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是一個融合了物質、空間、行為、交往、文化、心理等要素,形成的“迴圈鏈”的有機系統。從當前宜居城市規劃設計來看, 其最終表現為一種迴圈型城市社會體系、一個可以獲得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生活的有機綜合系統。
一、生態宜居規劃理念
宜居城市的基本原則是可達性、平等性、參與性。可達性主要是指居住於城市的市民所體驗的生活質量高低取決於他們可以獲取或享有的基礎設施(交通、通訊、水、衛生條件)、食物、乾淨的空氣、負擔得起的居住條件、有價值的就業機會、綠色空間與公園。城市中不同的市民獲取上述基礎設施與生活必需品的機會不同,這就體現了一個城市平等性的問題; 可達性原則還取決於市民是否有參與決策制定以滿足他們所需政策的權利與機會。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宜居性也可以理解為市民的“生活質量”的問題。可持續性則指可以持續獲得我們珍惜或期待的生活質量的能力,也就是在實踐中,我們是否能持續改進當代人以及子孫後代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福利與質量。
宜居性指的是一個城市系統中可以滿足人們生理的、社會的、精神的健康需求,滿足所有人的個人發展需求。它包括令人舒適並能提供和反映出文化與宗教繁榮的城市空間,它的核心原則是公平、尊嚴、可達性、快樂、共享、參與、被授權性。生態宜居城市,其概念來源於哲學基礎,其內涵、條件與特徵都體現了城市綜合系統的宜人、宜城市、宜生活的較高要求,是一種新型的城市發展觀與城市發展願景。一個宜居的城市,可以說就是一個集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生態、基礎設施於一體的優良城市綜合系統,是一個“善的城市”。
二、例項分析
我們以某城區的宜居城市規劃設計為例。該城區主要的生態指標均居全市各區縣首位,是重要的生態屏障,被定為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區。該城區積極探索資源的節約化和迴圈化利用,秉持住宅是城市建築的主體,也是能源耗用的主體。同時該城區積極開發節能住宅小區,有效地降低建築對能源的依賴。其在建設節能環保的宜居城市上,可採取如下方法。
1.充分利用太陽能
在建築的設計構造上,使房屋向陽面有寬大的窗和陽臺,或將房屋的門窗都建在向陽面,讓太陽能集熱器為住宅提供熱能;而背陰面只有射擊孔大的小窗戶。正面高大的窗戶使室內獲得大量Sunny,在寒冷的季節能為室內供暖;而背陰面的小窗戶有很好的隔熱作用,同時還能起到隔音效果。在樓房之間,通常將修建通道的地方開闢成寬闊、安靜、公園般的綠色園區。
2.使建築結構緊湊
3.在建築上採用先進的供暖裝置
在每套住宅的牆壁或天花板上設通風口,讓加熱過的新鮮空氣在通風裝置的驅動下穿過通風口,流入人的居室,再經廚房和浴室的吸氣裝置進出。每隔一段時間,室內的空氣就被更換一次。與傳統採暖方法相比,不僅耗能低,而且可使室內空氣常保新鮮,舒適宜人。
4.構建開放式生態網路結構
任何一個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為其整體環境的依託。透過充分利用該城區獨有的山清水秀和自然景觀,在城市擴張過程中, 維護城區山水格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構建開放式生態網路結構,是維護該城區宜居生態環境質量的一大關鍵。
三、宜居城市空間佈局
另外,該城區為了達到宜居城市的要求,規劃居住區和商業區主要集中在以老城區為中心的平原區。東部新區發展由於過境交通的穿越, 形成了未來發展的新方向。針對目前的空間佈局,可以考慮設計以老城區為中心、周邊功能區為副中心的眾星供月狀的“裡座型生態城市”空間結構格局。建立主城區與各星座城之間的快速通道和綠色林帶, 形成懷柔式生態田園,使城市與自然有機結合。
1.居住空間建議
目前在主城區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居住集中區域,其中老城區板塊是居住的重心所在地。老城區的建設時間早、開發時間長,目前以早期的普通住宅為主體,多為單位建設。居住建設中執行的標準較低、配套功能單一、景觀單調,居住物件多為本地人。該城區現有的高檔別墅集聚地附近擁有最美的山、林、水。橋樣板塊是距離主城區最近的板塊,與其它板塊的優勢相比,其最大競爭優勢在於交通優勢以及影視產業基地, 這裡的交通相對發達,國道、鐵路都在此透過。另外,近幾年隨著雁棲板塊開發的步伐和力度的加大,居住專案的建設也較為活躍。根據該城區的新城規劃,到2020年,城市人口將大大增加,居住空間將以老城為中心進行拓展。但由於傳統優勢,老城區人口密度仍然不會減少,保證該城區人民寬敞、安全、清潔和舒適的居住環境就成為了宜居城市居住規劃重要目標。
2.居住生態化
