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需要一個手機穩定器嗎?新手如何正確使用穩定器拍大片?
博妞來了
2020-05-24
哈嘍,各位晚上好,今天我們來聊聊手機穩定器 ~
穩定器原本是屬於專業攝影裝置,常用於電影、紀錄片的拍攝。但隨著手機的發展以及Vlog浪潮席捲全球,普羅大眾對手機影片的拍攝需求和要求激增,讓穩定器從專業的拍攝領域快速轉入了普通人。
那麼問題來了,你現在是否還需要幾百塊一個的手機穩定器?
應該這麼說,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用手機拍Vlog、短影片的人,手機穩定器還是很有價值的!
一方面,手機影片防抖做的雖好,但都是演算法防抖,而演算法防抖或多或少都有一個很大的弊端 —— 果凍效應(就是畫面的四周會出現很討厭的晃動效果,就像一顆果凍... )
但客觀的講,手機穩定器目前的處境有一點尷尬...
作為手機拍攝的輔助工具,這代表它可能很難勝任一些專業的拍攝場景。
即便如此,小北我仍認為這是一樣非常有意義的拍攝輔助裝置。
看過前NBA巨星科比.布萊恩特的自傳動畫《親愛的籃球》的小夥伴應該知道,他的偉大籃球生涯並非起始於球場,而是在他的小房間,手裡的籃球是父親的長筒襪捲成的襪球,而籃筐是房間角落的垃圾桶。
素材來自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親愛的籃球》
也許手機和穩定器就是屬於你的長筒襪和垃圾桶。
OK,話不多說,進入正題。在講技巧之前放一張知識點結構圖,先讓大家有一個大概的認識~
I 裝置安裝前要仔細檢查
安裝前要確認,手機的重量是否超過了穩定器的承重範圍。一旦超出承重範圍,會影響裝置的穩定作用。
另外,電子穩定器屬於精密儀器,在使用前應該仔細檢查各個關鍵部位是否正常。
雖然發生的機率不是很高,這種意外一次我都承受不起,哦,土豪可以無視這條。
I 連線穩定器
安裝調平之後,將穩定器開機,開啟手機藍芽,透過配套的APP將手機與穩定器連線並設定相關引數即可開始拍攝。
I 正確的姿勢拍攝
人類進行任何運動,正確的姿勢都能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拍攝也是一樣。
正常拍攝時身體重心靠下,雙臂收緊於胸前,膝蓋微微彎曲,向前走的時候腳跟先落地,雙腳依次替換,腳步邁得小而輕,儘量控制上半身的起伏。
向後退時則相反,腳尖先著地,小步伐後退。發力均衡,全程保持勻速移動。
不要覺得麻煩,拍的時候就想象自己是一個在雨林裡前行的狙擊手,苟住!吃雞就在眼前。
經常看電影的小夥伴應該會發現,很多電影裡的固定鏡頭,畫面都會上下或左右小範圍的移動,讓鏡頭顯得不那麼死板。
我們在拍攝時也可以使用類似的運鏡,既然都用上穩定器了,那肯定要讓鏡頭運動起來。
I 前後移動
前後移動可以說是最常用的運鏡方式,比如下面跟拍小姐姐的這個鏡頭,這樣的鏡頭語言能清楚交代人物、環境和運動方向,會給觀看者比較強的現場代入感。
轉到正面時也有同樣的效果,而且畫面中多了人物的神態,能更直觀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緒傳遞~
I 左右移動
拍攝靜物,橫移穩定器並微微旋轉鏡頭,可以拍出類似滑軌的效果。這樣拍攝能更好地突出畫面中的主體,同時展示主體部分更多的細節。
左右移動還常常用來拍攝移動的物體,比如奔跑中的人。
跑步時拍攝畫面
正常走路拍攝畫面
所以當被拍攝物體移動速度較快時,我們可以先開啟穩定器的運動模式,該模式經過特定演算法最佳化,雲臺響應速度更快。
再就需要藉助一些工具來進行跟拍!!
