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BG品牌增長研究院

    到底什麼是“職商”?

    顧名思義,就是職場上的雙商力(職商與情商)。

    很多人,其實在生活當中,可能都是不錯的人,談笑風生,平和耐心。但一到職場當中,就會轉變成為另一個人,變得“不通情理”,出現各種職場矛盾問題。

    這些問題,要麼是因為職場上的智商、要麼是因為情商引起。

    職場智商,並非是指生活上的小聰明,而是指職業技能、職場硬實力。很多職場矛盾的根源,還不到“情商”層面,就是卡在最基礎的“智商”層面——能力與職位不匹配。

    比如上述案例當中的某高管,因為能力不夠,導致排擠下屬;某創業公司創始人,被空降的高層騙的團團轉,都是因為職場智商不夠。

    職場情商,並非是指生活上的素養,而是指與職場素養、職場規則相關的智慧。很多生活當中的好人,在職場上不一定有足夠高的情商,去處理各種矛盾。

    比如上述案例當中的高階技術人員,不是智商問題,而可能只是不太擅長職場溝通。

    為什麼會出現職商問題?

    這些比比皆是的職商問題背後,當然主要是主觀因素,但也離不開客觀原因。

    主觀上,往往源於一個人的角色定位與匹配度出了問題。

    1. 角色感較重

    很多人太沉浸於自己的“職場角色”而不可自拔,下了班依然覺得自己的是總監、是甲方、是領導,上班後更是“角色感滿滿”,朋友圈統統都是炫耀自己的職場角色的廣告——這類長期沉溺於職場角色的人,被統稱為“職場二次元”們。

    職場二次元的內心往往是比較脆弱的,容不得周圍群眾揭穿自己的角色,總會不由自主的表演“角色”——工作目標達不成沒關係,團隊和睦共處也沒關係,重要的是“CROWN不能掉”。

    這種濃厚的角色感,導致在職場當中就算出現矛盾摩擦,他們也往往找不到原因,當然也不願意去找原因。

    比如上述案例當中的乙方轉到甲方後的各種舉動,與媳婦熬成婆後的角色感是異曲同工的,這類案例舉不勝舉,譬如類似溝通:

    “你們寫方案帶腦子嗎?我在乙方的時候,可不會像你們這麼蠢。”

    “我不管,我是甲方,甲方的任何需求,乙方都應該滿足。”

    “銷售不就是要拼命sell嗎?我要有預算可以sell還需要銷售幹嘛?”

    ……

    2. 個人得失心較重

    個人得失心往往也與“角色感太重”掛鉤。因為個人計較得失,導致更糾結於個人層面的情緒、不適,而忽略了整體組織的目標。

    比如上述案例當中不願意配合公司培訓的高層,忽略了集體目標,而糾結於自我面子和得失。

    又比如內心深處有許多小心思小算盤的,在具體工作當中,也很難配合團隊工作,這些都會導致職商問題。

    3. 僥倖心理

    許多職場問題,都源於不願意相信“專業”的力量,或者假裝專業,而實則更相信潛規則、更相信僥倖能成功。

    比如上述案例當中,排擠下屬的高層。其實完全可以透過激發下屬潛能,完成組織目標,從而促進團隊和自己的雙贏,卻不願意選擇專業的坦途大道,寧願去選擇一條江湖邪道。

    4. 基礎教養和素養問題

    當然許多職商問題,離不開基本素養。比如隨意辱罵合作方,隨意懟上司或者同事,或者總是用“截殺式思維”與人溝通——無論別人說什麼,總是習慣性的Say NO,或者馬上擺困難,一句話堵死對方所有溝通意向。

    擁有“截殺性思維”的職場人士不在少數,比如大家可以對照一下如下場景,是否經常遇到?

    老闆:“阿Q你覺得接下來怎麼推進這個專案?”

    阿Q: “沒錢怎麼做,沒預算怎麼執行。”

    這裡,老闆當然知道有沒有預算,他/她想要的,是一個解決方案的建議,而簡單粗暴地“堵死”。如果換一種思維方式和溝通方式,可能效果更好:“假如有5-10萬的預算,可以XXXX如此推進執行;假如預算進展,就可能要藉助更多免費資源去置換合作。目前進展是XXXXX,下一步需要老闆協助XXXXX。”

    同事:“阿Q能幫忙分享一個方案嗎?”

    阿Q:“和我有什麼關係,浪費時間。”

    這裡,如果換一種思維方式,可能效果更好:

    “抱歉啊,現在有點忙,稍等一下我忙完看看有哪些能協助的,如果實在幫不上忙也提前請你見諒啊!”

    客觀原因,一些職商問題,也可能與企業的整體組織架構管理相關。

    1. 首先,崗位設定不合理。

    企業當中經常出現分工不合理、崗位設定不合理、績效管理體制與升遷制度不完善,由此而導致“將不配才,才不配德”的情況,進而引發重重職場矛盾。

    2. 其次,不良的企業文化。

    如果整個企業文化並非鼓勵團隊“職業化”,而是鼓勵團隊勾心鬥角、戰隊搞政治,互相抱怨吐槽,那麼再好的人也難免會耳濡目染而變化。

    3. 第三,大企業病。

    大企業病通常是難以避免的。人多了,自然會出現“職場江湖”,所以如今許多大企業都開始學習阿里,安排“政委”,對企業成員進行自下而上的思想價值觀統一。

    遇到職商問題怎麼辦?

    要分情況:一類是“可回收型”職商問題;一類是“不可回收型”職場問題。

    如果是基本素養、或者職業習慣不好,還可以經過培訓或者溝通得以改善。往往這時需要同事,尤其是HR,或者領導的坦誠相助。

    但如果是“角色感太重”等型別,往往很難改善,因為這是人內心深處慾望已經將自己錨定在某個角色當中,除非是跳脫平臺,體驗一下無平臺無光環的困難,才會幡然醒悟——原來不是自己天生英雄,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平臺的光環而已。

    企業在招聘新人時,也要注意甄別候選人有無“職商硬傷”,以及是否能夠被改善。否則招聘進來後,貢獻和破壞一樣大,甚至破壞比貢獻還要大,就為後續工作造成無窮麻煩。畢竟,太多職商問題是隱藏的,潛移默化的。

    總之,職商問題也是一種不可忽略的“職業病”,需要用心對待和改善,才能還職場一片歲月靜好,促成企業長久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來水裡有很多小蟲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