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耕樵讀

    首先看長平之戰,坑殺的是40萬,並非30萬。看題主的問題描述,題主似乎對這40萬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我不知道樓主說他們沒有洞察力是指的他們應該不去聽趙括的還是在白起坑殺他們的時候去反抗。

    例如樓主認為他們可以不聽主帥的,那就是有自己思想。那我可以告訴你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的話,這個軍隊一刻也存在不下去,死的將會更慘。如果做不到令行禁止,那根本就不是合格的軍隊。對於防禦和主動進攻本身哪種選擇更好,再戰爭結束前誰也說不好。

    長平之戰時,趙國糧草不濟,農事在即這些對趙國都很不利。此時秦國又截斷了趙國糧道。所以這個時候選擇固守還是進攻各有優缺。並不是說主動出擊就一定錯,是慢慢在消耗中失敗,還是為一點希望搏一下哪種選擇更好,誰都說不準。你一個士兵即便能找到最好的方式,你憑什麼讓別人相信你?廉頗也不是沒有更好的方法。

    再說坑殺俘虜,這個就更簡單了。趙國士兵被俘虜的時候,軍中就斷四十多天了。達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可能連武器都拿不動了,你還去反抗。更何況據說白起還是隔離開,分批次殺的。總之能讓你俘虜反抗,那白起這名將也算白當了。

  • 2 # 博陵牛仔探歷史

    長平之戰眾多評價中大部分責任歸咎於趙括,戰國時期的這場最為宏大、最為慘烈、最為血腥的長平之戰,我們都有著這樣的印象,相信謠言的趙王糊塗;被臨陣換將的廉頗冤枉;坑殺四十萬降卒的白起殘忍。但隨著考古發掘的一再證明,歷史真的如此嗎?

    趙弱秦強,趙國在戰國末期相比秦國要相對弱小,但是實力也不容小覷,看秦國這邊年滿十三歲以上,的也調往前線了,這場戰爭對於兩國來講,都是生死之戰,這就是為什麼其他國家都是作壁上觀了,但是作為弱者唯一的取勝之道莫過於看準時機快速決戰,這樣才有勝利的希望,而長期對峙,互拼內力無異於慢性自殺。秦強趙弱,秦師遠道奔襲而來,立足未穩,這應該是趙軍與之決戰的最佳時機。

    其實剛開始的責任要歸咎於老將廉頗,廉頗此時卻因為幾次失利就堅守不出,與秦軍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可是此時只有掌控全域性的趙王才知道這大軍的糧草補給多拖一天就多給後方帶來一天巨大的壓力,趙王一次次催促廉頗決戰而無果。

    趙王的執著與廉頗的堅定在反反覆覆中錯失了決戰的最佳時機,因為秦國在這段時間打下了戰略要地野王,捋順了大軍補給的路線,併為這場戰爭做了舉國動員,從內政到外交再到軍事一系列全方位周全的準備。等趙王換將的決心積累到有了行動的時候,再與秦決戰已經斷無取勝的可能了。

    將近三年啊,讓趙國舉全國之力毫無希望的來支援廉頗與強秦的對峙,這多麼令人窒息。

    所以我們能看出,在終極大決戰之前,主將廉頗的錯誤是孤立的看待戰爭,而沒有考慮戰爭背後趙國的國力支撐能力,而趙王的錯誤在於行動不夠果決,既覺得廉頗之策不可行,又沒有迅速換人執行新戰略的果斷。

    不管是誰為趙國的主將,出擊是必然的結果,因為國力不足以支撐如此多的軍隊來對質,此時的秦趙可以說,就像兩個勢均力敵的角鬥士,到了最後拼的是耐力與決策,趙國到最後從五國的態度,以及國內的糧食難以為繼,戰爭的天平逐漸向秦國傾斜,將廉頗換下來,透過趙括來和白起決一死戰。可以這麼說,這個方法雖然非常冒險,但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已經是最體面的選擇了。至於趙括的領軍表現,從結果上來看,重創秦國大軍,造成了大約二三十萬秦軍的陣亡。並且,在趙國軍隊被斷糧的46天裡,趙括的統率的趙軍沒有發生動亂和崩潰,這至少表明趙括不僅理論上有一套,實際作戰也是可以壓得住場面的。

