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來談一談“貫口活”的表演方法。什麼是“貫口活”呢?所謂“貫口活”這個詞兒,是我們相聲演員的“術語”。簡明地說:就是相聲裡的“唸白”。
在京劇表演藝術中,也有大段兒唸白,特別是丑角演員的大段兒唸白,跟我們相聲裡的“貫口”差不多。比如說:京劇《法門寺》裡,賈桂兒念狀子,哎,那就是貫口活,我學學您聽聽——
幹嗎唸到最後速度上要慢下一點兒來呢?慢一點兒啊,就為的是緩氣。
表演“貫口”,要求吐字清晰,語言流暢,情緒飽滿而連貫,語氣輕重而適當,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猶如斷線珍珠,一氣呵成。其中最主要的技巧,就是“氣口”。氣口也就是緩氣的要領。只有運用好氣口,背誦起貫口來,才能有節奏感。貫口語氣的節奏感必須明確,特別到速度快的時候,這段貫口已進入高潮,演員的功力就在發音、吐字是不是清晰、準確上表現出來了。甚至由於速度快,再清晰的發音吐字,觀眾也有來不及思索內容的時候。哎,這時候節奏感是最重要的。還得說明一下,並不是光注意節奏感強就連字兒也念不清了。葡萄拌豆腐——一嘟嚕一塊的,那不成!快而不亂嘛,多快,吐字也得清楚。這裡說的節奏跟快板、快書不一樣,跟歌曲更不一樣。語言節奏性靈活一些,自由一些,靈活自由說明語言節奏變化大,但是,不管怎麼變化,也有節奏。
下邊兒我就談談表演貫口活的幾點體會。
貫口活分兩類:一種叫“大貫口”,一種是“小貫口”。在傳統相聲中,大貫口的段子有《地理圖》、《報菜名》、《八扇屏》。小貫口呢?有《大保鏢》、《文章會》、《誇住宅》等。
我學藝的時候先學的《地理圖》。我學會了,也背下來了。可是我一說這段兒,老師就說我不對。他說:“你這孩子怎麼念出來沒氣口兒呀!”就是說我不會緩氣……
哎,您可別誤解。當然了,誰說話都得會緩氣,不會緩氣早憋死啦!
我老師說的意思,指的是在背貫口活的時候根據內容、語言,節奏來斷句兒、緩氣。如果一段貫口,背起來沒節奏,跟流水賬一樣,術語叫“一道湯”,您聽著就彆扭啦。經過老師指教,我反覆練習,後來才掌握住這個“氣口”,會緩氣啦。再念出來就好聽了。
《地理圖》裡大段的地名貫口,我是這麼唸的——
您聽,我這麼背顯得累得慌嗎?不但不顯著累,還讓您聽來輕鬆自如,不磕不絆,節奏感強。哎,這就是有氣口啦。要是沒氣口就不行了,您聽著不舒服哇。讓觀眾替演員著急,那就壞啦。念出來,沒輕沒重,一道湯,憋得臉紅脖子粗……。
不信?我給您學學——
“無錫、蘇州,到上海、松江、浙江、嘉興、紹興、寧波、溫州、福州、泉州、廣東、廣州、湖南、長沙、貴州省、貴陽市、雲南安順昆明開化廣西桂林南寧柳州梧州……
哎喲,我喘口氣吧!好嘛,差點兒沒憋死過去。哎,您聽這多鬧得慌啊!所以說“氣口”很重要。有氣口,觀眾聽著舒服,是一種藝術享受。沒氣口,演員弄得力竭聲嘶,那就麻煩啦。
“貫口”要一貫到底,有一氣呵成之感,但是,一氣呵成絕不是一道湯,應該有節奏。您看快板、山東快書有節奏,快板、快書有轍有韻。相聲裡的“貫口”呢,不一樣,沒轍韻,在貫口活裡,雖然不受轍韻限制,也要根據內容,是抒情的,寫景的,敘事的,在人物刻畫、人物語言上面,去體現與內容密切關連的語言節奏。一般的念法應該是由慢而快,要有起伏,波浪式的。語言上要有輕、重、緩、急。什麼地方起伏,什麼地方輕重緩急,要根據內容來決定,這才能達到貫口活的要求。
