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片面理解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標,導致音樂教育的審美缺失
由於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美育在學校全面發展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確立,以及美育與其他教育內容特別是與德育的關係問題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這就必然使得人們對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標的理解產生嚴重偏差。
2.違背普通國民音樂教育的規律。導致國民音樂教育的專業化傾向
在以提高國民音樂素質為目標的國民音樂教育中,不顧普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音樂審美教育特點,在教學內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專業化傾向。
3.音樂教育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
中國地域遼闊,不同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水平非常不平衡。在中國西部的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面臨諸多困難。音樂教育狀況尤其令人堪憂,普遍存在著音樂課開課率低、音樂教師水平不高或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音樂教學的內容存在著較大隨意性、臨時性等等問題。
4.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音樂教育受到一定程度冷落
雖然素質教育的概念已經提出很長時間了,但遺憾的是,在目前的教育考核體制下,“分數教育”、“本本教育”仍是重中之重,在一些地方,為了提高升學率,素質教育也就只能委屈一下,講究一下暫時停留在“概念”的階段了。
5.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未能得到普遍開展
普通高校的音樂素質教育,雖然有國家領導人的大力提倡和教育部有關檔案的規定,但是至今未能得到普遍開展。高校學生接受音樂選修課學習的比例人數也是非常少的,遠遠還沒有達到覆蓋到大多數學生的程度。普通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沒等方面也都存在著許多問題。
6.師範音樂教育無限制地擴招,教育質量下降
中國各地的高等師範院校近幾年來不斷地擴大招生規模,尤其是藝術類專業,由於對學生的收費比一般專業要高一倍,甚至更高。因此學校對這些些業擴招的幅度更大,學生的培養質量難以保證。
7.社會音樂教育呈現無序狀態,在對學生的培養上重技輕藝
除了以上問題外,尚未建立健全科學的基礎教育音樂課程評價制度。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家庭音樂教育的脫節、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的分離、學習國外音樂教育理論不能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等等問題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21世紀音樂藝術教育,要在正確認識音樂藝術教育的目的、任務和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整體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認識音樂課程的價值與性質、研製新的課程標準、設計新的教學體系、實驗新的教學方法等。綜觀各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的最新動向,我們可以看出21世紀世界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幾個特徵:
1.重新審視音樂藝術教育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價值和作用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認為:音樂教育能有效開發個體潛能,激發創造衝動,昇華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質量;世界音樂的豐富多樣性給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帶來機遇。美國《國家藝術教育標準》認為: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完整的人,在發展個體直覺、推理、想象以及表達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音樂藝術是人類文化的濃縮與人類文明的結晶,音樂藝術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注入激情,沒有音樂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經濟力量,未來社會有賴於對生機勃勃的藝術社會的建設。前勞聯音樂教育工作者更是對音樂教育的價值作了精闢的概括: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
國民音樂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而不是著眼於培養音樂的“天才兒童”和專業型的人才。透過音樂教育,使每一個人都能對生活充滿積極樂觀的態度,極大限度地發展人的創造潛能;透過體驗音樂中所蘊含著的人類美好的情感,提高人的社會交往能力,使其個性得到和諧與健康的發展。這才是音樂藝術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2.確立新的音樂課程目標和評價體系
對於音樂課程目標的確立,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摒棄了以往把音樂知識技能作為音樂課程首要目標的做法,而是強調音樂興趣愛好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強調透過音樂教育開發創造潛能,培養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個體。音樂藝術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對學生來說,音樂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學科,讓音樂充滿生活,讓生活充滿快樂,這恰恰是音樂學科和其他學科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因此,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逐步培養對音樂的感情,是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當然,我們所說的興趣和愛好的培養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觸,而是透過正確的音樂教育逐步建立起對高雅、健康的音樂的興趣和愛好,以及音樂表現技能和欣賞能力的逐步發展和提高。