    至於趙國軍隊初期被圍的幾天,在秦國的援軍沒有到來之前是有機會突圍的,當時的趙軍還沒有反應過來,以及趙王的反應不夠果斷,可惜歷史不會重來,再到第五次突圍趙括戰死沙場,沒有了主帥困了四十多天,才瓦解了這隻軍隊的意志,可以說一開始面對秦軍的圍困趙軍將士戮力同心,一直都在努力突圍,不然不會造成秦軍死傷二十多萬。

    在天時地利人和秦軍的包圍下,趙軍剩餘精銳最終淹沒於荒草枯藤間。

  • 3 # 陳陳說歷史

    《史記》: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秦將白起 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紙上談兵)

    這是我們在中學歷史學過紙上談兵的故事,最終是趙軍幾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坑殺。從趙國一蹶不振,秦國統一六國。如題有人會說那麼多降卒為什麼不反抗?據資料揭露,當年南京大屠殺中,幾十名日本兵便可以壓著成千上萬名中國戰俘前往槍決現場,途中居然沒有一個人反抗,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我認為其實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長平之戰)

    武安君白起誘騙了趙軍戰俘

    為了減少秦軍傷亡,白起開始勸降趙軍士兵,並且給了一個承諾,這便是吃飽飯後放趙軍士兵回家,許多趙軍士兵一聽到這個,便紛紛放下手中的武器,投降了秦軍,並且放鬆了警惕。

    趙軍戰俘集體性的僥倖心理起了作用

    (網路配圖)

    據當時史料記載,當時的趙軍士兵絕大多數都相信白起說的是真話,因為在這之前還從來沒有那個國家敢殺這多人,既然秦軍已經答應放自己回家了,如果反抗很有可能適得其反,遭到秦軍的屠殺,不如不反抗。

    趙軍士兵已經沒有力氣抵抗

    (長平之戰形勢圖)

    瞭解戰國史的朋友都知道,當年趙軍經過趙武靈王時期胡服騎射的改革,軍力大增,秦軍雖為虎狼之師,但是也不敢輕視趙軍的軍事力量,長平之戰只得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但秦國綜合國力明顯強於趙國,最後趙軍被圍40多天,糧草運輸不進來,餓的飢腸轆轆,根本就沒有力氣再與秦軍作戰。(完)

  • 4 # 歷史風暴

    題主有所不知,根據我對和長平之戰的瞭解,趙軍在長平之戰的時候不止一次的想過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們抗爭過,他們努力過,可是他們的對手不僅有趙括,還有趙王和強大的秦軍以及無敵的名將白起!所以,最終失敗了!

    第一次抗爭:趙軍大營!

    聽說換下老將廉頗的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趙軍上下一片譁然。可是,在趙王的授權下,趙括有臨陣換將的權利,於是那些不願意聽從命令的軍官被換下去了。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第二次抗爭:中伏後!

    趙軍在趙括的帶領下與秦軍交戰,秦軍敗走,趙括領軍追擊,結果中了白起關門打狗之計,數十萬大軍被圍住無法逃脫。於是,趙軍開始了第二次抗爭。趙括沒辦法,只能親自率領軍隊突圍,然後被秦軍狙殺!

    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

    第三次抗爭:秦軍戰俘營

    趙括已死,數十萬趙軍放下武器投降。史書中記載當時秦軍糧食不夠,所以將這些人殺掉了。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跟的,當時秦軍減員也很厲害,不存在糧食不足的情況。那麼只有一個原因,趙軍不願意成為秦國奴隸,發起了抗爭運動。抗爭的結果是白起覺得這些人的危險係數過高,所以殺掉了。這是趙軍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抗爭。

    (投名狀這一幕很好詮釋了當時白起坑殺趙軍的原因)

    所以,趙軍努力過不止一次,奈何當時的條件不允許,致使這些人最終還是失去了生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物自傳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