開發商必須在住宅外牆保溫、門窗設計、屋頂保溫這三個方面上下工夫。對於居民而言,住宅節能效率的提高,不僅將改善居民的居住舒適性,同時也可以大幅度降低因建築系統造成的能源浪費,相應節約電、煤氣、吸氣等的消耗。住宅建設在建築設計、施工、選材、能源、水環境、氣環境、聲環境、光環境、熱環境、廢棄物的管理與處理等方面應以國際要求為標準。提倡應用減輕環境負荷的建設節能技術; 提倡綠色建築材料的應用,保持住宅使用過程中材料的迴圈利用; 提倡減少建築施工廢棄物;提倡住宅中的水系統建立;提倡自然通風、自然採光;提倡減少生活垃圾,將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提倡太陽能的有效利用。對此,區政府可以制定相應政策來鼓勵和開發環保節能型住宅。住宅與公共建築的綠色化、生態化理應成為懷柔建築的發展方向。
3.居住多樣化
多樣化意味著可以向人們提供多種型別的居住產品以及多樣性的生活方式,滿足人們多樣性的需求。開發商不僅要考慮較大房型的需求,也不能忽視小房型的開發;既要迎合大眾化的生活需求,也要考慮特殊職業群體的生活習性。同時,住宅區裡存在由多樣性生物形成的和諧生物圈,給居者帶來了多樣性的景觀感受。
近年來,根據現代綠化建設的理念,以突出綠肺、綠帶、綠群、綠片、綠景的5個“綠”為目標。
住宅發展可結合實際情況,在新建專案實施屋頂綠化。同時還可對已建成建築進行屋頂綠化改造,構築起“空中花園”。設計山景(假山)、水景(碧池暢泳、小湖盪舟)、綠色景觀(茂密林陰、木草坪) 等主題景觀,並讓這些美景深入到新型住宅小區中。
4.提升社群的整體配套水平
要將其建設成為真正的宜居城市,生活配套設施必須完善。目前, 該城區居住生活設施配套不盡如人意,未出現成熟的、具有高檔人文居住環境意識的高品質社群。城市交通不便,可達性較弱。這就需要建立起一個系統的、高標準的生活配套要素,包括大規模的超市、菜場,高水平的醫院、學校、幼兒園、娛樂中心等,注重對居住社群的整體環境開發。
5.合理制定居住開發強度
結合城區地貌以平原、山丘為主,形成了“半山半水,一半城”的獨特風貌。該城區可以考慮在居住開發上定一條“低層高密度”路線, 建議住宅容積率在0.9~1.1。這樣對土地利用會比較充分,居住環境也將更人性化還可緩解部分人口壓力。
四、結論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宜居城市成為社會進步的表現形式,是人們生活要求提高的產物,同時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從理論出發,結合某成功設計案例,探討了節能環保與生態宜居城市規劃設計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宜居城市是一個融合了物質、空間、行為、交往、文化、心理等要素,形成的“迴圈鏈”的有機系統。從當前宜居城市規劃設計來看, 其最終表現為一種迴圈型城市社會體系、一個可以獲得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生活的有機綜合系統。
一、生態宜居規劃理念
宜居城市的基本原則是可達性、平等性、參與性。可達性主要是指居住於城市的市民所體驗的生活質量高低取決於他們可以獲取或享有的基礎設施(交通、通訊、水、衛生條件)、食物、乾淨的空氣、負擔得起的居住條件、有價值的就業機會、綠色空間與公園。城市中不同的市民獲取上述基礎設施與生活必需品的機會不同,這就體現了一個城市平等性的問題; 可達性原則還取決於市民是否有參與決策制定以滿足他們所需政策的權利與機會。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宜居性也可以理解為市民的“生活質量”的問題。可持續性則指可以持續獲得我們珍惜或期待的生活質量的能力,也就是在實踐中,我們是否能持續改進當代人以及子孫後代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福利與質量。
宜居性指的是一個城市系統中可以滿足人們生理的、社會的、精神的健康需求,滿足所有人的個人發展需求。它包括令人舒適並能提供和反映出文化與宗教繁榮的城市空間,它的核心原則是公平、尊嚴、可達性、快樂、共享、參與、被授權性。生態宜居城市,其概念來源於哲學基礎,其內涵、條件與特徵都體現了城市綜合系統的宜人、宜城市、宜生活的較高要求,是一種新型的城市發展觀與城市發展願景。一個宜居的城市,可以說就是一個集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生態、基礎設施於一體的優良城市綜合系統,是一個“善的城市”。
二、例項分析
我們以某城區的宜居城市規劃設計為例。該城區主要的生態指標均居全市各區縣首位,是重要的生態屏障,被定為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區。該城區積極探索資源的節約化和迴圈化利用,秉持住宅是城市建築的主體,也是能源耗用的主體。同時該城區積極開發節能住宅小區,有效地降低建築對能源的依賴。其在建設節能環保的宜居城市上,可採取如下方法。
1.充分利用太陽能
