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詩,是慧能的佛偈。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裡?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這不是詩,是慧能的佛偈。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裡?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