象《地理圖》、《報菜名》這些段子,都應該是這種念法,可也不是所有的貫口都這麼念。有的“貫口”象《文章會》,這麼念就不行了。因為《文章會》一般都用文言,哎,念起來就顯著文謅謅的,跟個“老學究”似的。彷彿象舞臺上“戲”裡的“道白”。念出來才好聽哪,比如說《文章會》:
“我十五歲的時候,在學校裡頭作了一篇文章,拿去給我們校長這麼一看哪,校長是大吃一驚!就跟訓育主任不住地誇獎我這篇文章。
《文章會》這類段子屬於“文哏”,應該這麼念。
我再說一種貫口,這種貫口的表現手法,就更巧妙了。就是用極為誇張的手法來措詞,顯著非常風趣,讓觀眾聽起來很可笑,很幽默。比方《誇住宅》這個段子,最後那一段貫口,哎,就得把它念風趣了,俏皮一些。
這樣的貫口,念出來必須幽默滑稽。
還有一種,有故事,有人物的貫口。這應該怎麼表演呢?比如說《八扇屏》這樣的段子,演員敘述的是歷史、掌故,跟說書一樣,在貫口裡出現人物的時候,演員應該表演人物,您要不信,我說說《八扇屏》裡“渾人”這段兒——
這種念法,由於有人物,有故事情節。人物出現了,是霸王就得學霸王;漁家出來了,要學漁家;同時還要有環境感,江在哪兒,舟在哪兒;霸王站在什麼地方,漁家在哪兒跟霸王說話,動作、手勢、眼神都應該有個設計。這樣表演就把人物區分山來了。而且,手到哪兒,眼必須到哪了兒,讓人看著舒服:
“九里山十面埋伏,困住霸王,霸王失機大敗,正敗之際,前有烏江攔路,後有韓信追兵趕到,抬頭見,江中來了一隻打魚小舟…”
唸到這兒,就彷彿看見了似的。這麼表演不但繪聲繪色,演員也容易緩氣。如果表演時手、眼、嘴都不一致,那就難看了。
(眼睛亂看,手胡亂指,嘴裡背詞)“九里山十面埋伏,困住霸王,霸王失機大敗,正敗之際,前有烏江攔路,後有韓信追兵趕到……”
哎,他這兒抓饅頭哪!
我再說一種貫口,和前邊說的幾種又不同了。象《我的歷史》、《柳堡的故事》都是電影片名兒組成的。這種貫口的念法,得有聲有色,還要假戲真做,有時故弄玄虛,才能讓觀眾聽著可樂哪,《柳堡的故事》裡就有一段這樣表演的貫口,我給您學學——
您看,是故弄玄虛不是?
在貫口活的表演上,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演員必須把臺詞背熟。詞兒不熟就談不到表演。按相聲術語說,就是不許“滾口”,不許“吃栗子”,更不許忘詞兒。你要一忘詞兒就糟了。比如背《地理圖》,詞兒熟,再掌握了氣口,情緒飽滿,一氣呵成。尤其是背到外國地名那塊兒,就好象一掛珍珠,把線剪斷了似的,特兒特兒特兒……一個一個地往下掉。那麼清脆,節奏那麼鮮明,觀眾聽起來非常悅耳、好聽。如果演員臺詞兒不熟,或者背臺詞兒的時候受到外界干擾,也會出現“滾口”、忘詞兒。
我小時候有一位師兄弟,他就是因為臺詞兒不熟,精力又受到外界干擾,一走神,哎,把詞兒忘了。忘的那份兒可笑啊。《地理圖》這地方應該是——
到這兒應當是念“維多利亞”。當時他也不知道怎麼了,到這兒一走神兒,“奔紐芬蘭、魁北克、渥太華、馬來西亞……”這渥太華是加拿大的首都,馬來西亞在亞洲那兒,這倆挨不上啊,差好幾萬裡哪!觀眾也明白,這是錯啦,一笑,他一緊張,一害怕,再想下句兒也想不起來了。那也不能愣著呀,得往下接呀,他接著“馬來西亞”,又抓了一個“馬”字兒,就更不象話了。“奔紐芬蘭、魁北克、渥太華、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馬……走馬鈴薯……”
馬鈴薯?
“走馬鈴薯、大鴨兒梨、蜜柑桔……我現在直著急!”
哎,他把實話全說啦!
