就是由士族把持!出身較低的皇族仍需要依靠盤根錯節計程車族來統治社會,時勢使然。因此,政權更替的暴力革命,並不一定代表著社會革命。東漢以來社會崩潰,基層組織全面瓦解,在國家體制外普遍形成自治團體,如戰亂時期廣泛存在的塢壁及其演變形成的自然村落,這些基層組織掌握在強宗大族手裡,他們壟斷鄉村,左右地方政治,其強大者甚至影響中央,使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都必須與他們合作、妥協,才能獲得安定。

    這裡先說明一下塢壁也叫塢堡,是在國家崩潰之際,各種勢力重新展開更激烈的爭奪,所謂中原逐鹿,犧牲最大的當然是普通百姓。他們或者被迫參軍,成為軍閥或政治人物手中的利器,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或者繼續為民,成為軍隊、流寇的掠奪物件。亂世如何生存,是一般民眾最大的問題。不僅如此,這也關涉社會整合,關係到社會秩序重建的重大課題。

    百姓組織起來,抵禦侵略和侵害,建立塢壁就是他們的一種生存選擇;塢壁,是一種特殊時期的人群組織,有的塢壁屬於地方政府或者軍政集團的下屬單位;這些塢壁,原來或許就是民間的自保組織,但是被征服之後則變成某政治勢力的基層組織。

    士族的強勢,就在於其紮根鄉村,擁有大量的人手,且由於魏晉以來的學術家族化,使得強宗大族獲得文化的聲望和影響力,地方勢力、經濟基礎和文化權力結合而形成計程車族,使得國家重新整合統一社會時,首先要把他們納入國家體制之內,而後要將國家權力滲透入鄉村組織之中,這必然是一個緩慢的漸進過程,當然也是一個社會逐漸質變的程序。

    面對國家分裂造成的社會現狀,新建立的國家政權都不能不重用士族豪強以獲得統治基礎,這就是曹操、孫權、劉備都大量任用士族為官的基本原因。

    他們其實也都是代表著各自支持者的最大利益。我們不妨看看,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劉備,他們自己在面臨抉擇的時候,最後的決策者是誰?就一目瞭然了。例如,官渡之戰的決策人是荀彧;入川之戰、漢中之戰的決策人是法正;赤壁之戰的決策人是魯肅等等等等……不勝列舉。以至後期的決策者基本上都是諸葛亮、司馬懿、陸遜這些士族門閥貴族。其中由以諸葛家族為甚: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相對於根深蒂固計程車族門閥貴族大家而言,曹操、孫權、劉備何嘗不是菜雞呢?魯肅說:“當今我魯肅可以迎接曹操,對於將軍(孫權)來說卻不能。為什麼這麼講?如今我迎降曹操,曹操理當送我回到故鄉,品評我的聲名地位,總還能做個小官,乘牛車,有隨從,交遊士大夫,慢慢升遷上去,也少不了做個州郡長官。而將軍您迎降曹操,將把您作如何安置呢?”可見,魯肅不一定就非孫權莫屬,而孫權就一定要有魯肅支援!

    這種士族把持朝政的現象,你可知道?一直維繫到了唐朝的安史之亂!由於藩鎮割據形成以後,地方發生了重大變化,許多地區的實際人事權力不在中央,所以,中央政界計程車族才盡顯落日餘輝。

    最終吊打他們的人,其實是趙匡胤!緣於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什麼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趙普讚歎道:“您能問出這個問題,才是天下眾生的最大的幸福!!!!”趙普說:“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趙普的話還沒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從此,宋、明、清三朝每朝脈絡300餘年或者接近300年,吊打三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時遼朝狼子野心天下皆知,可宋朝為何還是選擇以守為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