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daazhu1

    辛巴維(威)歷史上叫“南羅得西亞”,這個殖民主義者名字已被廢除。年輕的共和國現更名為“辛巴維(威)”,這在當地語言中是“石頭城”的意思,來源於國境內南部非洲的著名古蹟--“大辛巴維(威)遺址”。辛巴維(威)石頭城遺址位於辛巴維(威)維多利亞堡附近的一個山谷中,是一大片石頭建築群,佔地720 公頃。

    由於年代久遠,這座古城僅剩下一片殘垣斷壁,但當年石頭城的風采雄姿仍然依稀可辨。該城佈局協調,渾然一體,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全部建築是用90 多萬塊長方體的花崗石砌成,尤其令人驚歎的是這些石塊之間,沒有用膠泥之類的任何粘結物,而砌縫嚴密,經歷七八個世紀的風雨侵蝕,依然挺拔牢固。

    石頭城遺址的建築群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建在一片開闊地帶上的一座橢圓形圍城,又稱為“大圍場”,是遺址的主體;另一部分是建在一座小石山上的“衛城”。“大圍場”四周是由花崗石砌成的圍牆頂寬為2。5 米,長約240 米,面積為4600 平方米。圍牆內還築有一道內牆,呈半圓形,長約90 米。

    這些橢圓形建築物都是當年部落酋長們的妻室和隨從的居住用房。此外,還有一座著名的圓錐形實心塔,高達15 米,這是當年皇室用來祭祀用的石塔。

    “衛城”建於一座石壁陡峭、地形險要的小石山上,一道道厚度不同的圍牆,依山傍崖,蜿蜒而下。

    圍牆上只開一個能容一人側身而過的狹窄石門,大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勢。從“衛城”上可以俯瞰“大圍場”,從遺址的整個佈局來看,“衛城”是作防禦用的,是護衛“大圍場”的屏障。從遺址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看,這裡原是一座相當繁華的城市。後來可能由於生產衰落和遭受災害,被迫遷移而廢棄。

    遺址附近有古代梯田、水渠和水井,還有很大的鐵礦坑和鍊鐵工具,以及鑄錢泥範和金銀首飾等文物。在一個貨棧倉庫的遺址中,還發現了中國明代的瓷器。遺址中最珍貴的文物是“辛巴維(威)鳥”,用淡紅色皂石雕刻,工藝精巧,造型雄健。其中的5 只石雕鳥在首都索爾茲伯裡博物館內展出。

    如今這種皂石鳥的形象畫在國旗上,成了辛巴維(威)人民的驕傲和國家的象徵。西方考古學者中有些人,不相信被他們看作“黑暗大陸”的人民能創造出如此燦爛的古代文明,曾企圖用“海外起源說”來加以解釋。但是經過反覆考查,證實了“石頭城”確是古代辛巴維(威)人民的偉大創造,同埃及盧克索古城一樣,閃爍著非洲人民智慧的光輝

    位於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裡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

    清諒山因五代南唐時,在山中闢清涼道場避暑而得名,原名石頭山、石城山。同治《上江兩縣誌。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裡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

    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定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

    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讚歎,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孫權在赤壁之戰後,於公元211年將首府由京口(今鎮江)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

    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裡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

    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定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臺,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訊號。石頭城雖名為“石頭”,但當初城垣卻是土築的。

    據《丹陽記》記載,石頭城“吳時悉為土塢”。直到東晉義熙年間,才在石頭城原東吳土城牆的基礎上加砌城磚,成為磚砌的城垣,並在城的南部建造了一座“入漢樓”,在樓上可眺望監視長江,作為屏障建康都城的重要據點。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公元570年,陳宣帝還特地派人修築加固了石頭城,並在城中貯藏軍糧。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云:“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 興教寺,以後這裡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了。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巖牆上增砌的城磚。

    據地質學研究,這裡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這個地層的岩石以赭紅色的礫岩為主。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巖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

    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有一次,清涼山中一個山怪出來害民,正好被一專為百姓除妖的仙人發現,遂緊追不捨,山怪逃至此處,無處藏身,就隱身峭壁。仙人用照妖鏡將其照住,鬼臉才露了出來。

    為了防止山怪逃脫,仙人又置鏡於崖前,後來變成了一個池塘,人們叫它“鏡子塘”。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

    三大石頭城?

    (1) 南京石頭城(在江蘇南京清涼山)

    (2) 新疆石頭城(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縣)

    (3) 遼陽石頭城(在遼寧遼陽市東)

    另外,劉禹錫有一首歌也叫做石頭城。

    如下:

    石頭城1

    山圍故國2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3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4來。

    [註解]

    1:選自《唐詩別裁》。

    劉禹錫,中唐詩人。這首詩借描寫石頭城的蕭條景象,寄託國運衰微的感慨。石頭城,古城名。本是古金陵城,三國時孫權重築用此名。曾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城,至唐飛起。今為南京市。

    2:故國:過去的都城。

    3:淮水:指秦淮河。

    4:女牆: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短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含酒的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