今天我來談一談“貫口活”的表演方法。什麼是“貫口活”呢?所謂“貫口活”這個詞兒,是我們相聲演員的“術語”。簡明地說:就是相聲裡的“唸白”。
在京劇表演藝術中,也有大段兒唸白,特別是丑角演員的大段兒唸白,跟我們相聲裡的“貫口”差不多。比如說:京劇《法門寺》裡,賈桂兒念狀子,哎,那就是貫口活,我學學您聽聽——
幹嗎唸到最後速度上要慢下一點兒來呢?慢一點兒啊,就為的是緩氣。
表演“貫口”,要求吐字清晰,語言流暢,情緒飽滿而連貫,語氣輕重而適當,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猶如斷線珍珠,一氣呵成。其中最主要的技巧,就是“氣口”。氣口也就是緩氣的要領。只有運用好氣口,背誦起貫口來,才能有節奏感。貫口語氣的節奏感必須明確,特別到速度快的時候,這段貫口已進入高潮,演員的功力就在發音、吐字是不是清晰、準確上表現出來了。甚至由於速度快,再清晰的發音吐字,觀眾也有來不及思索內容的時候。哎,這時候節奏感是最重要的。還得說明一下,並不是光注意節奏感強就連字兒也念不清了。葡萄拌豆腐——一嘟嚕一塊的,那不成!快而不亂嘛,多快,吐字也得清楚。這裡說的節奏跟快板、快書不一樣,跟歌曲更不一樣。語言節奏性靈活一些,自由一些,靈活自由說明語言節奏變化大,但是,不管怎麼變化,也有節奏。
下邊兒我就談談表演貫口活的幾點體會。
貫口活分兩類:一種叫“大貫口”,一種是“小貫口”。在傳統相聲中,大貫口的段子有《地理圖》、《報菜名》、《八扇屏》。小貫口呢?有《大保鏢》、《文章會》、《誇住宅》等。
我學藝的時候先學的《地理圖》。我學會了,也背下來了。可是我一說這段兒,老師就說我不對。他說:“你這孩子怎麼念出來沒氣口兒呀!”就是說我不會緩氣……
哎,您可別誤解。當然了,誰說話都得會緩氣,不會緩氣早憋死啦!
我老師說的意思,指的是在背貫口活的時候根據內容、語言,節奏來斷句兒、緩氣。如果一段貫口,背起來沒節奏,跟流水賬一樣,術語叫“一道湯”,您聽著就彆扭啦。經過老師指教,我反覆練習,後來才掌握住這個“氣口”,會緩氣啦。再念出來就好聽了。
《地理圖》裡大段的地名貫口,我是這麼唸的——
您聽,我這麼背顯得累得慌嗎?不但不顯著累,還讓您聽來輕鬆自如,不磕不絆,節奏感強。哎,這就是有氣口啦。要是沒氣口就不行了,您聽著不舒服哇。讓觀眾替演員著急,那就壞啦。念出來,沒輕沒重,一道湯,憋得臉紅脖子粗……。
不信?我給您學學——
“無錫、蘇州,到上海、松江、浙江、嘉興、紹興、寧波、溫州、福州、泉州、廣東、廣州、湖南、長沙、貴州省、貴陽市、雲南安順昆明開化廣西桂林南寧柳州梧州……
哎喲,我喘口氣吧!好嘛,差點兒沒憋死過去。哎,您聽這多鬧得慌啊!所以說“氣口”很重要。有氣口,觀眾聽著舒服,是一種藝術享受。沒氣口,演員弄得力竭聲嘶,那就麻煩啦。
“貫口”要一貫到底,有一氣呵成之感,但是,一氣呵成絕不是一道湯,應該有節奏。您看快板、山東快書有節奏,快板、快書有轍有韻。相聲裡的“貫口”呢,不一樣,沒轍韻,在貫口活裡,雖然不受轍韻限制,也要根據內容,是抒情的,寫景的,敘事的,在人物刻畫、人物語言上面,去體現與內容密切關連的語言節奏。一般的念法應該是由慢而快,要有起伏,波浪式的。語言上要有輕、重、緩、急。什麼地方起伏,什麼地方輕重緩急,要根據內容來決定,這才能達到貫口活的要求。
象《地理圖》、《報菜名》這些段子,都應該是這種念法,可也不是所有的貫口都這麼念。有的“貫口”象《文章會》,這麼念就不行了。因為《文章會》一般都用文言,哎,念起來就顯著文謅謅的,跟個“老學究”似的。彷彿象舞臺上“戲”裡的“道白”。念出來才好聽哪,比如說《文章會》:
“我十五歲的時候,在學校裡頭作了一篇文章,拿去給我們校長這麼一看哪,校長是大吃一驚!就跟訓育主任不住地誇獎我這篇文章。
《文章會》這類段子屬於“文哏”,應該這麼念。
我再說一種貫口,這種貫口的表現手法,就更巧妙了。就是用極為誇張的手法來措詞,顯著非常風趣,讓觀眾聽起來很可笑,很幽默。比方《誇住宅》這個段子,最後那一段貫口,哎,就得把它念風趣了,俏皮一些。
這樣的貫口,念出來必須幽默滑稽。
還有一種,有故事,有人物的貫口。這應該怎麼表演呢?比如說《八扇屏》這樣的段子,演員敘述的是歷史、掌故,跟說書一樣,在貫口裡出現人物的時候,演員應該表演人物,您要不信,我說說《八扇屏》裡“渾人”這段兒——
這種念法,由於有人物,有故事情節。人物出現了,是霸王就得學霸王;漁家出來了,要學漁家;同時還要有環境感,江在哪兒,舟在哪兒;霸王站在什麼地方,漁家在哪兒跟霸王說話,動作、手勢、眼神都應該有個設計。這樣表演就把人物區分山來了。而且,手到哪兒,眼必須到哪了兒,讓人看著舒服:
“九里山十面埋伏,困住霸王,霸王失機大敗,正敗之際,前有烏江攔路,後有韓信追兵趕到,抬頭見,江中來了一隻打魚小舟…”
唸到這兒,就彷彿看見了似的。這麼表演不但繪聲繪色,演員也容易緩氣。如果表演時手、眼、嘴都不一致,那就難看了。
(眼睛亂看,手胡亂指,嘴裡背詞)“九里山十面埋伏,困住霸王,霸王失機大敗,正敗之際,前有烏江攔路,後有韓信追兵趕到……”
哎,他這兒抓饅頭哪!
我再說一種貫口,和前邊說的幾種又不同了。象《我的歷史》、《柳堡的故事》都是電影片名兒組成的。這種貫口的念法,得有聲有色,還要假戲真做,有時故弄玄虛,才能讓觀眾聽著可樂哪,《柳堡的故事》裡就有一段這樣表演的貫口,我給您學學——
您看,是故弄玄虛不是?
在貫口活的表演上,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演員必須把臺詞背熟。詞兒不熟就談不到表演。按相聲術語說,就是不許“滾口”,不許“吃栗子”,更不許忘詞兒。你要一忘詞兒就糟了。比如背《地理圖》,詞兒熟,再掌握了氣口,情緒飽滿,一氣呵成。尤其是背到外國地名那塊兒,就好象一掛珍珠,把線剪斷了似的,特兒特兒特兒……一個一個地往下掉。那麼清脆,節奏那麼鮮明,觀眾聽起來非常悅耳、好聽。如果演員臺詞兒不熟,或者背臺詞兒的時候受到外界干擾,也會出現“滾口”、忘詞兒。
我小時候有一位師兄弟,他就是因為臺詞兒不熟,精力又受到外界干擾,一走神,哎,把詞兒忘了。忘的那份兒可笑啊。《地理圖》這地方應該是——
到這兒應當是念“維多利亞”。當時他也不知道怎麼了,到這兒一走神兒,“奔紐芬蘭、魁北克、渥太華、馬來西亞……”這渥太華是加拿大的首都,馬來西亞在亞洲那兒,這倆挨不上啊,差好幾萬裡哪!觀眾也明白,這是錯啦,一笑,他一緊張,一害怕,再想下句兒也想不起來了。那也不能愣著呀,得往下接呀,他接著“馬來西亞”,又抓了一個“馬”字兒,就更不象話了。“奔紐芬蘭、魁北克、渥太華、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馬……走馬鈴薯……”
馬鈴薯?
“走馬鈴薯、大鴨兒梨、蜜柑桔……我現在直著急!”
哎,他把實話全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