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傳是傳記的一種。傳記以記敘人物生平事蹟為主。自傳則是以記述自己的生平事蹟為主。自傳體作文是傳記的簡要形式-小傳的一種。 從寫作的物件上來講,自傳體作文是以寫人為主的文章。只不過這個人物是自己,寫人的手法在此都可以應用。但是,怎樣把自傳體作文寫好,卻不象寫人那樣簡單。 首先,自傳體作文要寫出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我”來。這個我,應該就是生活中自己的真實樣子,而不是與生活中真實的自己隔著一層,讓人看了之後,覺得那不是你,或者不是完全真實的你。這就要求寫作自傳體作文的第一個要求是認識自我。也許你要問了,我自己還能不認識自己嗎?其實不然。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成長,走過的每一天每一步都在塑造著自己。在緊張的生活中,在不知不覺的成長中,慢慢地,可能對自己的成長不那麼敏感了,或是感受不那麼深刻了,或者,由於環境的左右,自己成了自己不希望的樣子,自己對自我的認識也漸漸有了偏差。寫作自傳的過程有時是一個尋找、發現自我的過程,你要順著一根線,把自己給追回來,加以審視,加以分析,最終真正地認識自己。那麼,怎樣才能在文章中真實地、生動地表達自己呢?讓我們一起來想一想。請問一下自己:我是誰?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我的理想是什麼?我希望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我為什麼會有以上的愛好與想法?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誰對我的影響比較大?哪些事給我留下的印象比較深?……這麼問下來,做個記錄,加以整理,一份較為真空的自傳體作文就出來了。寫作自傳體作文比其他寫人的作文要容易很多。這是因為寫的是自己,素材不缺,認識不缺。但是,素材多了,又面臨一個選材和剪裁的問題。什麼樣的素材最適合用於這篇自傳體文章?什麼樣的素材更重要、更有表現力?這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寫作自傳體作文,最忌寫成流水賬,從自己的出生寫起、一年一年的,在哪兒生活,在哪兒上學,在哪兒玩耍,這樣的文章不是自傳。自傳中的自己要個性鮮明。要緊扣自己的性格特點來寫作,我愛靜還是愛動?內向還是外向?喜歡看書還是喜歡運動?都要在寫作中運用準確的事例生動地表達出來。 自傳還有向別人明確傳遞出自己的外貌特徵,使人讀後留有印象,甚至一見到你本人就能根據你自傳中的描寫認出你。這也需要運用外貌描寫的技巧,把自己寫好,寫活。 自傳中要有事實。自傳不是簡單的記人,它要反映出人物的成長變化經歷,要有一定的時間感。雖然我們現在年齡還小,但成長的經歷已經有了,這在自傳中都要較好地反映出來。比如,一位作者寫到自己現在是環保主義者,非常喜歡參加各種各樣的環保活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小時候遊長城時一位叔叔撿垃圾的行為深深影響了我,後來透過科教片和老師的引導又強化了這一觀念,現在,我們生活環境的日益惡化更加深了這種認識,所以,為了保護環境,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我積極地參加植樹、節水宣傳、垃圾分類等環保活動,所以,我是一個環保主義者,將來我還要發展更多的人加入我們保護環境的行列。這篇自傳中,作者透過大量事實描述了自己成長為一個環保主義者的過程,一些切身的體會、真實的活動讓文章十分生動、充實。 自傳中有時也要有感情的流露和對事情的看法,也要寫生活中的經驗教訓,但這些非同於其他文藝作品中的直接抒情、議論,而是寓情、理於敘事之中,讓讀者感覺出來,即間接表露出來。像《魯迅自傳》就是一篇敘述性非常強的優秀典範作品。 魯迅自傳 我於1880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城裡的一家姓周的家裡。父親是讀書的;母親姓魯,鄉下人,她以自修得能夠看書的學力。所以說,在幼小的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13歲時,我家忽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裡,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我於是決心回家,而我底父親又生了病,約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漸至於連極少的學費也無法可想;我底母親便給我籌辦了一點旅費,教我去尋無需學費的學校去,因為我總不肯學做幕支或商人,這是我鄉衰落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其時我是18歲,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了,分在機關科。大約過了半年,我又走出,改進礦路學堂去學開礦,畢業之後,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我已決意要學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知道了新的醫學對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於是進了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了兩年。這時,正值俄日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華人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文藝。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卻陸續失敗了。我又想往德國去,也失敗了。終於,因為我底母親和幾個別人很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我便回到中國來,這時我是29歲。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範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生,紹興光復後,我做了師範學校校長。