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襲漢代斷馬劍發展來的長柄雙刃大劍,而且應該是可以和鐵質長柄(陌刀棒)組合或者分離使用的。大劍加上長柄的總長度為唐代的一丈大約307釐米,重量為唐代的十五斤大約十公斤,屬於步兵使用的重型武器。另外陌刀的大劍部分和組合後的大劍+長柄都可以叫做陌刀,而陌刀的長柄部分就只能叫做陌刀棒。以斷馬劍類比應該說的不只是武器用途,還應該包括特殊的金屬打造方式使陌刀的堅硬鋒利程度和柔韌程度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結果就造成了成本很高,所以唐代才嚴禁用陌刀殉葬,外加唐朝後來越來越窮,就沒有經濟實力搞這種精兵使用的重武器,外加後世的五代十國時期對這種含有優質金屬的兵器肯定會進行改造,這就導致陌刀的失傳。
不過到宋朝還有一種武器繼承了陌刀的組合武器設計思想,就是朴刀,這東西就是一種長度45釐米到70釐米的短刀,安裝短柄又叫畲刀(著褲刀),可以用於開山種田是一種農具,安裝杆棒之後就成為朴刀,而且杆棒還可以拆卸下來作為單獨棍類武器(水滸傳在六十一回寫盧俊義到山東與梁山好漢交戰前作準備工作時:盧俊義取出朴刀,裝在杆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趕著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
陌刀的基本樣式在公元738年成書的《唐六典》中是這樣介紹的,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釋名》曰:“刀末曰‘鋒’,其本曰‘環’。”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鄣刀蓋用鄣身以禦敵。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那麼從上面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儀刀是一種類似班劍的禮儀用裝飾性武器,(《新唐書》:左右廂有主帥三十八人,平巾幘、緋裲襠、大口絝,執儀刀),鄣刀用字面分析(用鄣身以禦敵)不會是普遍認為的短劍而是一種結合防禦和進攻雙重含義的武器大機率是源自漢代的鉤鑲的一種武器(專克長兵、漢代武士的獨門兵器:鉤鑲),而橫刀是唐代士兵的主武器,那麼鄣刀和橫刀的組合其實就和漢代鉤鑲和環首刀的組合一樣,是用於步兵對步兵的攻防結合的武器組合。最後就是陌刀,按照長度和重量,是步兵對步兵、騎兵的攻擊型重武器,刀身部分是形似漢代斷馬劍的一種雙手握持的雙刃大劍,加上鐵質長柄總長度可達307釐米。
在《新唐書》中多處出現用陌刀戰鬥的場面,而從這些場面裡也可以分析陌刀的結構。
闞稜,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陌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這個人死於公元624年,他這把武器當時還被叫做“拍刃”“陌刃”,原因就是史書的記載差異是因為同音字造成的(宋《集韻》則說“拍”字音為“莫白切,音陌。擊也。)其實就是陌刀的最早起源。先是,嗣業饋糧,數為虜鈔,軍餒死。行儉曰:“以謀制敵可也。”因詐為糧車三百乘,車伏壯士五輩,齎齏陌刀、勁弩,以羸兵挽進,又伏精兵踵其後。虜果掠車,羸兵走險。賊驅就水草,解鞍牧馬。方取糧車中,而壯士突出,伏兵至,殺獲幾盡。自是糧車無敢近者。這段記載是公元679年,那麼作為可以由壯士隨身攜帶藏在糧車裡的陌刀肯定不會一丈長,如果攜帶的是陌刀的刀刃部分,也就是雙手長劍,那就很合理了。
翰與良丘登北阜,以軍三萬夾河鳴鼓,思禮等以精卒居前,餘軍十萬次之。乾祐為陣,十十五五,或卻或進,而陌刀五千列陣後。王師視其陣無法,指觀嗤笑,曰:“禽賊乃會食。這段記載是公元756年的靈寶之戰,哥舒瀚軍隊認為陌刀五千置於陣後而不是前鋒位置是“其陣無法”的可笑行為,隨後就被火攻瘋狂打臉,二十萬大軍最後只逃回去八千多人。
仙芝自外至,令誠以陌刀百人自從,曰:’大夫亦有命。”這段記載也是公元756年,邊令誠斬殺封長請、高仙芝的記載,因為當時軍隊計程車兵都為高仙芝喊冤,所以邊令誠帶領的陌刀隊應該有足以壓制普通士兵用長木槍的能力,必須是長兵器。