在建築的設計構造上,使房屋向陽面有寬大的窗和陽臺,或將房屋的門窗都建在向陽面,讓太陽能集熱器為住宅提供熱能;而背陰面只有射擊孔大的小窗戶。正面高大的窗戶使室內獲得大量Sunny,在寒冷的季節能為室內供暖;而背陰面的小窗戶有很好的隔熱作用,同時還能起到隔音效果。在樓房之間,通常將修建通道的地方開闢成寬闊、安靜、公園般的綠色園區。
2.使建築結構緊湊
3.在建築上採用先進的供暖裝置
在每套住宅的牆壁或天花板上設通風口,讓加熱過的新鮮空氣在通風裝置的驅動下穿過通風口,流入人的居室,再經廚房和浴室的吸氣裝置進出。每隔一段時間,室內的空氣就被更換一次。與傳統採暖方法相比,不僅耗能低,而且可使室內空氣常保新鮮,舒適宜人。
4.構建開放式生態網路結構
任何一個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為其整體環境的依託。透過充分利用該城區獨有的山清水秀和自然景觀,在城市擴張過程中, 維護城區山水格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構建開放式生態網路結構,是維護該城區宜居生態環境質量的一大關鍵。
三、宜居城市空間佈局
另外,該城區為了達到宜居城市的要求,規劃居住區和商業區主要集中在以老城區為中心的平原區。東部新區發展由於過境交通的穿越, 形成了未來發展的新方向。針對目前的空間佈局,可以考慮設計以老城區為中心、周邊功能區為副中心的眾星供月狀的“裡座型生態城市”空間結構格局。建立主城區與各星座城之間的快速通道和綠色林帶, 形成懷柔式生態田園,使城市與自然有機結合。
1.居住空間建議
目前在主城區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居住集中區域,其中老城區板塊是居住的重心所在地。老城區的建設時間早、開發時間長,目前以早期的普通住宅為主體,多為單位建設。居住建設中執行的標準較低、配套功能單一、景觀單調,居住物件多為本地人。該城區現有的高檔別墅集聚地附近擁有最美的山、林、水。橋樣板塊是距離主城區最近的板塊,與其它板塊的優勢相比,其最大競爭優勢在於交通優勢以及影視產業基地, 這裡的交通相對發達,國道、鐵路都在此透過。另外,近幾年隨著雁棲板塊開發的步伐和力度的加大,居住專案的建設也較為活躍。根據該城區的新城規劃,到2020年,城市人口將大大增加,居住空間將以老城為中心進行拓展。但由於傳統優勢,老城區人口密度仍然不會減少,保證該城區人民寬敞、安全、清潔和舒適的居住環境就成為了宜居城市居住規劃重要目標。
2.居住生態化
開發商必須在住宅外牆保溫、門窗設計、屋頂保溫這三個方面上下工夫。對於居民而言,住宅節能效率的提高,不僅將改善居民的居住舒適性,同時也可以大幅度降低因建築系統造成的能源浪費,相應節約電、煤氣、吸氣等的消耗。住宅建設在建築設計、施工、選材、能源、水環境、氣環境、聲環境、光環境、熱環境、廢棄物的管理與處理等方面應以國際要求為標準。提倡應用減輕環境負荷的建設節能技術; 提倡綠色建築材料的應用,保持住宅使用過程中材料的迴圈利用; 提倡減少建築施工廢棄物;提倡住宅中的水系統建立;提倡自然通風、自然採光;提倡減少生活垃圾,將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提倡太陽能的有效利用。對此,區政府可以制定相應政策來鼓勵和開發環保節能型住宅。住宅與公共建築的綠色化、生態化理應成為懷柔建築的發展方向。
3.居住多樣化
多樣化意味著可以向人們提供多種型別的居住產品以及多樣性的生活方式,滿足人們多樣性的需求。開發商不僅要考慮較大房型的需求,也不能忽視小房型的開發;既要迎合大眾化的生活需求,也要考慮特殊職業群體的生活習性。同時,住宅區裡存在由多樣性生物形成的和諧生物圈,給居者帶來了多樣性的景觀感受。
近年來,根據現代綠化建設的理念,以突出綠肺、綠帶、綠群、綠片、綠景的5個“綠”為目標。
住宅發展可結合實際情況,在新建專案實施屋頂綠化。同時還可對已建成建築進行屋頂綠化改造,構築起“空中花園”。設計山景(假山)、水景(碧池暢泳、小湖盪舟)、綠色景觀(茂密林陰、木草坪) 等主題景觀,並讓這些美景深入到新型住宅小區中。
4.提升社群的整體配套水平
要將其建設成為真正的宜居城市,生活配套設施必須完善。目前, 該城區居住生活設施配套不盡如人意,未出現成熟的、具有高檔人文居住環境意識的高品質社群。城市交通不便,可達性較弱。這就需要建立起一個系統的、高標準的生活配套要素,包括大規模的超市、菜場,高水平的醫院、學校、幼兒園、娛樂中心等,注重對居住社群的整體環境開發。
5.合理制定居住開發強度
結合城區地貌以平原、山丘為主,形成了“半山半水,一半城”的獨特風貌。該城區可以考慮在居住開發上定一條“低層高密度”路線, 建議住宅容積率在0.9~1.1。這樣對土地利用會比較充分,居住環境也將更人性化還可緩解部分人口壓力。
四、結論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宜居城市成為社會進步的表現形式,是人們生活要求提高的產物,同時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從理論出發,結合某成功設計案例,探討了節能環保與生態宜居城市規劃設計相結合的有效途徑。