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後來又兼做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的國文系講師。到1926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的幫助逃到了廈門、去做廈門大學教授,12月走出,到廣東做中山大學教授,4月辭職,9月出廣東,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學時候,在雜誌上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說是1918年,因為一個朋友錢玄同的勸告,做來登在《新青年》上的。這時才用“魯迅”的筆名;也常用別的名字做一點短論,現在匯取成書的有兩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一本論文,一本回憶錄,一本散文詩,四本短評。別的,除翻譯不計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和一本編定的《唐宋傳奇集》。 1930年5月16日 魯迅在這篇自傳裡有鮮明的思想感情流露,如第二段寫決定學醫和棄醫從文的原因、行動,表露了作者的赤子之心,愛國之情。再如第三段,在工作經歷的敘述中,不僅突出了作者的人生特點、人生變遷,也間接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態度和思想傾向,對革命的熱情支援,與軍閥政府的水火不容等。都是作者在樸實的敘述語言中表現出來的,讓讀者從中領會到的。 因此,無論粗線條的填寫履歷表式簡單自傳,還是充實自己生平活動的某些主要活動的片斷的長篇自傳,堅持自傳寫作的真實性、敘述性永遠都不會偏離自傳寫作的大方向,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的。(見《應用寫作》1997年第2期,《淺析自傳寫作的真實性與敘述性》) 自傳的寫作物件是自己,為了使文章更生動,可以採用一些特殊的表述手法。比如透過別人的敘述、借他人之口來寫;假託記者採訪、寫成一篇人物專訪;也可以用和讀者聊天的方式來寫;還可以假裝向一個人寫信,用書信體來寫;也可以運用電影體,把自己生活中的重要場景變成一個個的電影鏡頭,對這些鏡頭進行描述……總之,文章中要描寫的人是你自己,就看你怎樣向公眾推出了。 自傳是自述生平和思想變化過程的文章,是黨組織瞭解入黨申請人的重要材料,也是黨組織審查吸收新黨員的必備材料之一。 個人自傳的基本格式及內容通常為: (1)標題 居中寫“我的自傳”(或自傳); (2)正文主要包括個人成長經歷(從上小學或7週歲寫起,就讀學校、擔任職務、所受獎勵與處分、參加何種進步組織、有無相關政治歷史問題等),個人思想演變(這是主體部分,結合成長經歷談對一些重大政治問題的認識等等)和家庭主要成員、主要社會關係的情況(家庭成員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該怎麼寫,主要社會關係一般是對本人有較大影響的親屬,談談他們的職業及政治面貌等),大致就是這三部分。
自傳是傳記的一種。傳記以記敘人物生平事蹟為主。自傳則是以記述自己的生平事蹟為主。自傳體作文是傳記的簡要形式-小傳的一種。 從寫作的物件上來講,自傳體作文是以寫人為主的文章。只不過這個人物是自己,寫人的手法在此都可以應用。但是,怎樣把自傳體作文寫好,卻不象寫人那樣簡單。 首先,自傳體作文要寫出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我”來。這個我,應該就是生活中自己的真實樣子,而不是與生活中真實的自己隔著一層,讓人看了之後,覺得那不是你,或者不是完全真實的你。這就要求寫作自傳體作文的第一個要求是認識自我。也許你要問了,我自己還能不認識自己嗎?其實不然。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成長,走過的每一天每一步都在塑造著自己。在緊張的生活中,在不知不覺的成長中,慢慢地,可能對自己的成長不那麼敏感了,或是感受不那麼深刻了,或者,由於環境的左右,自己成了自己不希望的樣子,自己對自我的認識也漸漸有了偏差。寫作自傳的過程有時是一個尋找、發現自我的過程,你要順著一根線,把自己給追回來,加以審視,加以分析,最終真正地認識自己。那麼,怎樣才能在文章中真實地、生動地表達自己呢?讓我們一起來想一想。請問一下自己:我是誰?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我的理想是什麼?我希望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我為什麼會有以上的愛好與想法?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誰對我的影響比較大?哪些事給我留下的印象比較深?……這麼問下來,做個記錄,加以整理,一份較為真空的自傳體作文就出來了。寫作自傳體作文比其他寫人的作文要容易很多。這是因為寫的是自己,素材不缺,認識不缺。但是,素材多了,又面臨一個選材和剪裁的問題。什麼樣的素材最適合用於這篇自傳體文章?什麼樣的素材更重要、更有表現力?這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寫作自傳體作文,最忌寫成流水賬,從自己的出生寫起、一年一年的,在哪兒生活,在哪兒上學,在哪兒玩耍,這樣的文章不是自傳。自傳中的自己要個性鮮明。要緊扣自己的性格特點來寫作,我愛靜還是愛動?內向還是外向?喜歡看書還是喜歡運動?都要在寫作中運用準確的事例生動地表達出來。 自傳還有向別人明確傳遞出自己的外貌特徵,使人讀後留有印象,甚至一見到你本人就能根據你自傳中的描寫認出你。這也需要運用外貌描寫的技巧,把自己寫好,寫活。 自傳中要有事實。自傳不是簡單的記人,它要反映出人物的成長變化經歷,要有一定的時間感。雖然我們現在年齡還小,但成長的經歷已經有了,這在自傳中都要較好地反映出來。比如,一位作者寫到自己現在是環保主義者,非常喜歡參加各種各樣的環保活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小時候遊長城時一位叔叔撿垃圾的行為深深影響了我,後來透過科教片和老師的引導又強化了這一觀念,現在,我們生活環境的日益惡化更加深了這種認識,所以,為了保護環境,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我積極地參加植樹、節水宣傳、垃圾分類等環保活動,所以,我是一個環保主義者,將來我還要發展更多的人加入我們保護環境的行列。