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飄渺一分鐘

    荷蘭國土面積僅有約4.2萬平方公里,且四分之一面積低於海平面、約一半國土面積海拔不足1米。對於這樣一個水鄉澤國而言,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確保自然資源利用和生態文明發展並行不悖,一直是不可迴避的話題。

    1、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前面講過,荷蘭地勢低窪,土地潮溼,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荷蘭農民就利用土地潮溼肥沃的特點發展畜牧業,並利用沖積平原沙質土地適合種植馬鈴薯的特點,發展薯類種植和畜牧業。從而做到了地盡其利。

    2、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在歐盟內的地位,發展農業進出口貿易。

    荷蘭位於歐洲的西北部,位於英、法、德等大國及比利時、瑞典、挪威丹麥等國之間。英、德等國都是發達的工業化國家,農產品大量需要進口,法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是荷蘭農業卻與其有很強的互補性。因此,荷蘭為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大力發展農業。

    3、大力發展交通運輸事,為農產品的運輸提供便利。

    荷蘭內陸河流縱橫,,圍海大堤外是廣闊無垠的北海,這為荷蘭農產品的運輸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17世紀時荷蘭就有“海上馬車伕”的美稱,足見其海運發達。不僅如此,荷蘭國內還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便捷的鐵路運輸及大量的航空港,這樣就可以使各種農產品特別是花卉產品及時運往世界各地,現在荷蘭每天都有飛機將鮮花送往世界各地120多個國家。

    4、農業生產中的高度組織化保障了農民利益,提高了生產效率。

    荷蘭農民在辛勤勞動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套獨特的生產和流通模式。荷蘭農業專家將其總結為:生產者-合作社-拍賣行-批發商-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合作社是一個關鍵環節。荷蘭農業合作社建立之初是農民為保護自身利益,增強競爭實力。具體原因有四個:

    一是單個農民需要採購的生產資料和提供到市場上的產品少,與專業的中間商比,缺少競爭力;

    二是像牛奶、鮮花這樣的農產品通常是新鮮的,不易儲存,價格無法保證;

    三是單個農戶既無精力也無財力去研究市場,往往缺乏市場資訊;

    四是農產品供給遠大於實際需求,從而形成了買方占主導地位的格局。

    為了克服上述困難,荷蘭農民選擇了聯合的道路。目前,荷蘭農民的合作社主要有采購、信用、銷售和生產資料供應合作社,每種合作社都有自己的經營範圍和目標。隨著合作社規模的擴大,一些農產品的市場已完全為合作社所佔有,如花卉市場佔有率達95%,土豆加工市場佔有率達100%。在農業合作社裡,農戶們相互分工,各司其責,既保持了農戶的獨立性,又形成了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增強了整體實力。為了解決農業一體化經營中的資金問題,發展了農民合作金融制度——農民合作銀行。

    5、教育-科研-推廣模式是荷蘭農業騰飛的翅膀。

    荷蘭有著相當發達的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系統,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被譽為荷蘭農業發展和一體化經營的三個支柱。農業教育由初等、中等、高等和大學四個層次組成。除正規農業教育外,荷蘭的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也很發達,培訓系統幾乎覆蓋了農村的每個角落。教育使荷蘭農民具有了很高的素質,能夠跟上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步伐。

    荷蘭農業研究著重於實際應用,主要是滿足生產者、貿易商與加工業的需求和願望。應用研究由農漁部下屬20多個研究所進行,其任務是解決將來有可能十分重要的實際問題,包括植物病理學、土壤科學、畜牧學、機械化、銷售和加工等學科。實際研究由實驗站和實驗農場進行,其主要任務是解決實際問題和試驗新的發展成果。農業科研和推廣為農民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援,有效地推動了農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科技進步對荷蘭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了80%。荷蘭的農業推廣體系由國家推廣系統、農協組織及商貿系統的私有諮詢服務系統組成。國家推廣系統在整個農業推廣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統一協調其他各方面力量。

    國家農業推廣服務的內容不但就農場種養結構,尤其是同生態經營有關的問題進行諮詢,還推動改善農場管理經營質量,促進研究與應用資訊交流,以及向農民宣傳、講解國家政策法規等。政府對農業教育和科研給予了充足的經費支援。

    6、對農業進行一體化的行政管理,處處體現農民利益。

    荷蘭政府對農業實行一體化行政管理,作為管理農業的農業部,職能包括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及國際貿易,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及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農業技術服務,農產品質量監督,農業政策以及對農民的財政支援等,從而形成了對農業完整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7、適度規模經營。

    現今荷蘭共有12萬個農場,其中種植業平均每個農場50公頃,畜牧業平均每個農場40公頃,園藝業平均每個農場2公頃,所有各種農場平均規模為16公頃,合240市畝。這種較大規模並連成一片的農場適合機械化生產,現代化管理,從而為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規模效益。

    8、對土地進行規劃,改造和投資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

    為了進行土地建設和管理,荷蘭專門設定了土地管理局。針對在多年集約使用後有些農地遭受過度的機械耕作和過度的施用化肥、農藥而造成土壤退化或汙染,以及有些農地鄰近工礦或城市易受汙染的情況,荷蘭政府把這些地區分別劃為“管理區”和“保持區”。劃歸為管理區的,由管理局同區內的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在自願原則上訂立合同,按恢復和改善地力的要求,實行強化管理。因強化管理而可能帶來的減收損失,國家給予適當補償。另外,為達到適度農場規模,荷蘭政府每年都要給自願放棄農場的農戶一定量資金補償。此外,荷蘭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也付出了大量投資。

    9、加強對農產品及加工業的質量管理。

    荷蘭政府在提高農產品質量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制定了“農產品質量法”,要求農業生產和加工技術規範化,把質量管理工作貫徹到從生產、加工和流通的整個過程中去。嚴格的質量管理保障了消費者的利益,並大大加強了荷蘭出口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10、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優勢產業和高附加值農業。

    荷蘭透過發展高附加值農業來實現農業產值的增長。荷蘭的高附加值農業不僅包括花卉、肉、禽、蛋、奶,還包括專用土豆洋蔥及其種子等。荷蘭種土豆、種洋蔥品質優良,產品附加值高,銷往世界各地,在世界上佔據極重要地位。除此以外,荷蘭還生產大量的各類優質花卉、蔬菜種子,形成了研究開發、生產加工、諮詢服務的良種培育一條龍體系。

    11、保護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國家透過立法、政府計劃和稅收等強化了對環境的保護。

    除了把土地劃分為農用和“非農用”外,還制訂了農業生產方面的重點政策:控制農用化學品(化肥、農藥)的使用,防止水體和土壤汙染;加強廄肥的無害化處理,控制氨、磷的釋放量;促使不宜農作的土地退耕,改作自然保護或戶外娛樂活動的場所;建立由核心地區、自然開發區和生態走廊組成的國家生態網,保護野生動植物等。從而將汙染降到了最大限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萬個為什麼書中精彩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