李嗣業,京兆高陵人也。身長七尺,壯勇絕倫。天寶初,隨募至安西,頻經戰鬥,於時諸軍初用陌刀,鹹推嗣業為能。每為隊頭,所向必陷。節度使馬靈察知其勇健,每出師,令嗣業與焉。累遷至中郎將。這段記載是公元742年,李嗣業這時候的職務還是陌刀隊的隊頭(下轄50人),因為其勇武后期慢慢升職到中郎將。而且陌刀隊這時候應該是作為前鋒兵力使用的。天寶七載,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奉詔總軍,專征勃律,選嗣業與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 這段記載是公元748年,李嗣業已經從陌刀隊的隊長升職為統領陌刀隊的將軍了,按照高仙芝當時總兵力一萬人左右,以及唐代軍制習慣在廂這個級別分成左右軍,那麼當時李嗣業下轄的左陌刀隊應該是250人,陌刀隊總計500人,在總兵力中佔比為二十分之一,與靈寶七年崔乾佑軍隊的十萬步兵和五千陌刀軍的比例差不多。會跋汗那兵眾先奔,人及駝馬塞路,不克過。嗣業持大棒前驅擊之,人馬應手俱斃。胡等遁,路開,仙芝獲免。仙芝表其功,加驃騎左金吾大將軍。另外《舊唐書》裡還有這麼一段記載,李嗣業手中出現了陌刀以外的武器,聯絡起《通典》提及的陌刀棒,李嗣業手中所拿的這個大棒就應該是陌刀的鐵質長柄部分。賊將李歸仁初以銳師數來挑戰,我師攢矢而逐之,賊軍大至,逼我追騎,突入我營,我師囂亂。嗣業謂郭子儀曰:“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決戰於陣,萬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則我軍無孑遺矣。”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嗣業先登奮命,所向摧靡。《舊唐書》這段記載是公元757年的香積寺北之戰,也是李嗣業軍人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戰(因為兩年後他就死了),在李歸仁騎兵追擊撤退的唐軍騎兵衝亂前軍陣型的情況下,李嗣業持陌刀殺掉十幾名騎兵穩固了陣型,然後帶領持陌刀的前軍士兵逼退了敵軍。這是典型的陌刀對騎兵戰鬥。
張興者,束鹿人。長七尺,一飯至鬥米,肉十斤。悍趫而辯,為饒陽裨將。祿山反,攻饒陽。興開張禍福,譬曉敵人,而嬰垮彌年,眾心遂固。滄、趙已隱,史思明引眾傳城,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人死,賊皆氣懾。這段記載是公元756年的史思明攻擊饒陽之戰,張興是拿著陌刀當做守城兵器來使用,那麼長兵器在對付攻城步兵使用的短兵器時自然佔盡便宜。
隊副一人,於兵後立,執陌刀,觀兵士不入者便斬。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高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踴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諸軍弩手,隨多少佈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隻,人各絡膊,將陌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五十步內戰,齊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通典》先是,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出內庫弓箭陌刀賜左右街使,充宰相入朝以為翼衛。《舊唐書》這兩段記載分別來自成書時間公元766年到公元801年的《通典》和《舊唐書》中公元815年的一段記載,那麼既然直到公元815年陌刀的稱呼還沒有變化,而且《通典》同時說了陌刀和陌刀棒兩樣武器,所說的陌刀棒就應該是陌刀的長柄部分,從這兩段記載中可以聞到濃濃的貧窮味道,首先弩手持有陌刀棒就說明有相當一部分陌刀已經因為雙手大劍部分損壞或者收回導致多餘的陌刀棒成為了輔助武器,而留存的少量陌刀則成為了隊副(50人隊的副隊長)專屬的督戰武器,或者是和鐵鉤、錐斧配合的守城武器,而收回的陌刀在皇帝的內庫裡也成為了賜給左右街使(金吾將軍)的貴重賞賜之一。