常用的有電瓶車或者平衡車,如果身邊沒有這兩樣工具,你又對自己的平衡感有信心可以用滑板嘗試一下。
總之第一要義就是畫面平穩,至於怎麼拍並沒有硬性規定。有條件的像拍攝電影,拍一個幾秒的鏡頭會專門搭建一條軌道。
素材來自賓士廣告
你可以充分調動你的小腦瓜,挖掘身邊一切能用的東西來完成拍攝,這也是攝影的樂趣之一。
I 低角度跟拍
使用穩定器可以輕鬆地完成低角度跟拍,這是電影裡常見的鏡頭方式,是指從人物的腰部以下進行跟隨拍攝~
運用在Vlog中,往往能營造一種文藝氣息,增強畫面的“電影感”。
I 旋轉
開啟穩定器的智慧跟隨,鎖定拍攝主體,手持穩定器以拍攝物為中心旋轉拍攝。
這也是一種常見的鏡頭語言,適合表現主體的前後左右細節和周圍的整體環境。
素材來自油管Tom Lebaric
除了拍攝者移動旋轉外,電子穩定器還能旋轉手機來拍攝一些有趣的鏡頭。
透過前推 + 旋轉可以拍出類似盜夢空間的科幻鏡頭,在影片裡偶爾來一段會很酷!
這是一種獨特的推 / 拉鏡方式,在拍攝時將移動機位和改變鏡頭焦段反向結合,在改變鏡頭焦段的時候同時移動機位,從而產生更加強烈的視覺衝擊,甚至在較大幅度或較快速的變焦時可以使人產生暈眩感。
素材來自電影《迷魂記》
這種炫酷的拍攝手法最早在驚悚大師希區柯克的作品《迷魂記》裡出現。現在被廣泛應用在各種電影大片裡,用來營造緊張的氛圍。
方法很簡單,手機連線穩定器,透過配套的App調節合適的變焦速度,讓手機在拍攝時勻速變焦。然後手持穩定器讓手機朝與變焦相反的方向平穩的推/拉運動。
延時攝影是一種時間壓縮的拍攝技術,能把幾分鐘、幾小時甚至幾天幾年的過程壓縮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以影片的方式播放。
這種拍攝手法常用於拍攝城市風光、生物生長、建築製造等場景,能短時間內呈現事物的緩慢變化過程,展現平時肉眼無法察覺的精彩景象。
延時攝影分固定延時攝影和移動延時攝影。現在的智慧手機都有內建延時攝影功能。只要搭配一個三腳架固定就可以實現固定延時攝影。
對非麒麟臂的普通人來說,拍攝難度更大的移動延時攝影,一個三腳架可不夠頂。
但問題不大,相信讀到這兒的你應該也會發現:涉及運動的鏡頭,你總能在穩定器上找到解決方案。
以大疆的osmo mobile3手機穩定器為例,先在穩定器上安裝好手機和底座。選擇一個合適的拍攝位置將其固定。
然後開啟大疆的App,選擇延時攝影功能,設定你想要的拍攝時長和間隔時間。如果拍攝主體的變化較快,比如常拍的車流、人流等,建議選擇0.5秒的間隔,這樣拍攝出來的畫面運動軌跡會比較流暢。
接下來設定拍攝軌跡~
以上設定完成之後,按下快門開始拍攝。你在旁邊打一會兒坐,喝幾口茶,即可得到一段震撼的延時拍攝影片。
(注意拍攝全程都要保持機位穩定哦)
技術的進步讓拍攝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如果你是一個攝影小白,想嘗試影片創作,預算不算充沛,那麼手機 + 穩定器這套方案也許就是目前的最優解。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很多旗艦手機補上影片的短板,而穩定器能讓畫面更穩定,更方便我們去施展拍攝手法,豐富鏡頭語言,拍出大片~
這一對組合相比相機,雖然畫質處於弱勢,但便攜和易操作是更多人拍攝的理由。
對拍影片有興趣的小夥伴不妨可以嘗試一下。
你真的需要一個手機穩定器嗎?新手如何正確使用穩定器拍大片?
