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傳統文化培訓導師

    出處《禮記·玉藻》:“凡自稱,小國之君曰孤。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孤家寡人 的典故: 〖解釋〗古代帝王的自稱。後指脫離群眾,孤立無助的人。

  • 2 # 春雨201749550

    謝悟空邀答。“皇帝自稱為孤家寡人,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有什么典故和出處?”孤家寡人,語出《尚書.湯誓》。夏朝末期,天子夏桀昏庸殘暴,商族首領子履,很是氣憤,於是向將士們發表演說:“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意思是:你們只要輔助我一個人,奉行上天的使命,討伐夏桀這個無道暴君,我就要大大地獎賞你們!後來子履奪得了天下,做了皇帝,他就是商湯。孤家寡人,原本是我一個人,勢單力薄,有求助大家之意,後來變成皇帝自稱的專有名詞,原來的勢單力薄、求助之義已蕩然無存了!

  • 3 # 青言論史

    “孤家寡人”的稱呼,一般認為都說的是皇帝。但是實際上,諸侯以上的都可以稱之為孤。

    有關諸侯的這種稱呼方法,在先秦諸子的著作裡面基本都可以得到體現:

    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左傳》候、王自謂孤、寡、不穀。——《老子》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莊子·盜蹠》君名孤寡。——《呂氏春秋·君守》

    比較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孤”還是“寡人”,都不是顯示身份的稱呼,反倒是謙稱。比如說“孤”,就是說自己這個位置只有一個人來做,感到很孤獨。至於寡人,更是“寡德之人”的簡稱。

    還有,在古代,只要是諸侯,就可以自稱“孤”,這並不是皇帝的特權。比如在《三國志》裡面,就頻繁出現“孤”這個字眼,因為像劉備、曹操、孫權這些人一般都至少被封為侯爵,他們是有稱一聲“孤”的資格的。

    但是“寡人”,一般都是王爵以上才可以用。所以,曹操在被封為魏王以前,一般都是自稱“孤”;在受封魏王之後,便開始稱自己為寡人了。

  • 4 # 七月流火140400643

    皇帝自稱“孤家寡人”,大概沒錯,但不是很嚴格的說法。皇帝的稱號,是從秦始皇之後才開始有的。有了皇帝之後,也有了一個皇帝專用的自稱,這就是“朕”。在秦始皇之前,王候多自稱為“孤家寡人”。

    秦之後,較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也可以稱為“孤”。比如漢末的劉備,在《隆中對》的時候,他既不是皇帝,也不是諸候,只是一方豪強,但他依然可以說:“孤不度德量力,欲申大義於天下。”其它如曹操孫權,都可以稱“孤”。比如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

    我們在戲曲作品中,常常看到具有皇帝身份的人,也常常稱孤道寡,於是,許多人便理所當然的認為,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稱了。於是,便想當然的認為,沒有皇帝身分的人,便不能以“孤”“寡”自稱,若如此,則有大逆不道,犯上作亂之意。這種理解大概是不準確的。劉備自己稱帝當過皇帝,曹操在死後被兒子追封為帝,與皇帝都有點關係,可是,三國時期,沒有稱帝的袁紹,劉璋劉表等人,都是可以稱孤的。

    多年前讀朱東潤所著《張居正大傳》,其中引用很多《張太嶽全集》的內容,張居正在身居首輔,進位太傅之後,給下屬寫信的時候,自稱也是用“孤”的。我記得自己當時讀書的時候,是很驚訝的。可見,孤與寡,是居於高位之人的自稱,而並非皇帝自稱。皇帝或者可以用,但並非專用。

    關於中國的禮儀和稱謂,要尋找文化上的根源,最先想到的當然是《禮》,孔子整理的《禮》在後世被演化成三部分《周禮》《儀禮》《禮記》。它們是中國禮儀文化的源頭。《禮記》的《玉藻》篇對各個階層人物的自稱是這樣說的:

    凡自稱,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諸侯之於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其在邊邑,曰某屏之臣某。其於敵以下,曰寡人。小國之君曰孤,擯者亦曰孤。

    上大夫曰下臣,擯者曰寡君之老。下大夫自名,擯者曰寡大夫。世子自名,擯者曰寡君之適,公子曰臣孽。

    士曰傳遽之臣,於大夫曰外私。大夫私事使,私人擯則稱名,公士擯則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與公士為賓也。

    上面三段內容,第一段是講的是天子與諸候的自稱。自稱必然是在與人交往或是對話時才用到。所以,自稱是要表現社會等級地位的。天子是位置最高的。他在現實中的所有交往物件,都是對下。所以他的自稱很簡單,既“予一人”表示,沒有人是可以和他平等的。

    諸候的地位,比天子低了一級。所以,他的自稱就比較複雜了,這種複雜來自於諸候既有上級,也有平級,還有下級。在對待不同級別交往物件時,自稱是不同的。比如齊桓公如果朝見周天子,他的自稱是“齊國守臣姜小白”。諸候“其與敵以下,曰寡人”,這裡的“敵”,不是敵人,而平等的意思,也就是說,齊桓公如果和與自己地位一樣的諸候,比如魯國的國君交談,以及大夫以下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談,通通自稱“寡人”。齊國是大國,國君自稱“寡人”,小國的國君,就自稱孤了。(上文後兩段,分別說的是大夫和士的自稱,因與題目無關,這裡就不討論了。)

    從上述的事實中可以看出,“孤”與“寡”做為自稱,是天子皇帝諸候所用的。並非一般人所用。天子在秦之前,其專用自稱是“予一人”。這個稱謂當然也不是做《周禮》之人的杜撰。在更早的《尚書 湯誓》中,就有這種稱呼:“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湯誓》是商湯滅夏之時,部隊起兵之始所立的誓言。我一直覺得,這裡的“予一人”與今天所說的“我一個”沒有什麼分別。意思也是,你們都必須聽“我一個”的話。那個不聽,軍法從事。到周朝建立之時,這種前代流傳下來的文獻上的詞語,就成為專用名詞了。

    現在好多人把“寡人”解釋成為“寡德之人”,說是皇帝王候等的自謙自語,從後世中國文化的精神的發展和演繹上來看,不能說錯。自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全部吉利的就是謙卦。但我覺得,從“予一人”到“孤家寡人”的自稱,在內在邏輯上,大概不僅僅是自謙一個方面。應該還有另外一個方面。

    “孤”和“寡”還有一個更明顯的意思是“少數派”或是“唯一性”。我們有句俗話“曲高和寡”,在一個群體中,思想認識水平高的,同樣也會“和寡”,聖人的想法,普通百姓是理解不了的。於是,只能成為孤家寡人。這個意思,在今天也是一樣。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全世界沒有幾個人理解的。於是,他成了孤家寡人。當他的理論被最聰明的那一部分人理解了之後,普通民眾只要接愛他的結論就行了。愛因斯坦成了孤家寡人之後,他就成了科學領域的領導者。社會中的“孤家寡人”,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領導者。一開始的時候,這個意思是佔主導的,等到社會文明越來越發展的時候,自謙的意思變成主流了。

    上面這個理解,是我自己的猜測,未必準確。觸發我這個想法的是《易經》的一個理論,陰卦陽多,陽卦陰多。八卦之中,除了全陰全陽的乾坤二卦之外,其餘六卦三個陰多的,三個陽多的。陰多的是為陽卦,陽多的是為陰卦。這也很符合現在的一句俗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當然,這是閒話。

    最後說兩句,秦漢時期,地方官稱孤道寡的很多。大概在那個時期,中央集權沒有發展到後代那麼強大,在士大夫階層的眼中,地方官也戰國時期的諸候是沒有太大差別的。到宋明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地方官的權力大大減少。不敢再以諸候自居了。至於明代張居正也可以稱孤,大概是與他生前達到了極高的政治地位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丑》亞瑟為什麼捂死自己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