沿襲漢代斷馬劍發展來的長柄雙刃大劍,而且應該是可以和鐵質長柄(陌刀棒)組合或者分離使用的。大劍加上長柄的總長度為唐代的一丈大約307釐米,重量為唐代的十五斤大約十公斤,屬於步兵使用的重型武器。另外陌刀的大劍部分和組合後的大劍+長柄都可以叫做陌刀,而陌刀的長柄部分就只能叫做陌刀棒。以斷馬劍類比應該說的不只是武器用途,還應該包括特殊的金屬打造方式使陌刀的堅硬鋒利程度和柔韌程度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結果就造成了成本很高,所以唐代才嚴禁用陌刀殉葬,外加唐朝後來越來越窮,就沒有經濟實力搞這種精兵使用的重武器,外加後世的五代十國時期對這種含有優質金屬的兵器肯定會進行改造,這就導致陌刀的失傳。
不過到宋朝還有一種武器繼承了陌刀的組合武器設計思想,就是朴刀,這東西就是一種長度45釐米到70釐米的短刀,安裝短柄又叫畲刀(著褲刀),可以用於開山種田是一種農具,安裝杆棒之後就成為朴刀,而且杆棒還可以拆卸下來作為單獨棍類武器(水滸傳在六十一回寫盧俊義到山東與梁山好漢交戰前作準備工作時:盧俊義取出朴刀,裝在杆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趕著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
陌刀的基本樣式在公元738年成書的《唐六典》中是這樣介紹的,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釋名》曰:“刀末曰‘鋒’,其本曰‘環’。”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鄣刀蓋用鄣身以禦敵。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那麼從上面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儀刀是一種類似班劍的禮儀用裝飾性武器,(《新唐書》:左右廂有主帥三十八人,平巾幘、緋裲襠、大口絝,執儀刀),鄣刀用字面分析(用鄣身以禦敵)不會是普遍認為的短劍而是一種結合防禦和進攻雙重含義的武器大機率是源自漢代的鉤鑲的一種武器(專克長兵、漢代武士的獨門兵器:鉤鑲),而橫刀是唐代士兵的主武器,那麼鄣刀和橫刀的組合其實就和漢代鉤鑲和環首刀的組合一樣,是用於步兵對步兵的攻防結合的武器組合。最後就是陌刀,按照長度和重量,是步兵對步兵、騎兵的攻擊型重武器,刀身部分是形似漢代斷馬劍的一種雙手握持的雙刃大劍,加上鐵質長柄總長度可達307釐米。
在《新唐書》中多處出現用陌刀戰鬥的場面,而從這些場面裡也可以分析陌刀的結構。
闞稜,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陌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這個人死於公元624年,他這把武器當時還被叫做“拍刃”“陌刃”,原因就是史書的記載差異是因為同音字造成的(宋《集韻》則說“拍”字音為“莫白切,音陌。擊也。)其實就是陌刀的最早起源。先是,嗣業饋糧,數為虜鈔,軍餒死。行儉曰:“以謀制敵可也。”因詐為糧車三百乘,車伏壯士五輩,齎齏陌刀、勁弩,以羸兵挽進,又伏精兵踵其後。虜果掠車,羸兵走險。賊驅就水草,解鞍牧馬。方取糧車中,而壯士突出,伏兵至,殺獲幾盡。自是糧車無敢近者。這段記載是公元679年,那麼作為可以由壯士隨身攜帶藏在糧車裡的陌刀肯定不會一丈長,如果攜帶的是陌刀的刀刃部分,也就是雙手長劍,那就很合理了。
翰與良丘登北阜,以軍三萬夾河鳴鼓,思禮等以精卒居前,餘軍十萬次之。乾祐為陣,十十五五,或卻或進,而陌刀五千列陣後。王師視其陣無法,指觀嗤笑,曰:“禽賊乃會食。這段記載是公元756年的靈寶之戰,哥舒瀚軍隊認為陌刀五千置於陣後而不是前鋒位置是“其陣無法”的可笑行為,隨後就被火攻瘋狂打臉,二十萬大軍最後只逃回去八千多人。
仙芝自外至,令誠以陌刀百人自從,曰:’大夫亦有命。”這段記載也是公元756年,邊令誠斬殺封長請、高仙芝的記載,因為當時軍隊計程車兵都為高仙芝喊冤,所以邊令誠帶領的陌刀隊應該有足以壓制普通士兵用長木槍的能力,必須是長兵器。