博妞來了
2020-05-24
哈嘍,各位晚上好,今天我們來聊聊手機穩定器 ~
穩定器原本是屬於專業攝影裝置,常用於電影、紀錄片的拍攝。但隨著手機的發展以及Vlog浪潮席捲全球,普羅大眾對手機影片的拍攝需求和要求激增,讓穩定器從專業的拍攝領域快速轉入了普通人。
那麼問題來了,你現在是否還需要幾百塊一個的手機穩定器?
應該這麼說,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用手機拍Vlog、短影片的人,手機穩定器還是很有價值的!
一方面,手機影片防抖做的雖好,但都是演算法防抖,而演算法防抖或多或少都有一個很大的弊端 —— 果凍效應(就是畫面的四周會出現很討厭的晃動效果,就像一顆果凍... )
但客觀的講,手機穩定器目前的處境有一點尷尬...
作為手機拍攝的輔助工具,這代表它可能很難勝任一些專業的拍攝場景。
即便如此,小北我仍認為這是一樣非常有意義的拍攝輔助裝置。
看過前NBA巨星科比.布萊恩特的自傳動畫《親愛的籃球》的小夥伴應該知道,他的偉大籃球生涯並非起始於球場,而是在他的小房間,手裡的籃球是父親的長筒襪捲成的襪球,而籃筐是房間角落的垃圾桶。
素材來自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親愛的籃球》
也許手機和穩定器就是屬於你的長筒襪和垃圾桶。
OK,話不多說,進入正題。在講技巧之前放一張知識點結構圖,先讓大家有一個大概的認識~
I 裝置安裝前要仔細檢查
安裝前要確認,手機的重量是否超過了穩定器的承重範圍。一旦超出承重範圍,會影響裝置的穩定作用。
另外,電子穩定器屬於精密儀器,在使用前應該仔細檢查各個關鍵部位是否正常。
雖然發生的機率不是很高,這種意外一次我都承受不起,哦,土豪可以無視這條。
I 連線穩定器
安裝調平之後,將穩定器開機,開啟手機藍芽,透過配套的APP將手機與穩定器連線並設定相關引數即可開始拍攝。
I 正確的姿勢拍攝
人類進行任何運動,正確的姿勢都能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拍攝也是一樣。
正常拍攝時身體重心靠下,雙臂收緊於胸前,膝蓋微微彎曲,向前走的時候腳跟先落地,雙腳依次替換,腳步邁得小而輕,儘量控制上半身的起伏。
向後退時則相反,腳尖先著地,小步伐後退。發力均衡,全程保持勻速移動。
不要覺得麻煩,拍的時候就想象自己是一個在雨林裡前行的狙擊手,苟住!吃雞就在眼前。
經常看電影的小夥伴應該會發現,很多電影裡的固定鏡頭,畫面都會上下或左右小範圍的移動,讓鏡頭顯得不那麼死板。
我們在拍攝時也可以使用類似的運鏡,既然都用上穩定器了,那肯定要讓鏡頭運動起來。
I 前後移動
前後移動可以說是最常用的運鏡方式,比如下面跟拍小姐姐的這個鏡頭,這樣的鏡頭語言能清楚交代人物、環境和運動方向,會給觀看者比較強的現場代入感。
轉到正面時也有同樣的效果,而且畫面中多了人物的神態,能更直觀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緒傳遞~
I 左右移動
拍攝靜物,橫移穩定器並微微旋轉鏡頭,可以拍出類似滑軌的效果。這樣拍攝能更好地突出畫面中的主體,同時展示主體部分更多的細節。
左右移動還常常用來拍攝移動的物體,比如奔跑中的人。
跑步時拍攝畫面
正常走路拍攝畫面
所以當被拍攝物體移動速度較快時,我們可以先開啟穩定器的運動模式,該模式經過特定演算法最佳化,雲臺響應速度更快。
再就需要藉助一些工具來進行跟拍!!
