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42886768515

    時節-桐廬南鄉最重大的節日。  桐廬南鄉:指富春江以南,時節也只有南鄉才有,主要分佈在桐廬南鄉及富陽。  桐廬南鄉地區過“時節”的風俗,大約起自宋元,盛於明清,一直延續至今。

    即使在“文革”期間,對所謂“封資修”批得那樣厲害之時,淳樸的南鄉人仍是虔誠地過他們的“時節”。 有的村莊為掩人耳目,將原來過“時節”的日期改為“國慶”或“元旦”,披上了一件紅色外衣,而內容皆未改變。

      “祀有功人不祀虛務神”。在舊時,幾乎村村都過“時節”祭神。有一村祭祀的,也有幾村聯合祭祀的。不過老百姓所祭祀的神,不是道家所說的得道昇天的神仙,也不是佛家所說的修成正果的活佛,乃是歷史上真實的人,是有功於國家和人民的人。

    按照封建王朝祀典規定:人廟被祀的有四種人,或以勞定國者,或以死勤事者,或能御大災者,或能捍大患者。所以,這裡講的“神”,不是釋道宣揚的活佛與神仙,是指被祀人的“高尚精神”。

      比如農曆十月十一,風川的翔崗、石橋頭、梅山、松嶺頭、竹桐塢諸村舊時過“時節”,要迎大廟(應嘉侯廟)裡的神,此神就是唐朝安祿山造反時,與太守許遠共守睢陽城的民族英雄張巡。 他面對十萬叛軍圍攻,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誓死堅守數月,後城陷被俘,不屈而死。

    在叛軍氣焰囂張時,由於張巡的誓死堅守,對阻止叛軍南侵江淮起了重要作用,為國為民立了大功,所以全國各地立廟祀他。在桐廬就建有張巡廟九座。昔日,桐君山上張睢陽廟的東明大王神像,就是張巡;西莊的武陵廟,其神也是張巡。

    過去,武陵廟還有古人沈捷提的一首七絕詩:“睢陽戰壘山中畫,桐水悲笳江上音。偶過武陵尋舊跡,獨留忠義動人心。”  比如農曆十月十五,石阜的徐家山頭、五聰、董塢裡、鉗口、華家諸村;十月廿六,小潘、彰塢、賢茂裡、堂梓上、平西、石口頭、話莊塢、大塢裡諸村,他們舊時過“時節”的日期雖有不同,而祭祀的神同是洛村廟的洛村老太公。

    洛村廟本名叫天曹府君廟,也叫陳侯公廟。此廟始建於南朝陳天嘉二年(561),已有1400多年曆史,老太公姓陳名惲,是桐廬籍人。東漢末年為徵虜將軍。他在任餘杭縣令時,大修水利,助民消除水旱災害,故死後,老百姓感其為民抗災除害之恩,不僅在餘杭立廟祀之,在桐廬南北鄉也各建廟祀之。

    是桐廬南鄉香火最旺盛的一個廟。  比如農曆十一月初八,鳳鳴片的荷村、小山塢,舊時過“時節”,要祭祀陳公廟裡的陳老相公。老相公名叫陳杲仁.是隋皇朝的大司徒。他於大業年間(605-617),嘗統兵平定擾亂婺、睦兩州的山寇八萬餘人。

    後因隋朝被李唐滅亡,陳大司徒不得迴歸,便隱居在桐廬,與蘆茨山民燒炭為生。 他死後,婺、睦兩州人民感其為地方平亂保平安之德,紛紛建廟祀之,僅桐廬縣就有十二座。窄溪地區有荷村、板尊、,會山三座。

    名氣最大的還是蘆茨鄉白雲源口的陳老相公廟,此廟在唐代就有了,茆坪、秀峰、舊邑以及桐廬鎮的居民百姓競相供奉,甚是虔誠。據說,原鳳嗚片的徐石屋頭、石泉、板橋、梧村、嚴塢、蔣塢、枝茂、滿林、杜村、鄧家等村,農曆九月十八過“時節”,所祭祀的廟神,也是陳老相公陳杲仁。

      比如農曆十月廿一,深澳、獲浦、環溪、徐畈、鄧家、西塢裡、屏源、黃程、江家畈、大牌地、大山塢諸村舊時過“時節”,要祭祀黃程廟裡的兩位土穀神。這對土穀神是同胞兄弟,為洛付老太公陳惲的後裔,因他倆排行居八、九,故深澳一帶人稱他們為陳八陳九二大明王。

