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26458628992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雨霖鈴-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人生總是難免有分離,古人分離時以詩別友,來表達自己的惜別之意。

    但有的詩是以悲傷來表達;有的是用勉勵朋友自強不息的話語來表達,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幾首以不同感情來與友人離別的詩。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送別詩,寫得情景交融,聲色具備。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尤耐人咀味。對景懷人,意味深遠。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也同是藉助景物寫出了惜別之情。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前兩首詩都是以借景抒發與友人不捨的惜別知情,透出傷悲之感,而高示的《別董大》卻以勉勵朋友的話語來與友人惜別。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三首詩都抒發了與朋友的惜別之情。不同的是第一首雖是常見的送別詩,但意致纏綿,語近情遙,有弦外之音,讀之令人神往。

    全詩語言自然樸素,不事誇飾,別具特色。第二首詩把畫面的冷色和孤寂心情和諧相融,從而形成清澈空靈的意境。第三首詩採用白描手法,以景烘情,語言樸素,感情真切,風格健美,餘意無窮。

    李白的《送友人》,語言流暢明快,情意真摯蘊藉。

    送別其實是相當傷感的場面,可李白寫得情意綿綿卻又豁達明朗,他那種對友人前途命運的擔憂和祝福,比眼淚、楊柳要實在得多。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舉目遠眺,楚山孤影綽綽,更增入惆悵,這裡沒有正面描寫離情別意,而是透過“楚山孤”,表達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自己羈宦的孤苦。

    三句仍沒有寫離情,卻突然提起洛陽親友,既點明辛漸將往之處,又藉此代人設問,以引出結。結句為詩眼所在,“冰心”;“玉壺”,皆冷而潔,有冷於名利而潔身自好之意,自甘寂寞中透露出高傲。

    高適的這首送別詩。前兩句寫嚴酷的冬景。黃雲千里,大雪紛飛,雁聲悽楚,北風呼嘯的景象,烘托出董大所處環境之惡劣,也寫出日暮天寒,遊子何之的惆悵。

    後兩句以勸慰的語氣,勉勵他不要因為環境艱苦,旅途寂寞而悲愁,而要看到四海之內有知音。表明了作者與董大友情之真摯,也反映出詩人質樸、豪爽、開朗、達觀的情懷。

    在人生的漫漫的道路上,我們有很多的悲歡離合,是離愁,是鄉愁,都有我們一一惜別的情誼,彷彿再也沒有這樣“高山流水”的默契了。

    但“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所以,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我們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金陵酒肆留別

    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淮上與友人別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

    晚唐絕句自杜牧、李商隱以後,單純議論之風漸熾,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樂性都大為減弱。而鄭谷的七絕則仍然保持了長於抒情、富於風韻的特點。

    這首詩是詩人在揚州(即題中所稱“淮上”)和友人分手時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別:友人渡江南往瀟湘(今湖南一帶),自己則北向長安。

    一、二兩句即景抒情,點醒別離,寫得瀟灑不著力,讀來別具一種天然的風韻。畫面很疏朗:揚子江頭的渡口,楊柳青青,晚風中,柳絲輕拂,楊花飄蕩。

    岸邊停泊著待發的小船,友人即將渡江南去。淡淡幾筆,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畫。景中寓情,富於含蘊。依依嫋嫋的柳絲,牽曳著彼此依依惜別的深情,喚起一種“柳絲長,玉驄難系”的傷離意緒;濛濛飄蕩的楊花,惹動著雙方繚亂不寧的離緒,勾起天涯羈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頭柳色,宜人春光,在這裡恰恰成了離情別緒的觸媒,所以說“愁殺渡江人”。詩人用淡墨點染景色,用重筆抒寫愁緒,初看似不甚協調,細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諧統一。兩句中“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複,構成了一種既輕爽流利,又迴環往復,富於情韻美的風調,使人讀來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顯得過於沉重與傷感。

    次句雖單提“渡江人”,但彼此羈旅漂泊,南北乖離,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三、四兩句,從江頭景色收轉到離亭別宴,正面抒寫握別時情景。驛亭宴別,酒酣情濃,席間吹奏起了悽清怨慕的笛曲。

    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許正是象徵著別離的《折楊柳》吧。這笛聲正傾訴出彼此的離衷,使兩位即將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馳,默默相對,思緒縈繞,隨風遠揚。離笛聲中,天色彷彿不知不覺地暗了下來,握別的時間到了。兩位朋友在沉沉暮靄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瀟湘我向秦。

    詩到這裡,戛然而止。

    這首詩的成功,和有這樣一個別開生面的富於情韻的結尾有密切關係。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敘述語,既乏寓情於景的描寫,也無一唱三嘆的抒情,實際上詩的深長韻味恰恰就蘊含在這貌似樸直的不結之結當中。

    由於前面已透過江頭春色、楊花柳絲、離亭宴餞、風笛暮靄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對離情進行反覆渲染,結句的截然而止,便恰如抔土之障黃流,在反激與對照中愈益顯出其內涵的豐富。臨歧握別的黯然傷魂,各向天涯的無限愁緒,南北異途的深長思念,乃至漫長旅程中的無邊寂寞,都在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達。

    “君”“我”對舉,“向”字重迭,更使得這句詩增添了詠歎的情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段話概括黃秀文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