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lyoversea128
-
2 # 阿勝a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懼法朝朝樂,期公日日憂。
良田萬傾,日食一升。
千經萬典,孝義為先。
大徹大悟的詩詞
生我之前我是誰?生我之後我是誰?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說夢已三生。
廣廈千間,夜眠八尺。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形容大徹大悟的詩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形容大徹大悟的詩句:離思五首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謾篸綠絲叢。
須臾日射燕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
閒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麴塵。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
3 # 若有來生給我餘生
第一首《三國演義》開篇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是明代的一位狀元所做的詞,從全詞看,真可謂是意境深遠,蕩氣迴腸。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道盡了人生真諦。道盡了歷史興衰,人生沉浮之感,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而已。
第二首《水滸傳》的開篇詞:
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虛名薄利不關愁,裁冰及剪雪,談笑看吳鉤。評議前王並后帝,分真偽佔據中州,七雄擾擾亂春秋。興亡如脆柳,身世類虛舟。 見成名無數,圖名無數,更有那逃名無數。霎時新月下長川,江湖變桑田古路。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恐傷弓遠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
《水滸傳》大家都看過,尤其是電視劇,主要講的是一群男人,和幾個女人的故事,此詞主要的意境,就是冷夜旁觀世人為了追求名利,而不擇手段的醜態,倡導一種隱逸恬淡的生活態度。
第三首《西遊記》的開篇詩: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預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這首開篇詩詞,其實是比較好懂的,就是教人一心向善,完事都講因果報應,頗 有些佛家追求的意境。
第四首《紅樓夢》的開篇詩: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宴終散場。
悲喜千般如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
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這首詩詞把人生比作了是一場夢而已,人生悲喜如同幻渺,古往今來不過“一夢”,主要是教人,不要入夢太深,不要把任何事情,看得太重,要不然等到夢醒的時候,就是你失落的時候。最後總結出這四首詩詞,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就是空、隱、修、夢。
回覆列表
1.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大師《修行偈頌》
神秀是北宗禪的創始人。他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臺。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來清淨。只是由於執著,生起了相對間識,以致於經常為塵垢所染。
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淨,就必須“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即透過堅韌不撥的修習,才能漸次領悟到佛理而成為佛。
神秀的詩偈,形象地濃縮了佛家修持過程的三個階段:戒、定、慧,這三個階段體現著佛教基本世界觀。
2.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終南別業》
王維的詩與畫極富禪機禪意,文學史上尊他為「詩佛」。「水窮處」指的是什麼?登山時溯流而上,走到最後溪流不見了。登山者索性坐下來,看見山嶺上雲朵湧起。原來水上了天了,變成了雲,雲又可以變成雨,到時山澗又會有水了,何必絕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從水窮到雲起到下雨的過程,正如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有身體的障礙,有心理的障礙,還有環境的障礙。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頭回到初發心的觀點上。初發心時什麼也沒有,但回溯當時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經走了相當長的路了嗎?
3.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慧開禪師《頌平常心是道》
這幾句詩有著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禪宗講究頓悟,這首詩在某種程度上也給未開悟者呈現了以手指月的姿勢。閒事,也即煩心之事。關鍵在於是否能在任何環境中都找到通往風花雪月的境界之路。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涼風,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風、花、雪、月這些在不同時刻都能象徵著令人心境豁達之意的事物,便是開悟的人能夠保持淡定從容的綿綿無絕之力。說白了就是:若心境豁達,淡定從容,不為瑣事所擾,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時節。
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別都門三改火,
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
送行淡月微雲。
樽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以對友人的慰勉和開釋胸懷總收全詞,既動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度。
蘇軾一生雖積極入世,具有鮮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但另一方面又受老莊及佛家思想影響頗深,每當官場失意、處境艱難時,他總能“遊於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以一種恬淡自安、閒雅自適的態度來應對外界的紛紛擾擾,表現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灑脫情懷。
5.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
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妙色王求法偈》
大多數的男男女女,世間糾葛,總難離愛恨二字。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講的是佛道修行,講的是人的七情六慾,貪嗔痴念。
佛教修行更多的講究反查自身,透過禪達到悟的境界。什麼是禪?大概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身的“禪”,從現代人的觀念出發,禪更具有廣泛的含義,一花一木是禪,吃喝拉撒亦是禪,世間萬物,莫不有禪,莫不有佛性真如。
禪是梵文“禪那”的音譯,在梵文中的本意是“靜慮”,透過瑜珈禪坐的方式澄心靜慮,返觀自身,去除愛恨糾葛,截斷貪嗔痴念,從而消除一切外界加諸的影響,以人的本心去悟到世間萬物的真理,去掌握無處不在的佛性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