這篇自傳中,作者透過大量事實描述了自己成長為一個環保主義者的過程,一些切身的體會、真實的活動讓文章十分生動、充實。 自傳中有時也要有感情的流露和對事情的看法,也要寫生活中的經驗教訓,但這些非同於其他文藝作品中的直接抒情、議論,而是寓情、理於敘事之中,讓讀者感覺出來,即間接表露出來。像《魯迅自傳》就是一篇敘述性非常強的優秀典範作品。 魯迅自傳 我於1880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城裡的一家姓周的家裡。父親是讀書的;母親姓魯,鄉下人,她以自修得能夠看書的學力。所以說,在幼小的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13歲時,我家忽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裡,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我於是決心回家,而我底父親又生了病,約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漸至於連極少的學費也無法可想;我底母親便給我籌辦了一點旅費,教我去尋無需學費的學校去,因為我總不肯學做幕支或商人,這是我鄉衰落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其時我是18歲,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了,分在機關科。大約過了半年,我又走出,改進礦路學堂去學開礦,畢業之後,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我已決意要學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知道了新的醫學對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於是進了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了兩年。這時,正值俄日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華人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文藝。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卻陸續失敗了。我又想往德國去,也失敗了。終於,因為我底母親和幾個別人很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我便回到中國來,這時我是29歲。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範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生,紹興光復後,我做了師範學校校長。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後來又兼做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的國文系講師。到1926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的幫助逃到了廈門、去做廈門大學教授,12月走出,到廣東做中山大學教授,4月辭職,9月出廣東,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學時候,在雜誌上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說是1918年,因為一個朋友錢玄同的勸告,做來登在《新青年》上的。這時才用“魯迅”的筆名;也常用別的名字做一點短論,現在匯取成書的有兩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一本論文,一本回憶錄,一本散文詩,四本短評。別的,除翻譯不計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和一本編定的《唐宋傳奇集》。 1930年5月16日 魯迅在這篇自傳裡有鮮明的思想感情流露,如第二段寫決定學醫和棄醫從文的原因、行動,表露了作者的赤子之心,愛國之情。再如第三段,在工作經歷的敘述中,不僅突出了作者的人生特點、人生變遷,也間接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態度和思想傾向,對革命的熱情支援,與軍閥政府的水火不容等。都是作者在樸實的敘述語言中表現出來的,讓讀者從中領會到的。 因此,無論粗線條的填寫履歷表式簡單自傳,還是充實自己生平活動的某些主要活動的片斷的長篇自傳,堅持自傳寫作的真實性、敘述性永遠都不會偏離自傳寫作的大方向,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的。(見《應用寫作》1997年第2期,《淺析自傳寫作的真實性與敘述性》) 自傳的寫作物件是自己,為了使文章更生動,可以採用一些特殊的表述手法。比如透過別人的敘述、借他人之口來寫;假託記者採訪、寫成一篇人物專訪;也可以用和讀者聊天的方式來寫;還可以假裝向一個人寫信,用書信體來寫;也可以運用電影體,把自己生活中的重要場景變成一個個的電影鏡頭,對這些鏡頭進行描述……總之,文章中要描寫的人是你自己,就看你怎樣向公眾推出了。 自傳是自述生平和思想變化過程的文章,是黨組織瞭解入黨申請人的重要材料,也是黨組織審查吸收新黨員的必備材料之一。 個人自傳的基本格式及內容通常為: (1)標題 居中寫“我的自傳”(或自傳); (2)正文主要包括個人成長經歷(從上小學或7週歲寫起,就讀學校、擔任職務、所受獎勵與處分、參加何種進步組織、有無相關政治歷史問題等),個人思想演變(這是主體部分,結合成長經歷談對一些重大政治問題的認識等等)和家庭主要成員、主要社會關係的情況(家庭成員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該怎麼寫,主要社會關係一般是對本人有較大影響的親屬,談談他們的職業及政治面貌等),大致就是這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