李嗣業,京兆高陵人也。身長七尺,壯勇絕倫。天寶初,隨募至安西,頻經戰鬥,於時諸軍初用陌刀,鹹推嗣業為能。每為隊頭,所向必陷。節度使馬靈察知其勇健,每出師,令嗣業與焉。累遷至中郎將。這段記載是公元742年,李嗣業這時候的職務還是陌刀隊的隊頭(下轄50人),因為其勇武后期慢慢升職到中郎將。而且陌刀隊這時候應該是作為前鋒兵力使用的。天寶七載,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奉詔總軍,專征勃律,選嗣業與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 這段記載是公元748年,李嗣業已經從陌刀隊的隊長升職為統領陌刀隊的將軍了,按照高仙芝當時總兵力一萬人左右,以及唐代軍制習慣在廂這個級別分成左右軍,那麼當時李嗣業下轄的左陌刀隊應該是250人,陌刀隊總計500人,在總兵力中佔比為二十分之一,與靈寶七年崔乾佑軍隊的十萬步兵和五千陌刀軍的比例差不多。會跋汗那兵眾先奔,人及駝馬塞路,不克過。嗣業持大棒前驅擊之,人馬應手俱斃。胡等遁,路開,仙芝獲免。仙芝表其功,加驃騎左金吾大將軍。另外《舊唐書》裡還有這麼一段記載,李嗣業手中出現了陌刀以外的武器,聯絡起《通典》提及的陌刀棒,李嗣業手中所拿的這個大棒就應該是陌刀的鐵質長柄部分。賊將李歸仁初以銳師數來挑戰,我師攢矢而逐之,賊軍大至,逼我追騎,突入我營,我師囂亂。嗣業謂郭子儀曰:“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決戰於陣,萬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則我軍無孑遺矣。”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嗣業先登奮命,所向摧靡。《舊唐書》這段記載是公元757年的香積寺北之戰,也是李嗣業軍人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戰(因為兩年後他就死了),在李歸仁騎兵追擊撤退的唐軍騎兵衝亂前軍陣型的情況下,李嗣業持陌刀殺掉十幾名騎兵穩固了陣型,然後帶領持陌刀的前軍士兵逼退了敵軍。這是典型的陌刀對騎兵戰鬥。
張興者,束鹿人。長七尺,一飯至鬥米,肉十斤。悍趫而辯,為饒陽裨將。祿山反,攻饒陽。興開張禍福,譬曉敵人,而嬰垮彌年,眾心遂固。滄、趙已隱,史思明引眾傳城,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人死,賊皆氣懾。這段記載是公元756年的史思明攻擊饒陽之戰,張興是拿著陌刀當做守城兵器來使用,那麼長兵器在對付攻城步兵使用的短兵器時自然佔盡便宜。
隊副一人,於兵後立,執陌刀,觀兵士不入者便斬。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高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踴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諸軍弩手,隨多少佈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隻,人各絡膊,將陌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五十步內戰,齊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通典》先是,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出內庫弓箭陌刀賜左右街使,充宰相入朝以為翼衛。《舊唐書》這兩段記載分別來自成書時間公元766年到公元801年的《通典》和《舊唐書》中公元815年的一段記載,那麼既然直到公元815年陌刀的稱呼還沒有變化,而且《通典》同時說了陌刀和陌刀棒兩樣武器,所說的陌刀棒就應該是陌刀的長柄部分,從這兩段記載中可以聞到濃濃的貧窮味道,首先弩手持有陌刀棒就說明有相當一部分陌刀已經因為雙手大劍部分損壞或者收回導致多餘的陌刀棒成為了輔助武器,而留存的少量陌刀則成為了隊副(50人隊的副隊長)專屬的督戰武器,或者是和鐵鉤、錐斧配合的守城武器,而收回的陌刀在皇帝的內庫裡也成為了賜給左右街使(金吾將軍)的貴重賞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