常用的有電瓶車或者平衡車,如果身邊沒有這兩樣工具,你又對自己的平衡感有信心可以用滑板嘗試一下。
總之第一要義就是畫面平穩,至於怎麼拍並沒有硬性規定。有條件的像拍攝電影,拍一個幾秒的鏡頭會專門搭建一條軌道。
素材來自賓士廣告
你可以充分調動你的小腦瓜,挖掘身邊一切能用的東西來完成拍攝,這也是攝影的樂趣之一。
I 低角度跟拍
使用穩定器可以輕鬆地完成低角度跟拍,這是電影裡常見的鏡頭方式,是指從人物的腰部以下進行跟隨拍攝~
運用在Vlog中,往往能營造一種文藝氣息,增強畫面的“電影感”。
I 旋轉
開啟穩定器的智慧跟隨,鎖定拍攝主體,手持穩定器以拍攝物為中心旋轉拍攝。
這也是一種常見的鏡頭語言,適合表現主體的前後左右細節和周圍的整體環境。
素材來自油管Tom Lebaric
除了拍攝者移動旋轉外,電子穩定器還能旋轉手機來拍攝一些有趣的鏡頭。
透過前推 + 旋轉可以拍出類似盜夢空間的科幻鏡頭,在影片裡偶爾來一段會很酷!
這是一種獨特的推 / 拉鏡方式,在拍攝時將移動機位和改變鏡頭焦段反向結合,在改變鏡頭焦段的時候同時移動機位,從而產生更加強烈的視覺衝擊,甚至在較大幅度或較快速的變焦時可以使人產生暈眩感。
素材來自電影《迷魂記》
這種炫酷的拍攝手法最早在驚悚大師希區柯克的作品《迷魂記》裡出現。現在被廣泛應用在各種電影大片裡,用來營造緊張的氛圍。
方法很簡單,手機連線穩定器,透過配套的App調節合適的變焦速度,讓手機在拍攝時勻速變焦。然後手持穩定器讓手機朝與變焦相反的方向平穩的推/拉運動。
延時攝影是一種時間壓縮的拍攝技術,能把幾分鐘、幾小時甚至幾天幾年的過程壓縮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以影片的方式播放。
這種拍攝手法常用於拍攝城市風光、生物生長、建築製造等場景,能短時間內呈現事物的緩慢變化過程,展現平時肉眼無法察覺的精彩景象。
延時攝影分固定延時攝影和移動延時攝影。現在的智慧手機都有內建延時攝影功能。只要搭配一個三腳架固定就可以實現固定延時攝影。
對非麒麟臂的普通人來說,拍攝難度更大的移動延時攝影,一個三腳架可不夠頂。
但問題不大,相信讀到這兒的你應該也會發現:涉及運動的鏡頭,你總能在穩定器上找到解決方案。
以大疆的osmo mobile3手機穩定器為例,先在穩定器上安裝好手機和底座。選擇一個合適的拍攝位置將其固定。
然後開啟大疆的App,選擇延時攝影功能,設定你想要的拍攝時長和間隔時間。如果拍攝主體的變化較快,比如常拍的車流、人流等,建議選擇0.5秒的間隔,這樣拍攝出來的畫面運動軌跡會比較流暢。
接下來設定拍攝軌跡~
以上設定完成之後,按下快門開始拍攝。你在旁邊打一會兒坐,喝幾口茶,即可得到一段震撼的延時拍攝影片。
(注意拍攝全程都要保持機位穩定哦)
技術的進步讓拍攝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如果你是一個攝影小白,想嘗試影片創作,預算不算充沛,那麼手機 + 穩定器這套方案也許就是目前的最優解。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很多旗艦手機補上影片的短板,而穩定器能讓畫面更穩定,更方便我們去施展拍攝手法,豐富鏡頭語言,拍出大片~
這一對組合相比相機,雖然畫質處於弱勢,但便攜和易操作是更多人拍攝的理由。
對拍影片有興趣的小夥伴不妨可以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