音樂教育應該與其他學科有著顯著的區別,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動中那種赤裸裸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並視這種活動本身為教育目的之一。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教學中,應以整體的方式來體驗音樂而不是將音樂的構成元素支離破碎地進行講授。要充分揭示音樂中最具表現力的部分,而不是陷入技術訓練、死記硬背的泥潭。過於理性的、枯燥的機械操練,不可能使學生產生審美體驗。
3.注重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結合與滲透
目前各發達國家音樂教育大都放棄了對西方音樂的盲目推崇或對民族音樂的固步自封,一致認為音樂教育必須融合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像日本音樂教育就較好地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美國《國家教育標準》所規定的九項音樂學習領域中也特別包括了“理解世界各類音樂”。澳洲音樂教育中,英國文化的主導地位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如南非認為,其音樂課程必須擺脫以歐洲為核心的傳統模式,南韓教育也意識到音樂教育迫切需要逐步引導學生將正宗的南韓音樂、西方音樂及其他文化的音樂融會貫通。
在我們的音樂教育中使用的音樂作品,既要有屬於我們自己民族音樂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又要有屬於世界的多母音樂文化的代表性作品。正如在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第十五屆大會上,英國文化部長Paui channoll所說:“一方面允許年輕一代發展他們的國際視野,有機會接觸全世界的極為多樣的音樂;另一方面保留和加強他們自己民族和地區的音樂,並使之對這種多樣性做出貢獻。”
4.提倡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綜合
21世紀音樂教育思想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提倡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化,即音樂教育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將自己的生活劃分為越來越細的許多門類和科目,這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人類社會的進步,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這種越來越細的科目劃分也有它的負面作用――把原來完整統一的世界人為地分割開來,忽視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絡,從而使受教育者缺乏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能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課程綜合化成了近年來國際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音樂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方向。
5.不同音樂教學體系走向融合
半個多世紀以來,多種著名的音樂教學法體系相繼創立並得到推廣普及。這些教學法體系對於世界音樂的發展均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由於它們往往是強調音樂教學的某一方面,也有諸多的侷限性。為此,不同教學法之間在發展中有尋求互補、走向融合的趨勢。
1.片面理解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標,導致音樂教育的審美缺失
由於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美育在學校全面發展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確立,以及美育與其他教育內容特別是與德育的關係問題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這就必然使得人們對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標的理解產生嚴重偏差。
2.違背普通國民音樂教育的規律。導致國民音樂教育的專業化傾向
在以提高國民音樂素質為目標的國民音樂教育中,不顧普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音樂審美教育特點,在教學內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專業化傾向。
3.音樂教育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
中國地域遼闊,不同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水平非常不平衡。在中國西部的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面臨諸多困難。音樂教育狀況尤其令人堪憂,普遍存在著音樂課開課率低、音樂教師水平不高或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音樂教學的內容存在著較大隨意性、臨時性等等問題。
4.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音樂教育受到一定程度冷落
雖然素質教育的概念已經提出很長時間了,但遺憾的是,在目前的教育考核體制下,“分數教育”、“本本教育”仍是重中之重,在一些地方,為了提高升學率,素質教育也就只能委屈一下,講究一下暫時停留在“概念”的階段了。
5.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未能得到普遍開展
普通高校的音樂素質教育,雖然有國家領導人的大力提倡和教育部有關檔案的規定,但是至今未能得到普遍開展。高校學生接受音樂選修課學習的比例人數也是非常少的,遠遠還沒有達到覆蓋到大多數學生的程度。普通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沒等方面也都存在著許多問題。
6.師範音樂教育無限制地擴招,教育質量下降
中國各地的高等師範院校近幾年來不斷地擴大招生規模,尤其是藝術類專業,由於對學生的收費比一般專業要高一倍,甚至更高。因此學校對這些些業擴招的幅度更大,學生的培養質量難以保證。
7.社會音樂教育呈現無序狀態,在對學生的培養上重技輕藝
除了以上問題外,尚未建立健全科學的基礎教育音樂課程評價制度。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家庭音樂教育的脫節、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的分離、學習國外音樂教育理論不能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等等問題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21世紀音樂藝術教育,要在正確認識音樂藝術教育的目的、任務和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整體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認識音樂課程的價值與性質、研製新的課程標準、設計新的教學體系、實驗新的教學方法等。綜觀各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的最新動向,我們可以看出21世紀世界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幾個特徵:
1.重新審視音樂藝術教育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價值和作用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認為:音樂教育能有效開發個體潛能,激發創造衝動,昇華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質量;世界音樂的豐富多樣性給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帶來機遇。美國《國家藝術教育標準》認為: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完整的人,在發展個體直覺、推理、想象以及表達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音樂藝術是人類文化的濃縮與人類文明的結晶,音樂藝術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注入激情,沒有音樂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經濟力量,未來社會有賴於對生機勃勃的藝術社會的建設。前勞聯音樂教育工作者更是對音樂教育的價值作了精闢的概括: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
國民音樂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而不是著眼於培養音樂的“天才兒童”和專業型的人才。透過音樂教育,使每一個人都能對生活充滿積極樂觀的態度,極大限度地發展人的創造潛能;透過體驗音樂中所蘊含著的人類美好的情感,提高人的社會交往能力,使其個性得到和諧與健康的發展。這才是音樂藝術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2.確立新的音樂課程目標和評價體系
對於音樂課程目標的確立,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摒棄了以往把音樂知識技能作為音樂課程首要目標的做法,而是強調音樂興趣愛好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強調透過音樂教育開發創造潛能,培養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個體。音樂藝術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對學生來說,音樂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學科,讓音樂充滿生活,讓生活充滿快樂,這恰恰是音樂學科和其他學科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因此,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逐步培養對音樂的感情,是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當然,我們所說的興趣和愛好的培養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觸,而是透過正確的音樂教育逐步建立起對高雅、健康的音樂的興趣和愛好,以及音樂表現技能和欣賞能力的逐步發展和提高。
音樂教育應該與其他學科有著顯著的區別,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動中那種赤裸裸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並視這種活動本身為教育目的之一。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教學中,應以整體的方式來體驗音樂而不是將音樂的構成元素支離破碎地進行講授。要充分揭示音樂中最具表現力的部分,而不是陷入技術訓練、死記硬背的泥潭。過於理性的、枯燥的機械操練,不可能使學生產生審美體驗。
3.注重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結合與滲透
目前各發達國家音樂教育大都放棄了對西方音樂的盲目推崇或對民族音樂的固步自封,一致認為音樂教育必須融合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像日本音樂教育就較好地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美國《國家教育標準》所規定的九項音樂學習領域中也特別包括了“理解世界各類音樂”。澳洲音樂教育中,英國文化的主導地位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如南非認為,其音樂課程必須擺脫以歐洲為核心的傳統模式,南韓教育也意識到音樂教育迫切需要逐步引導學生將正宗的南韓音樂、西方音樂及其他文化的音樂融會貫通。
在我們的音樂教育中使用的音樂作品,既要有屬於我們自己民族音樂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又要有屬於世界的多母音樂文化的代表性作品。正如在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第十五屆大會上,英國文化部長Paui channoll所說:“一方面允許年輕一代發展他們的國際視野,有機會接觸全世界的極為多樣的音樂;另一方面保留和加強他們自己民族和地區的音樂,並使之對這種多樣性做出貢獻。”
4.提倡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綜合
21世紀音樂教育思想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提倡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化,即音樂教育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將自己的生活劃分為越來越細的許多門類和科目,這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人類社會的進步,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這種越來越細的科目劃分也有它的負面作用――把原來完整統一的世界人為地分割開來,忽視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絡,從而使受教育者缺乏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能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課程綜合化成了近年來國際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音樂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方向。
5.不同音樂教學體系走向融合
半個多世紀以來,多種著名的音樂教學法體系相繼創立並得到推廣普及。這些教學法體系對於世界音樂的發展均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由於它們往往是強調音樂教學的某一方面,也有諸多的侷限性。為此,不同教學法之間在發展中有尋求互補、走向融合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