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80720438130

    1子產的失察

    鄭州人都知道,春秋戰國期間,斯地有個政治家子產,前後經歷四代君主,執掌鄭國權柄達二十多年,一時聲望無比.

    子產為相的最大政績就是奉行了因才使任、寬猛相濟的政治路線,使華人相對安居樂業,各得其所.

    然而,子產萬萬沒有想到,因為他的一個小小失察,卻構成了一個成語經典“得其所哉”,流傳了兩千多年.

    孟子《萬章篇》記載:“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蓄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為子產智?子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饒是子產何等精明,何等知人善任,卻還是被家中的宵小愚弄了一回.看看孟子描述的多麼生動,吃了你子產的魚,還要笑話你不智!

    可見,用人得當,對下屬績考得準,是所有執政者的要務.

    2弦高的精明

    幫助鄭國守城的秦軍將領密告秦穆公,已經把住了鄭國北門,公可領軍來襲,與我裡應外合,把鄭國拿下.不料鄭國商人弦高在去洛陽做買賣的途中,恰遇到了偷襲的秦國軍隊.他急中生智,一面假裝鄭國使者,用四張熟牛皮和和十二頭牛犒勞秦軍,暗示你們的陰謀已經敗露了,好在商品都是現成的;一面Superb隨從回鄭報警.鄭穆公接到警報,趕忙來到北門守城的秦軍營中檢視,但見秦軍結束停當,厲兵秣馬,正準備動手了.好在弦高的示警,讓秦軍的一場彌天大陰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關於這個事件,《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這便是成語“厲兵秣馬”的來歷.

    作為商人,弦高在國家危難之時,能做出如此機智大義之舉,也稱得上是國家的“紅色商人”了.但是,鄭國的君主讓秦軍來幫助守城,無異於引狼入室,這才是真正發人深省的.國家當自強,豈可把安危託庇於他人之手!

    3不自量力者戒

    唐代汪遵有一首《詠息國》:“家國興亡身獨存,玉容還受楚王恩;銜怨只合甘先死,何待花間不肯言.”批評了息國夫人在國破後不能全節.汪遵這詩寫得不是十分公允.

    息國原本很弱小,息國夫人嫁來後努力規勸息侯勤政,親賢,獎耕,興農,勵商.息侯聽了夫人的勸導,有了一番作為,才使息國慢慢地走上了自強的道路.

    問題就出在息國同鄭國的關係處理上.息國與鄭國有些爭端,息侯沒有采取談判協商的方式來解決,而是貿然出兵攻打鄭國,結果是自討沒趣,被鄭國打了個落花流水,從此息國的國力衰退,每況愈下,最後被楚國滅了.息夫人被楚王擄去後,三年不說話,最終自盡而死.

    關於息國的問題,《左傳.隱公十一年》記載:“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詞,不察有罪,此五不韙也.”

    這就是成語“不自量力”的來由.讓人扼腕的是,息國如果能夠審時度勢,採取不卑不亢、和衷共濟的外交方針,事情的演變發展過程也許會是另一種態勢.當然,息夫人的遭遇和結局也成了千年一嘆,說不定,還是戲劇家們的好題材呢.

    4子產的大義

    子產不愧為大政治家,在國家之間的事務交往中大義凜然,聲威赫赫.有一回,他奉使出訪晉國,晉平公藉口為魯國國喪志哀,擺起了大國的架子,把子產一行晾在一邊不予理睬.子產當即命令隨行軍伍將晉國賓舍的圍牆拆掉,車駕長驅而入.晉國司空聞報,大吃一驚,忙不迭趕到賓舍向子產問責.子產慨然應答,鄭國雖小,但不失禮儀,帶來許多禮品要獻給貴國.然而,你們不搭理我們.倘若這些貴重物品受到損傷怎麼辦?記得你們晉國在從前的文公時代可不是這樣的,待客周到、熱情,現在怎麼變成這樣!晉平公聽說後,大慚,慌忙認錯,重修賓舍款待子產.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百官之屬,各展其物.公不留賓,而亦無廢事.憂樂同之,事則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溼.”這就是成語“賓至如歸”的起由.

    這件事,也足可看出子產的政治家風度,不畏強國,大義凜然,在外交事務中進退有據,有禮有節.

    5班荊道故

    申公犯罪後偷偷地跑了,有人告發,說是其女婿伍舉洩密放跑的.伍舉恐慌,便躲到鄭國來了.到了鄭國後,伍舉心裡仍然不踏實,認為鄭國太弱小,不足以庇護自己,就想躲到大國晉國去.恰在此時,伍舉的好朋友、蔡國的大夫聲子出差晉國路過鄭國,偶遇了伍舉.於是,兩人便鋪開荊條,席地而坐,吃點東西,暢敘友情.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了這件事:“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

    這就是成語“班荊道故”的由來.

    6善賣不善買

    楚國的珠寶商人在鄭國開市,把一顆名貴的物品裝置在精美的匣子裡.一位顧客被華美的包裝所吸引,便慷慨地買下了這件物品.可是,他只拿走了空空的包裝盒子,卻把珠寶還給了商人,從而怡笑大方了兩千多年,也留給後人一個 “買櫝還珠”的成語.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錄了這件事:“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燻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在韓非子的筆下,這薰香的匣子是夠華麗精美的,真吸引人們的眼球.可是,注重內涵的人們啊,是決不會僅僅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的.

    7得失如夢

    《列子.周穆王》記載了一件事:“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也.”

    這個典故說的是一個在野郊砍柴的鄭華人,遇到一隻受傷奔來的鹿,便把它擊殺後藏匿在一個坑窪裡,並且用蕉葉覆蓋好.可是,後來他再去尋找藏鹿之處時,卻怎麼也找不到了.於是,他便以為,這不過是個夢而已.

    後來,人們把這個典故稱作“蕉鹿夢”,寓義人生得失,只在夢幻之間.

    成語“蕉鹿自欺”也是取材於這個典故,比喻糊里糊塗地把自己欺騙了.

    8東道主

    《左傳.僖公三十年》記鄭大夫燭之武見秦穆公,要求秦軍停止進攻鄭國,鄭國今後可以作為東方之路上的居停主人招待來往的秦國使者:“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東道主”這個典故的出處就在這裡.於此也可見,鄭國從來不乏智辯之士;中原大地,歷來便是好客之鄉.

    9包藏禍心

    典出於《左傳.昭公元年》:“將恃大國之安靖己,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這則典故說的是鄭國大夫公孫段將女兒嫁給楚國公子圍,楚國欲乘迎親之機出兵鄭國將其吞併了.鄭國國相子產識破了楚國的險惡用心,乃派大夫子羽拒絕了楚國的無理要求,並嚴正指出,你們這種舉動就是包藏禍心,我們絕對不能容忍.

    這也是成語“包藏禍心”的出處.

    這則典故給出了一個深刻的啟示:對於亡我之心不死的敵人,永遠要警惕啊.我們要做的頭等大事便是富國強民,居安思危,不給敵人以任何可乘之機.

    10

    過去,鄭國有個性情急躁的人,射箭不中箭靶,就把箭靶撕碎,下棋下不贏,就咬棋子.有人勸他說:“這並不是箭靶和棋子的過錯,何不反

    過來想一想,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他根本聽不進去,終於因為這急躁的毛病死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巴導彈危機時,核力量並不弱的“戰鬥民族”為什麼妥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