    其原名,一個叫瑞、一個叫和。 相傳六、七百年前,桐南大旱,赤地連綿,他兄弟倆為禱雨以身殉,後果下甘霖除旱災。萬民感其兄弟恩德,特造廟祀之。從科學的觀點看,瑞、和兄弟倆為禱雨以身殉之舉,既不科學也不理智,下甘霖也可能屬巧合。

    然他倆這樣急桐南人所急,想桐南人所想,與桐南受旱百姓心連心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桐南百姓立廟以祀,也在於此。兄弟倆生辰是四月初九,因此際正值農忙,故定農曆十月廿一為過“時節”祭神日。

      比如洋州的天井塢、十畝塘、西塢裡、石牆裡、鮑戴家諸村舊時在冬至前過“時節”,各村輪流迎父子山廟裡的神。廟神乃是賣搪瓶的父子。相傳,他父子倆賣搪瓶到西塢裡,猛見一隻老虎從山澗跳出來傷人,父子倆就不顧個人安危,用搪瓶打老虎,搪瓶打光才將老虎打死。

    他倆也因打虎傷了元氣,不久也死亡了。當地百姓為報其父子“盡搪瓶打老虎”為民除害之恩德,就在這座山上建廟祀之,定廟名謂父子廟,山也改為父子山。也是桐廬南鄉香火最盛旺的廟之一。

      解放後,這些廟宇有的被搗毀,有的被派作它用,神佛皆不復存在。所以,舊時那種抬神、迎神,屆時到廟裡陳設豬、羊、雞、魚、水果、菜餚等各式供品,張燈結綵、放焰火、鑼鼓喧天祭祀神的儀式也沒有了。 因此,這些被供奉之神的印象,在老年人思想裡還有記憶,甚至還有些留戀,在青年中已被淡化,甚至徹底消失光了。

    但是對過“時節”,不管男女老少,人人皆記得農曆某月某日是自己村莊過“時節”的日子。過“時節”的形式與以往也有些不同,而今以傳統習俗與現代手法交融著,概括起來有“三交流一活動”。 即:利用過“時節”機會,交流感情、交流商品、交流資訊,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利用過“時節”相互交流感情,是南鄉人歷來的老傳統,平時各自忙於生計疏於交流,過“時節”在約定俗成這麼一種“息業期”,親戚朋友進行互訪,交流感情,年復一年地保持著這種社會感情網。故而大多南鄉人往往把過“時節”當作過春節一樣隆重。

    親戚朋友近地的不用說,遠地的也都要千方百計趕來相聚。在南鄉有這樣一種說法:過“時節”,親朋年年聚,走攏熱乎乎,情感細交流,相愛永存留;要是“時節”不過,兩年不相聚,親朋變陌路,斷了情和義,缺了人情味。

    因此,各家各戶不管是富裕的還是貧困的,過“時節”期間,都要設法辦幾桌好的飯菜招待客人,以顯示主人的熱情和體面。 期間,有些戶還要辦小孩滿月酒、拜周酒、老中青年逢十壽誕酒,那更是熱鬧了。

    這種過“時節”親朋相聚交流感情,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交通日益方便,人們生活改善,越來越廣泛了。  利用過“時節”組織商品交流會,是改革開放以後發展起來的新內容。舊時過“時節”,只有鳳崗、深澳、石阜幾個大村莊,偶有自發的小型農具交易,賣一些犁、耖、耙、鐮刀、鋤頭之類鐵木器具。

    現在過“時節”,好些地方由政府牽頭開商品交流會,規模大大超過以往。這是活躍城鄉經濟的一種好形式。  利用過“時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現代要比舊時豐富多彩得多了。舊時過“時節”的文化活動,春節、元宵很重視,舞龍燈、耍獅子、跳竹馬、踏高蹺、行路臺、舉燈會、演大戲,熱鬧非凡。

    而下半年過“時節”,只有迎神、祭神,個別村莊演社戲,至於龍燈獅子等當地傳統文化,因農事較多忙不過來,故基本不開展。但過“時節”這種載體,是富有感召力充滿誘惑力的一種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現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它的社會性,公眾性比以往更大更多更強了,而且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也越來越多的參與引導過好“時節”,竭力加濃“時節”的意味。 由此而來的各種社會文化活動層出不窮。

    除演戲、放電影、看電視外,各鄉村還舉行各種社會性的文藝體育比賽。諸如球類比賽、棋類比賽、拔河比賽、歌舞比賽、攝影展覽、書畫展覽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獨基鋼筋計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